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4公頃西芹,最低產量7.5萬千克,按現在的市場價每千克1.4元算,除去肥料費、水電費和工錢,今年春天我將有30萬元進賬。”被譽為“西芹大王”的河南省鹿邑縣觀堂鄉觀堂村村民杜海亮高興地說。
這個土生土長的農民漢子說話涉及到的單位制竟然全都是國際單位制。“是標準化成就了我這個‘西芹大王’。這幾年用標準語言都用習慣了,今后不論是說話還是做事都要按標準來。”
椐杜海亮介紹,他種植西芹已經有4個年頭了。一開始他把自家1公頃責任田全都種上了西芹,結果由于種植技術落后,西芹品質較差,再加上當年市場上供大于求,西芹根本賣不出去。他一氣之下,把1公頃西芹用旋耕機犁掉了一大半。
觀堂鄉政府了解情況后,請來了縣質監局的技術人員。技術人員鼓勵他實行標準化種植,并根據土壤和氣候條件編寫了《西芹標準化種植》的技術小冊子,從西芹播種育苗、整地定植、施肥防病,直至收獲包裝等各個階段都制定了嚴格的技術標準。技術員還長期進行現場指導,及時解決種植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經過半年多的努力,杜海亮的第一茬芹菜就收入了5萬多元。
嘗到了標準化種植甜頭的杜海亮在鄉黨委、政府和村委會的協調下,一下子將種植面積擴大到4公頃,在種植上更是嚴格按標準進行。手里還不離標準化種植的技術小冊子,遇到難題就打開對照解決。時間長了,這些小冊子的內容都已爛熟于心,碰到技術難題也能對癥下藥并能很好解決了。當年按標準化種植出的西芹首次進入了鄭州、武漢等大城市的超市貨柜,4公頃西芹凈賺了28萬元,杜海亮也成了遠近聞名的“西芹大王。”
杜海亮隨手從腳邊的西芹上掰下一根梗說:“這是按標準化種植的‘英皇西芹’,沒絲,而且汁多脆爽。收獲時,把西芹剁頭、去根、再用無公害包裝膜包裝好,上海的客商開車來收,送到超市每千克賣4塊多錢。剩下的西芹下腳料賣給蔬菜加工廠做脫水蔬菜,一千克也能賣到0.4元左右。”杜海亮臉上洋溢著自豪。
目前,鹿邑縣觀堂鄉的西芹種植面積已經發展到100多公頃,農民年收入超過700多萬元,觀堂鄉也獲得西芹之鄉的美譽。杜海亮又聯合種植戶成立了觀堂鄉西芹發展有限公司,成了名副其實的“西芹大王”。(葉 茜 楊新才 記者孫中杰)(原標題:標準化成就河南鹿邑“西芹大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