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樹葉漸黃還綠,但是那山間的柿子樹上卻掛著一盞盞橘紅色的燈籠,強勢地闖入你的視線。它熱烈而寧靜,給農民希望和富裕。
我省是柿樹種植的最適生區之一,種植面積和產量均占全國的第三位,是全國柿子三大產區之一。柿樹種植主要分布在洛陽、南陽、安陽、新鄉、焦作、平頂山等地,其中種植面積較大、產量較高的縣市有滎陽、博愛、新安、偃師、欒川、魯山、衛輝、林州、淅川等。主栽品種有博愛八月黃,滎陽水柿、灰柿、七月早,新安牛心柿等。
我省的柿樹絕大部分為澀柿品種,不耐貯,商品性差,很難作為鮮水果進入市場,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要。日本甜柿是我省1990年代開始引進的新型果樹品種。9月成熟,摘下就可食用。
甜柿發展前景好
我省甜柿大多為零星分布,沒有大規模的生產基地,種植面積較小,產品供不應求,近幾年甜柿價格穩中有升。
日本甜柿具有生長快、結果早、易豐產、品質佳、樹上自然脫澀、耐貯運、效益高等特點。從外觀看,日本甜柿色澤鮮艷;從品質比較,日本甜柿脆甜可口,宜作水果。日本甜柿品種很多,經引種試驗,在我省表現較好的品種有富有、次郎、西村早生、禪寺丸等。
日本甜柿耐瘠抗旱,是發展山區半山區經濟的優良果樹。它種植管理相對簡單,用工量比其他果樹少得多。據統計,甜柿的用工量只有蘋果和桃的一半,這大大降低了生產成本。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我省的勞動力優勢也是日本和韓國不能比的,這也為我省甜柿走向國際市場奠定了基礎。
從國際市場來看,幾個農業大國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法國等基本不生產柿子,不會沖擊我們的國內市場,也不會對我們的甜柿出口帶來競爭壓力。盡管日本、韓國的甜柿產量較高,質量較好,但這兩個國家均屬農業小國,也屬于小農經濟,甜柿生產成本比我們高得多,也不會對我們占領國外甜柿市場形成太大競爭。作為一種益智、健康食品,日本甜柿深受世界各國消費者的喜愛,市場供不應求,出口價格大大高于蘋果等傳統水果。在日本,一個甜柿最高售價1000日元(折合人民幣70元)。
從國內市場水果消費趨勢看,大宗水果的消費量穩中有降,趨向穩定,小雜果消費量增長較快。甜柿成熟期正值國慶、中秋期間,其果色橙紅,具有亮麗的蠟質光澤,似“火焰”,可滿足節假日期間人們對小雜果的消費需求。
甜柿栽后一般第二年就可結果,5~6年進入盛果期,畝產量在4000公斤以上。我省甜柿收購價一般都在每公斤6元左右,畝產值可達2萬元。如果用柿葉做保健茶,還可以增加一部分收益。
柿子生產問題多
1990年代以來,我國柿子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1990年,我國柿子產量僅為60萬噸,到2004年達到180萬噸,每年以近10萬噸的產量增加。
盡管作為我國的特色水果,柿子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但是截至目前柿子只是土特產品,還沒有真正遠銷海外。究其原因是現行的脫澀技術使柿子脫澀后即變軟、變黑,脫澀后的柿子既擺不上貨架,不便貯運,又不能吸引習慣于吃硬脆柿子的南方人和外國人消費。
省林科院魏玉君博士多年來一直從事柿子的生產與研究。他擺出了柿子產業的一系列問題:澀柿產量低而不穩,不宜加工和儲藏,必須經過漤制脫澀后方可食用,而且要掌握好水溫、火候、時間和埋放材料等條件。如果掌握不好,柿子會脫澀不完全。柿子優良品種和專用品種的開發與推廣力度不夠,大多數生產品種屬本地品種,品質差,不耐貯藏,成熟后需迅速處理。我省柿樹多為零星種植,規模化經營的較少,各級營銷體系不健全,柿子生產尚未形成產業化。現有的加工產品主要以柿餅、柿醋、柿霜糖為主,處于粗加工階段,貯藏技術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種植技術需要創新
滎陽柿子皮薄無核,漿汁豐富,曾是宮廷貢品,有著上千年的種植歷史。2006年11月,滎陽市的柿子紅了,漫山遍野的柿子無人收購。柿農只能先把柿子摘下來,然后做成柿餅或者在家釀成柿子醋,有的來不及采摘的,只能眼睜睜看著柿子爛掉。而在2007年12月,日本柿子在北京市場銷售,一個柿子竟然賣到200元人民幣。同樣是柿子,為什么我們的柿子同日本柿子相比差距如此懸殊,在市場上始終處于被動地位?
那么,日本種植柿子有什么奧秘呢?省林科院魏玉君博士認為,至少有三個方面值得我們借鑒學習:一是品種。日本有柿子品種1000多個,其中很多被我國引進種植。但有意思的是,他們生產中大面積栽培品種只有十幾個。他們選用最適合當地種植的品種,幾十年不變。而我們栽培的品種就很多很雜,不少地方趕時髦,違背 “適地適樹適品種”的栽培原則,盲目引進推廣新品種。二是種植技術。日本研究種植技術的重點是提高果實品質,開發易操作型技術。比如,為了生產反季節柿子,日本開發了設施內加溫栽培技術,使柿子6月就可采收上市。在科學配方施肥、灌水、提高品質研究方面,根系保水性(覆蓋)栽培技術既節水又省肥,大容器栽培或控根栽培技術可使細根集中在土壤淺層。三是脫澀和采后處理。改進脫澀方法,延長貨架壽命,是日本目前最大的研究課題。日本的科研人員對柿子內丹寧的成分和性質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研究,對柿子軟化機理的研究也取得很大進展,鑒定出了脫澀過程中柿子軟化的限制性因子,不同的柿子品種使用不同的脫澀方法。在保鮮方面,小包裝高效冷藏技術可有效地保鮮柿子180天,6~9月供應的是溫室中栽培柿子,10~11月供應的是露地采收的柿子,12月至翌年5月供應的是保鮮柿子,做到了柿子周年上市。
為柿子產業插上翅膀
目前我省還有很多制約柿子產業發展的重大問題解決不了。針對這些問題,魏玉君憂心忡忡。她說:“如果這種局面得不到改變,會嚴重影響我省柿子產業的發展。”
魏玉君認為,當前我們需要做以下工作:引進新的柿子品種,特別是甜柿品種;引進先進的栽培技術,矮化柿樹,實行柿樹的產業化管理;采用先進的脫澀技術,使柿子脫澀后仍然保持新鮮、硬脆;采用先進的保鮮技術,使柿子均衡上市;研制柿子酒,生產柿子茶、透明柿餅、柿子羹、柿蛋皮等柿子系列加工品,延長它的產業鏈。
目前,我省每年投入到柿子產業科研的人、財、物不多,發表的論文和鑒定的成果也不多,對我省柿子產業發展的作用不大。這就需要將科研院所、高校及生產一線的科技人員聯合起來,集中力量,統籌規劃,協作攻關,以避免低水平下的重復勞動和資源浪費,讓科研、生產緊密地結合起來,走邊科研、邊示范、邊推廣的路子,力爭在短時間內,能在柿子品種選育、栽培技術、保鮮運輸及深加工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使我們的柿子產得下、收得回、存得住、銷得出,為我省柿子產業出一把力。(本報記者 王雅萍)(原標題:柿子產業呼喚技術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