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養羊聽起來好像天方夜譚,而如今在臺前縣打漁陳鄉前柴村變成了現實。該村村民丁傳祥在自家庭院里建起半米高的羊舍,飼養了近200只小尾寒羊,走出了一條生態養羊致富路。
近日,筆者在丁傳祥家看到,并排搭起的兩座羊舍,恰如空中樓閣,高高矗立在庭院里。一只只膘肥體壯的小尾寒羊正你追我趕,相互嬉戲。這里的羊舍離地面高半米,棍棒作圍欄,竹板作床,羊的糞便通過竹板間的空隙漏下去,羊生活在四周通風無污染的環境里,既舒適,又生態環保。
丁傳祥過去常年在外做生意,手頭小有積蓄。2009年秋后,他返回家鄉,一來方便照顧年邁的父母,二來想搞點兒自己喜歡的養殖項目。由于小尾寒羊不大生雜病,易飼養,且市場行情看好,丁傳祥便萌生了飼養小尾寒羊的念頭。但要發展規模養殖,不懂技術是不行的。為此,丁傳祥買來有關飼養小尾寒羊方面的書籍,悉心研讀,并借助網絡瀏覽這方面的信息。他還多次到山東的養羊場考察,拜師學習飼養技術,準備生態飼養小尾寒羊。
萬事開頭難。丁傳祥投資2萬余元,購置木材、竹竿,開始設計建造2幢木結構生態環保型羊舍。由于沒有經驗可借鑒,前后用了足有半個月時間,才有了羊舍的模樣。此后,丁傳祥又開始走街串巷、趕集跑市場,到處購買小尾寒羊幼羊,并辦起了養羊場,飼養規模發展到近200只。小尾寒羊住進空中樓閣,生活舒適極了,而丁傳祥卻起早貪黑,加工飼料,按時添食、添水,消毒,打掃衛生,常常忙得不可開交。為節省飼料成本,丁傳祥還學會了飼料配制技術。他從當地收購玉米秸稈,加工成粗飼料,用玉米、稻谷、豆腐渣等作精料,并補充維生素、微量元素和食鹽,進行巧妙搭配。
再有一段時間,丁傳祥飼養的小尾寒羊就要投放市場了。因為他采取“空中”養羊的方式飼養,羊肉品質好,幾家大型屠宰場競相前來訂購,有的還交了部分定金。丁傳祥粗略算了一下,每只成羊按60公斤計算,每公斤約20元,200只羊就是20多萬元,去掉購買幼羊時每只花掉的約500元和購買飼料的花費,200只羊掙個幾萬元不成問題。
丁傳祥還說,村里開始規劃養殖小區,他準備把小尾寒羊飼養規模再擴大幾倍,組建養羊合作社,向大伙兒免費傳授“空中”養羊技術,和眾鄉親同走養羊致富路。(王為峰)(原標題:“空中”養羊 致富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