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難題之三:
彰顯幸福特色,改善民生攀新高
花木—生態—旅游—城鎮化,歸根結底是要群眾生活的幸福。
幸福不幸福,健康是基礎。好生態、好環境、好生活,給鄢陵人民帶來了延年益壽的期盼。
為此,鄢陵謀劃開啟了為期三年的“健康鄢陵、幸福人民”行動,實施7個專項行動30個重點項目,著力在健康服務、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產業等方面跨越發展。
在實際工作中,該縣拿出近年來產業發展獲得的財稅收入,與落實十項民生工程結合起來,切實辦好民生大事:免費為全縣適齡群眾健康體檢一次,免費發放限鹽勺、限油勺、健康知識手冊,免費進行健康講座,打造半小時就醫圈,構建城鄉一體的健康城市,縣財政對90歲、10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每人每月分別發放30元、100元的生活補貼……
去年以來,該縣圍繞“養生基地、長壽之鄉”目標,及時啟動了“中國長壽之鄉”創建工作。今年9月,從首都北京傳來喜訊:“中國長壽之鄉”評審委員會授予鄢陵縣“中國長壽之鄉”稱號。在授牌儀式上,鄢陵縣同時還被確定為“中國健康城鄉創建試點縣”。
在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特別是十八大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加堅定了鄢陵發展特色產業的信心。我們堅信,通過走一條有鄢陵特色的“兩不三新、三化協調”科學發展道路,鄢陵特色會更加彰顯,發展會更加迅速,百姓會更加幸福!
生態鄢陵 務實發展
鄢陵縣人民政府縣長王志宏
近年來,鄢陵縣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生態為平臺,以項目為載體,先后榮獲“國家級生態示范區”、“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全國平安建設先進縣”等19個“國字號”稱號,走出了一條被譽為“鄢陵模式”的“特色經濟之路”,花木、生態、旅游、健康、平安5個知名品牌更加響亮,務實、開放、和諧的鄢陵在“跨越發展、幸福城鄉”的道路上持續邁出堅實、有力的步伐。
一、堅持生態立縣 實現綠色增長
立足縣情,在保證糧食穩產增產、成功創建“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的基礎上,按照“以花木改善生態、以生態承載旅游、以旅游激活三產”的思路,把發展花木產業作為推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突破口,著力加快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一是擴規模、促集聚。持續擴大花木規模,加速產業集聚,以規模促集約、以集約增效益。目前,全縣花木種植面積達60萬畝,擁有花木園林企業790家,成為“中國花木第一縣”。名優花木園區入駐規模企業182家,形成了集品種研發、種苗繁育、花木生產、市場物流、園林工程、三產服務為一體,鏈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體系,被列入全省現代農業產業化集群試點。二是調結構、促提升。高標準建設省級重點項目中原花木物流園,以市場流通體系的完善促進花木銷售,以市場反映的供求信息引導花木種植結構調整。按照省、市花木產業振興規劃,出臺優惠政策,完善基礎設施,規劃建設鮮切花生產基地,成功引進了河南建業,云南綠眾源、龍源、恒興等一批龍頭企業,穩定了白菊、玫瑰、非洲菊等主打品種的規模生產,花木產品檔次和產業層次不斷提升,被確定為“全國優秀農業標準化示范區”。三是延產業、促融合。依托花木資源造就的良好生態環境,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先后建成了花博園、花都溫泉、名優花木園區、花溪旅游度假區、中原賜福酒店、姚家莊園等一批特色景區景點和三產服務項目,成功舉辦了12屆中原花木交易博覽會,“宜居花城—休閑之旅”正在成為省內外知名旅游品牌,被命名為“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全國生態文明先進縣”。花木、生態、旅游的融合對接,有力激活了三產發展,餐飲業、房地產業、會務培訓、物流運輸、休閑商業等一批新興產業展現出良好發展態勢。
二、堅持工業富縣 鳴奏發展強音
本著“綠色增長”的理念,化工業基礎弱的劣勢為“轉軌”負擔小的優勢,建立項目入駐會商制度,嚴把產業定位、項目規劃、投資強度關口,確保所上的每一個項目都符合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全力打造鄢陵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生態品牌。目前,已形成了紡織箱包、裝備制造、食品飲品為主導的新型工業體系。縣產業集聚區被確定為首批“省級產業集聚區”,規劃面積調整到19.17平方公里,建成了“五縱六橫”道路網絡,省內首座220kV智能輸變電站投入運營,水、電、路、綠化、亮化、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實施了科技創業園標準化廠房、麥肯特綜合功能區等配套項目,建成了全程代理服務中心,項目吸納能力和承載能力走在了全省前列;累計入駐企業126家,形成了紡織箱包產業園、裝備制造產業園、食品飲品產業園“一區三園”發展格局。其中,紡織箱包產業園紡織生產規模達到110萬錠,凱豫紡織、林杰紡織、振德紡織、澳德利紡織等一批重大項目加快建設,逐步健全了紡紗、織布、服裝加工的產業鏈條;箱包工業園已發展成為全省最大的箱包輔料生產銷售基地,成功舉辦了箱包皮具博覽會,初步形成了“鄢陵箱包”區域品牌競爭優勢,被列為全省“十二五”時期重點扶持發展的特色產業和“四大特色專業市場”之一。裝備制造產業園集聚了全縣千余家散熱換熱設備制造企業,中技樁業、辰宇光電、華創科技、華匯變壓器等一批代表性企業發展勢頭強勁,產業集聚效應全面顯現。食品飲品產業園是借助鄢陵豐富的物資、優質地下水資源快速壯大的專業園區,大中原食品、龍程農產品精深加工、匯源果汁、臺灣食品工業園等一批項目正在積極洽談入駐事宜,形成和保持了大項目集中涌入的良好態勢,為進一步拉動投資、擴大內需、調優結構、推動發展、增強后勁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堅持以城興縣 推進城鄉一體
