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孟津縣會盟鎮鐵爐村,一些人會有點陌生,但提到孟津梨,相信不少人會很熟悉。鐵爐村作為孟津梨的主產區,其種植歷史可謂久遠。
相傳,村里住著馮老爹夫妻倆和三個兒子。一年大旱,家中糧少,生計困難,馮老爹有一夜做夢得到神仙指點:大年三十,金、銀、鐵三位財神要從他家門前經過,如果將他們抱住便可致富。
臘月二十九晚上,馮老爹的三個兒子決定分別抱住三位財神。誰料,當三位財神陸續經過門前時,老大、老二因金、銀財神威武難擋而嚇得不敢上前,所幸老三勇氣可嘉,不顧一切地抱住了鐵甲神。鐵甲神掙扎著跳進了路旁土坑里,再也沒有出來。
天亮后,馮老爹和孩子們挖開土坑,發現里面有許多鐵和鐵器。此后,馮老爹一家農閑時干起了打鐵器的生意,生活越來越好。因馮老爹樂善好施,人們便把村名叫做“馮家鐵匠爐村”,后被人簡稱為“鐵爐村”。
該村孟津梨的栽培歷史至今已有數千年,《齊民要術》記載:“廣志曰:洛陽北邙,有張公夏梨,味甚甘,海內唯有一樹。”民間傳說有“貢梨得賞銀千兩”的故事,清代時,孟津梨已有夏梨、伏梨、平梨、雪梨、五香梨、秋落白、馬蹄黃等七個品種。
20世紀60年代至70年代,孟津梨曾遠銷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贏得了“洛陽金桔”的美譽。
-人文自然
鐵爐村位于會盟鎮中部,南依邙山,北臨黃河,東與小集、西與呂村搭界,全村現有500多戶2100人,耕地面積2800多畝。其中,梨樹種植面積達1000多畝,其余多以蔬菜種植為主。
近年來,隨著孟津梨知名度的不斷提高,村民種植梨樹的熱情日益高漲,鐵爐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梨樹村”。
-今日鐵爐村
自20世紀90年代起,會盟鎮政府把做大做強孟津梨這一名優特產作為發展目標后,孟津梨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眼下,在鐵爐村的輻射帶動下,呂村、雙槐、李莊等村正成為孟津梨的重要供給區,一撥撥村民憑借梨樹這一“搖錢樹”,走上了致富快車道。
70歲的張軒是鐵爐村的一名老種植戶,自1994年與梨樹結緣之后,他見證了這些年孟津梨從小戶種植到規模發展的過程。張軒說,鐵爐村除了擁有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等地理條件的優勢外,還有村民世代種梨的習慣。在20世紀90年代初,村民種梨并不是一項主業,而是在滿足自需之外貼補家用的一種途徑,但是鐵爐村盛產的酥梨當時已經小有名氣。
張軒說,1994年,鎮政府為鼓勵村民栽種梨樹,帶領大家到陜西省咸陽市禮泉縣實地考察當地的蘋果種植。后來,村民意識到栽種梨樹能夠帶來經濟效益,不少人從傳統的農作物耕種轉向了果樹種植。張軒家的5畝耕地也變為栽有近300棵梨樹的梨園。
鐵爐村的“種梨熱”在實現小規模起步之后,受技術水平低、銷售不規范、散戶自產自銷等因素影響,在一段時期內,出現了品種單一、銷售價格不穩定等情況。
為了讓孟津梨形成品牌效應,避免惡意競價帶來的影響,1998年,在鎮政府的幫助下,鐵爐村成立了該縣第一家梨果合作社,村民過去的自產自銷模式發生了實質性改變。
鐵爐村黨支部書記呂江霞說,除了發展本地品種外,鎮政府借助合作社將種梨戶統一起來,并通過相關部門為該村引進了日本的新高、幸水、豐水等多個梨樹品種。在外聘專業技術人員指導下,村民不僅學會了豐產棚架栽培技術,還利用嫁接、梨果套袋、人工授粉等技術,讓梨樹產果更大更飽滿。
張軒說,過去,他家的5畝梨樹產量在年景好時也就兩三千斤,現在年產量基本在8000斤左右,梨果從過去單個重約半斤變為兩三斤。
為了讓孟津梨形成品牌效應,2005年前后,鎮政府在鐵爐、呂村、雙槐、李莊四個村嘗試建立孟津梨產業發展聯合黨支部,并在此基礎上成立會盟鎮孟津梨發展協會。四個村優勢互補、抱團發展,形成了“聯合黨支部+協會+大戶+農戶”的種植模式,有效改變了農戶小生產應對千變萬化大市場的不利局面,并對孟津梨實行統一包裝,在市場上叫響了品牌。
“現在我們的梨根本不愁銷路,每年中秋節前后,上門收購的客商絡繹不絕,村民只需要帶著他們去梨園選梨、現場摘梨就行。”張軒笑著說。(記者 張喜逢 特約記者 鄭戰波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