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犧牲糧食生產又要發展經濟,表面看來,這是一個矛盾。但在擁有‘中國第一麥’的延津縣,經過幾年的努力,一手抓小麥品質,一手抓小麥深加工。小麥已經成為一種雁陣,帶動延津經濟展翅高飛。”1月25日,省人大代表、延津縣縣長祁文華說。
雁陣,即雁群的飛行陣勢,呈人字形。專家認為,這是它們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為它們在飛行中后一只大雁的羽翼,能夠借助于前一只大雁的羽翼所產生的空氣動力,使飛行省力且更高更遠。
在延津,小麥就是頭雁。
“延津縣的小麥播種面積是95萬畝,傳統的種植模式和方法很難在短時間內讓廣大農民進入小康。這幾年,我們就在小麥上做文章,在小麥的品質和效益上比高低,讓小麥不離本土就效益倍增。”
目前,延津縣的優質強筋小麥種植面積已突破50萬畝,有45萬畝的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25萬畝優質酵母種子繁育基地,還與貴州茅臺集團共建了2萬畝有機小麥基地。
小麥、面粉、掛面、食品等,圍繞小麥加工的企業多了起來。
現在全縣小麥面粉業年加工小麥70萬噸,小麥專用粉產品40多個,年產高檔掛面40萬噸,年產速凍食品25萬噸。以新良公司、金粒公司、嘉合公司等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核心企業,該縣已組建新鄉小麥產業集團,形成小麥產業發展的強勢平臺,重點實施有機小麥基地、現代農業示范區、小麥粉產品升級、主食產業化、休閑食品深加工等重大項目,拉長小麥產業鏈條,提升小麥產品附加值。
“和茅臺集團共建有機小麥這條路子,我們也走對了。”祁文華說。
“中國第一麥”的品牌形成后,除了茅臺集團,酒鬼酒、郎酒、瀏陽河酒等企業都到延津縣尋求合作。原材料優勢加上地處中原的交通區位優勢,圍繞小麥轉換又形成了一個新的雁陣。
“有了酒廠,就要生產酒瓶子,還要有包裝箱,要有運輸,要有勞動力。即便一個小小的商標,就可能帶動一個印刷廠。更不要說產業工人的吃、住、行了,這都是就業的門路,掙錢的路子。”祁文華說,這就是一個雁陣。
而有機小麥本身,就需要生物農藥、生物肥料的支撐,圍繞有機小麥的生產,又形成一個雁陣。
延津縣的小麥種植越來越規模化、專業化、標準化,涌現出了不少農業專業合作社、農業公司,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的種糧格局。目前,全縣已建成1個國家級小麥新品種示范基地、7個高產創建鄉鎮、3個萬畝高產示范方、13塊高產攻關田。
延津縣在全國第一家制定了《優質專用小麥無公害生產標準》,這個標準已經被作為河南省地方標準推行。
“我敢說,延津的小麥產業、小麥經濟,一定能做到全國一流!”祁文華說。(原標題:河南延津縣長祁文華:延津小麥布雁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