緊緊圍繞建設許昌東部田園生態組團城市的目標定位,確立了“中心提升、新區西進、兩軸六鎮、城鄉統籌、田園生態”的新型城鎮化發展思路,著力構建“中心城區、特色鎮區、新型農村社區”三個層次協調發展的現代城鎮體系。一是規劃引領。堅持全域規劃理念,科學編制總體規劃、組團城市規劃、鎮域鎮區規劃、新型農村社區規劃,加快完善各類專項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5A級景區規劃、教育發展規劃、產業集聚區發展規劃、工業發展規劃等專業專項規劃對接,多規合一、多規同步,著力構筑總規、詳規銜接配套,縣城、鄉鎮、社區一體布局的規劃系統。堅持規委會工作制度,嚴把規劃編制、審批、實施關,保障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二是中心帶動。加快老城區和“三村”改造,把城中村、城邊村、城郊村劃定為29個改造單元,啟動了鼓樓市場、南街社區等15個改造項目,完成了人民路、花博大道、迎賓大道等17條道路的貫通改造工程,形成了縣城區“八橫九縱”路網、名優花木園區環狀路網和全縣1371公里“連鄉進村”路網體系;建成了垃圾處理場、污水處理廠,加快推進污水管網、天然氣管網建設,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三是基點突破。完成了新型農村社區布點規劃,將全縣386個村整合為59個新型農村社區和30個城鎮社區。累計啟動5個中心鎮和18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供水、排水、通信管線等所有基礎設施和沿街綠化同步規劃建設,一次投資、一步到位,讓群眾真正成為城鎮化建設的受益者。目前,納入全市“三化”協調科學發展試驗區內的陳化店東明義安置區已經交付使用,黃龍社區一期、明義社區二期主體已竣工。在中心鎮和新型農村社區推進中,探索了宅基地換房、容積率推算安置面積、容積率調控安置面積、政策項目推動、自我改造、招商引資與三產開發相結合改造“六種安置模式”,為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全面鋪開提供了示范。四是環境整治。以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抓手,理順城市建管體制,持續加強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完成建制鎮垃圾中轉站建設,完善了“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垃圾處理體系,做到密閉運輸、日產日清;對縣城區道路、庭院、游園、背街小巷、城鄉接合部、鄉鎮主干道等進行全方位、高密度綠化,城市環境、人居環境持續改善,成為“河南省園林縣城”,全縣省級生態鎮達到5個,省、市級生態村達到84個。
四、堅持以人為本 民生持續改善
始終按照“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要求,將發展之舉立足民生,政策設計傾斜民生,財政資金投向民生,力求群眾滿意。認真做好“衣食住行教醫保、柴米油鹽醬醋茶”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民生實事,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落實十項民生工程,讓人民群眾得到更多實惠。深入開展“健康鄢陵、幸福人民”行動,扎實推進健康教育、健康服務、健康飲食、健康文體、健康環境、健康社會、健康產業7個專項行動和與之配套的30個重點項目,目前已成功創建“中國長壽之鄉”。推進社會管理創新,做好治安防控、安全生產、群眾信訪等工作,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滿意度不斷提高。近年來,全縣生產總值以年均12%的速度遞增,工業增加值以年均17%的速度遞增,固定資產投資以年均32%的速度遞增,財政公共預算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遞增,財政資金用于民生的支出以年均30%的速度遞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年均17%的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以年均14%的速度遞增。在2011年全省縣域經濟排名中,我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列第19位,公眾安全感指數全省第一。
今天的鄢陵,縣域經濟步入快速增長期,綜合經濟實力全面提升,各項社會事業協調進步,城鄉居民生活持續改善,社會政治大局和諧穩定。在今后的發展中,鄢陵將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始終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跨越發展、幸福城鄉”目標必將早成現實!。(趙霽虹 許廷合 通訊員 康運東 王耀杰 王偉峰)(原標題:特色發展看鄢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