河南是名副其實的酒品消費大省。因為河南兼容并蓄的厚重特質,無論哪種酒類、哪些品牌,都能在河南市場分一杯羹。
河南也是名副其實的產酒大省。杜康、宋河、仰韶、張弓……眾多酒企,共同打出了豫酒的一片天下。
無論是從酒品消費還是從產酒來說,白酒在其中都占據了絕對的市場和份額。
而黃酒,則是河南酒類后花園中旁逸斜出的一枝疏梅,雖然在園中寂寥少群,但其清香早已在無聲無息中飄出園外。
說到黃酒,河南黃酒產地眾多,也比較分散,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南陽、安陽和沁陽。
與其他地方盛產白酒相比,這三個地方流行喝黃酒,也盛產黃酒。
而沁陽的懷幫黃酒,歷史淵源頗為久長。
沒落與復興
懷幫黃酒流傳至今,已有400余年的歷史積淀。
沁陽市農業局郜小波告訴記者,懷幫黃酒釀造技藝為沁陽市后街丁家所創,源于魏晉,成于兩宋,興于明清。17世紀末,懷幫黃酒作坊掌門人丁朝臣在家傳秘制的基礎上,研發出了獨特的“三漿四水”和四大發酵工藝,并首次把“四大懷藥”運用到黃酒釀造中,成為懷幫黃酒的一大特色。
而歷史上,以懷幫黃酒為代表的酒文化也有跡可查。據《三國志》載:三國魏晉時期,以嵇康、阮籍等竹林七賢為代表的文人士大夫曾長期在此隱居山林,縱酒賦詩。當地盛產的黃酒因味甘、色清、氣香、力醇又為竹林七賢們的放蕩不羈,張揚個性推波助瀾。
明中葉,懷慶府盛極一時,懷商文化成為當時商幫文化的一大代表。而原本作為藥用的丁家黃酒,逐漸走到當時人們的餐桌上。因此,丁家在藥用黃酒的基礎上改良工藝,調整配方,擴大生產,并在“懷慶幫會”的資助下,在今沁陽市府右街、縣后街先后建成兩處作坊釀造黃酒,更名為“懷幫黃酒”。
懷幫黃酒因為懷府商幫的興盛而流傳甚廣,也因為懷幫的沒落而逐漸沉寂。
與此同時,南陽的眾多黃酒企業正在冒頭。
落后一小步,就意味著錯過了市場的最佳機遇。
上世紀九十代中期,懷幫黃酒傳統技藝傳承人丁雷遠、丁庭遠兄弟在家庭作坊的基礎上建起了聚珍酒廠。2009年,丁家釀酒傳人丁向峰又投資300萬元,聘請行業專家,進行技術改造,同時進軍黃、白酒市場。
鑒于河南市場對黃酒的接受度有限,聚珍酒廠劍走偏鋒,在搶奪原有市場份額的同時,擴大懷幫黃酒的生產規模,在傳統黃酒釀造的基礎上根據市場需求的變化開發出懷幫料酒產品。
此外,為進一步搞好懷幫黃酒傳統釀造技藝農業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2012年,該企業啟動了“懷幫農耕文化產業園”建設項目。
記者了解到,該文化產業園計劃總投資11520萬元,建設地址位于風景秀麗、人文景觀豐富的丹河峽谷景區,項目建設內容主要由懷幫歷史文化展覽館、懷幫黃酒釀造技藝傳習所、四大懷藥懷幫酒展銷廳、懷幫水席真味館、懷幫養生文化體驗館、懷幫農耕文化體驗園、懷慶商幫傳承培訓學院等。總規劃占地面積290畝,總建筑面積20.8萬平方米,建筑總占地面積約12.8萬平方米。
機遇與挑戰
記者了解到,目前河南有黃酒企業近百家,其中沁陽聚珍酒廠與南陽五朵山、三顧堂等幾家大型酒企占據了大半市場份額。
由于懷幫祖傳秘制的釀造工藝,具有獨創性,四大懷藥又是懷慶府地區的特產,懷幫黃酒傳統釀造技藝是將獨特的產品優勢與獨特的釀造技術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具有獨特性,是其他地方酒廠無法復制的。
歷史賦予了懷幫黃酒深厚的底蘊和獨特優勢,但如果躺在舊有的成績上,很容易被其他地市的黃酒企業所趕超。尤其是與規模氣候都有底氣的南陽黃酒企業相比。
2006年,聚珍酒廠憑借河南農業大省的優勢,加大技術研發力量投入,投資80多萬元建成省級檢測研發中心,并以懷幫品牌建設為抓手,瞄準高端品牌大力開發河南本土市場,黃酒、料酒成功供應雙匯、思念、三全等一大批食品加工企業。
2009年,聚珍酒廠以餐飲行業河南飯店、黃河迎賓館、嵩山飯店等20家高檔飯店為突破口,全面進軍河南餐飲終端渠道,產品附加值增加300%以上。
而近年來,聚珍酒廠以“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訂單種植或參股種植發展原料基地,實現了前產業鏈的無縫對接。
記者了解到,酒廠每年所需的4000噸小麥、15000噸大米,都是通過發展訂單種植的方式,從周邊地區3500多農戶家中收購的,訂單收購的價格高于市場價0.05元/斤,既保證企業的原料供應,又增加了農戶的收入。此外,酒廠通過入股經營的方式,與沁陽市聚豐懷藥蔬菜專業合作社合作在沁河灘地建設1000畝懷山藥種植基地,產品可滿足企業生產的需求。在銷售網絡上,參與營銷的農戶達1000余家,真正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農工貿一體化的農業產業化模式。
企業發展,不僅要修練好內功,也需要積極應對市場變局。
放眼河南市場,黃酒份額仍舊寥寥,但這也昭示著黃酒的市場發展空間極大。如何挖掘黃酒文化和價值,做好營銷創新,對其進行品種開發,進行產品差異化、功能性研究,提高黃酒的市場份額和產品的附加值,當地酒廠還有很多功課要做。(孫雅瓊)(原標題:懷幫黃酒的復興與突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