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陣子,名不見經傳的浚縣王莊鄉窯頭村游人如織、客商不斷。他們都是沖著一樣東西來的——窯頭紅梨。
“白毛的棗、道口的雞、窯頭的紅梨甜如蜜”這句民謠,在豫北地區流傳很廣。
窯頭紅梨不僅“饞倒”了游客和客商,更“紅透”了村民們的新生活。憑著特產窯頭紅梨,窯頭村建成了令人羨慕的新農村建設示范村。
窯頭紅梨甘甜爽口、極具藥用價值,在所有梨品中獨樹一幟。“可這寶貝疙瘩差點讓俺們給毀了。”老果農趙二堂感慨地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大造萬畝豐產田”號召下,千頃梨林被砍伐殆盡,一時間,窯頭紅梨沉寂了。梨林改農田后,村民們依舊受窮。
前幾年,看著別的村靠發展特色經濟一個個富了起來,群眾著急,剛剛上任的村黨支部書記秦金勝更著急。
何不在窯頭紅梨上做文章?有人向秦金勝建議。可當時村里只剩下7棵不再掛果的老梨樹。怎么辦?秦金勝狠下決心,一定要把窯頭紅梨救回來。
在當地政府幫助下,他們從市里聘來技術員,并主動與省林業學校聯系,尋求幫助。通過運用芽接、接穗、改土等一系列現代科技手段,窯頭村成功栽培了1萬株紅梨苗。
2005年,紅梨樹終于結果了。經專家檢測,以7棵老梨樹為藍本培育出的窯頭紅梨,不僅保持了窯頭紅梨原有的口感,而且改良后維生素C、有機酸等含量大大增加,極具藥用價值和經濟開發價值。
2006年,窯頭村產的15萬公斤紅梨上市后,價格比一般甜梨高出1倍,但很快被搶購一空。看到了收益,村民們種梨的積極性空前高漲。目前,在村黨支部引導下,該村建成了兩個百畝紅梨種植游覽示范園,注冊了“窯頭紅梨”商標,同時還把窯頭紅梨包裝成高檔禮品擺上了超市貨架,窯頭紅梨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發展道路,每年創造經濟效益240萬元。
當年親眼看著大批梨樹被砍的趙二堂,今年賣梨凈賺了5萬元。在趙老漢眼里,紅梨樹就是他的“搖錢樹”。時下,在窯頭紅梨產業的帶動下,窯頭村村民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全村年人均現金收入已達5200元,成了遠近聞名的小康村。(本報記者 李定宇 本報通訊員 王文書)(原標題:“窯頭紅梨”紅透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