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姜是千年貢品,號稱姜中之王。可如今又有多少人識得它的特性?市場上又能占得多少份額?這一千古品牌欲東山再起,再創輝煌,以目前的窘境真可謂“路漫漫其修遠兮”。
廣泛宣傳,大力推介,讓更多的人認識張良姜,喜愛張良姜;精心包裝,各方扶持,讓更多的姜農得到實惠,嘗到甜頭。這無疑是我們要走的第一步。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腳踏實地,各方努力,張良姜一定會重現昔日的輝煌。
其實,除了張良姜之外,我市還有像汝州粉皮、翟集米醋、郟縣紅牛等許多歷史悠久的名品特產,如何讓它們走出深閨、揚名天下值得我們深思。
千年貢品張良姜,由盛到衰,令人痛惜。如今要讓它東山再起,重現輝煌,雖然有利條件不少,但還需要多方不懈的努力。昨日,記者再赴張良采訪,在與眾多菜農和蔬菜專家交談后,深深感到張良姜要再現昔日風光,只憑幾句口號和一股子干勁兒是不行的,需要做許多十分具體和細致的工作。
叫響“張良姜”這一名牌
張良鎮營南村63歲的菜農趙文昌,是有名的種菜能手,接受新技術比較快。記者跟趙文昌一提起張良姜,他就有些氣憤,說:“張良姜這個名牌已經被糟蹋得不像樣子了。”
趙文昌告訴記者,2007年他種了0.6畝姜,產姜1800公斤。到平頂山去賣,開始他要價是1公斤4元,可沒人要。原因是外地進來的姜每公斤只有2元。他對商販說:“我這是正宗的張良姜,價格當然和外地姜不能一樣。”可人家卻說:“張良姜不也是姜嗎?你要價高沒人要。”無奈,他只好也按1公斤2元處理掉了。趙文昌說:“張良姜在洛陽、汝州、許昌這些地方很有名。但現在30歲以下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張良姜有啥特點了,認為都是姜,張良姜只不過是生長在張良罷了。他們根本不知道張良姜有許多外地姜所沒有的特性。于是,很多人便把張良姜這一歷史上有名的貢品混同于一般姜了。”
據趙文昌介紹,張良姜有兩個品種,一種姜塊較小,稱為“小黃姜”,另一種塊大,稱為“大黃姜”。張良姜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硒。硒被科學家稱為人體微量元素中的“抗癌之王”,具有良好的防癌、抗癌作用。
張良姜這一張良的名牌產品,并沒有使每一個張良人都重視它、保護它。前些年,個別本地人賣的明明是從外地進回的姜,卻硬說是本地張良姜。有外地客商問: “聽說張良姜絲多,你賣的姜為啥沒絲呢?”本地人面不改色心不跳,堅定回答:“你不知道,張良姜本身就沒絲。”如此以假亂真,以訛傳訛,真正成了“假作真時真亦假”。張良鎮副鎮長谷長興告訴記者:“外省有個蔬菜專家寫了一本書,在說到張良姜時就說無絲。我準備給他寫信說明,予以糾正。”
平頂山市蔬菜辦主任譚留長、副主任李奇山認為,張良人一定要增強品牌意識,重視品牌保護,借助張良姜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這一有利時機,廣泛宣傳,積極推介張良姜,使張良姜這一名牌真正叫響全國,讓更多的人了解張良姜的特性,進而為張良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
讓張良姜占領大市場
谷長興告訴記者,去年,在內蒙古某部的一位老軍長四處托人,要買幾斤張良姜,并擔心“恐怕買不到了”。原來,解放戰爭時他在魯山吃過張良姜。2010年春節,張良鎮種的張良姜賣得一塊不剩,有個北京的老鄉托谷長興買點張良姜送朋友,谷長興手中無姜,備感遺憾。
如果有更多的人認識張良姜,那么張良姜的市場前景一定不錯。
采訪中趙文昌對記者說:“農民注重的是實惠,只要種姜收入比種菜收入高,張良姜的種植規模一定很快就能上去。”正在姜地拔草的老菜農谷萬春對記者說:“我從小就跟著俺爺種姜,和姜感情非常深。張良姜價格能提高,收入能增加,種姜的人一定會多起來。”
要使張良姜快速振興,重現輝煌,關鍵是擴大面積,增加產量,保證質量,有真正的實力挺起大市場。而擴大面積涉及到土地流轉。在張良鎮主菜區人均只有二三分地的情況下,搞土地流轉的可能性非常小。不過,張良蔬菜專業合作社已開始探索增加種姜面積的新途徑。該社負責人、營西村菜農于庭告訴記者:“去年,我們采取合作社供種并作技術指導、分戶種植、合作社收購的辦法,發展了6戶種姜戶。供的種姜價格低于市場價,收購的姜價格高于市場價,種姜戶很滿意。今年發展到了十幾戶。這些新發展的種姜戶都是在主菜區外,種姜收入比過去種糧要高。今年如果價格上去了,種姜戶收入增加了,明年一定能發展更多的人種姜。”
市蔬菜辦主任譚留長對記者說,張良姜是我市農產品中的一塊金字招牌,市蔬菜辦一直很重視張良姜的生產。張良鎮在擴大面積、增加產量的同時,一定要在包裝上下工夫。設計精致、漂亮的小包裝,不但適合城市居民購買,還能提高價格,增加菜農收入。市蔬菜辦副主任李奇山說,要改變過去零星銷售的辦法,統一收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使張良姜真正做到優質優價,占領大市場。
據谷長興介紹,最近,張良鎮正準備參加兩個全國性的農產品展銷會,到會上去推介張良姜。(段孝和)(原標題:張良姜:辛辣芳香質實絲多幾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