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泥繡球終成大制作

2013/8/20 16:05:09 點擊數: 【字體:


泥繡球終成大制作

周素珍制作的精美絕倫的泥繡球吸引了兒子賈志亭,最終成為泥繡球制作工藝的第二代傳人。

泥繡球終成大制作

周素珍老人制作泥繡球一開始只是為了打發時間,結果一不留神從“玩票”變成了專業。

    周素珍母子一口氣玩了幾十年“吉祥球”

    一不留神從“玩票”變成了專業

    眼明手巧

    周素珍把“響蛋”做成了藝術品

    繡球一般由彩繡做成,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在中國古代,有些地方有一個風俗,當姑娘到了婚嫁之時,就預定于某一天(這一天一般是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讓求婚者集中在繡樓之下,姑娘拋出一個繡球,誰得到這個繡球,誰就可以成為這個姑娘的丈夫。當然,姑娘一般會看準意中人,把繡球拋到他身上,以便他撿到。在很多地方,抬新娘的花轎頂上要結一個繡球,意圖吉慶瑞祥。

    泥繡球是在繡球的基礎上發展變化而來的。在河南新密一帶,叫泥繡球為“響蛋”。響蛋是農村孩子玩兒的一種球形玩具,材料是泥巴手工捏成的,外形是個空心兒大球,里頭還有一個實心兒的小球,經過燒制后,拿在手里搖動或在地上滾動,會發出清脆的響聲。響蛋的大小一般多如現在的健身球,也有較大或較小的,大小不一,發出的聲音也不一樣。小時候許多伙伴們都有一個響蛋,上學課間比賽著玩兒,看誰的聲音響亮。放學割豬草來回的路上,也時不時地拿出來搖動。響蛋聲聲,給孩子們帶來了樂趣,緩解了勞作艱辛壓在孩子們身心上的苦痛。

    中原文化厚重,民間藝人聰明智慧,除了一般玩耍的響蛋,民間藝人在不斷精致手藝的時候,一層又一層、不同鏤空造型的泥繡球成為了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

    周素珍說,她最多能套到六層。前后花了半年的時間才做好。1934年,周素珍出生在洛陽偃師。對黃河邊居住的人們來說,膠泥是一種很常用的材料。周素珍奶奶的一個侄子,泥繡球做得好,遠近村里的人都找他要。聰明伶俐、眼明手巧的周素珍便也跟著學會了。她制作的泥繡球很受小孩子們歡迎。十四五歲的時候,為了減輕家里的壓力,周素珍和姐姐離開家鄉,上了免費的洛陽西工軍政學校。泥巴的記憶就此擱淺。

    也許正是這種要強的性子,周素珍才能把泥繡球制作技藝學得爐火純青,并且幾十年不忘。1991年,已經幾十年沒有碰過泥巴的周素珍閑來沒事,突然想給孫子做一個泥繡球玩兒。她找來需要的黃河泥和工具,沒想到做成的泥繡球竟然很受孫子喜愛。于是,周素珍的退休生活就此打開了一扇窗,她又開始做泥繡球了,而且花樣越做越多。

    2010年度“愛馨杯”鄭州市老年手工藝大賽、河南省首屆老年藝術大賽、鄭州市首屆老年藝術大賽上,周素珍的泥繡球都引起關注,并獲獎。

    刀法嫻熟

    慕名前來學藝的朋友越來越多

    泥繡球選料要求嚴,必須是含沙量少黏性好的土質,故多采用黃河膠泥、山上紅土。因土的來源地和色彩的不同,制成的繡球會呈現出各種不同的色彩。選好土料后,要經過浸泡、攪拌過濾、沉淀、晾曬等工序。一般土料的準備加工時間需一年左右。

    泥繡球的制作工序多,從備好土料到制成成品,需經過揉泥、團球、捏平、團光、畫圖、雕刻、保養、燒結等幾道工序,一般要三周時間。泥繡球是純手工制作,但外表極其光滑,這就要求揉泥時必須反復揉,把泥揉得摸上去感覺像綢緞一樣光滑才能開始制作,泥繡球表面通過反復團光,表面要光滑如鏡。制作泥繡球過程中,團光、畫圖、雕刻時干濕度很關鍵。太濕表面不光滑平整,太干不易畫線雕刻。

    泥繡球最難的還是在雕刻。泥繡球雕刻采用淺雕和鏤空技法,圖案要對稱,線條流暢,刻面光滑,寬窄一致,環環相連。那泥繡球到底是怎么做成的呢?為什么會層層相套呢?

    拿一塊膠泥,用手拍成包包子大小和厚薄的泥片,兩手掌在外,兩拇指在內慢慢翻卷成球狀,然后用膠泥搓成一個小球,放在大球里,繼續搓卷并搖動,為的是不能讓小泥球和大球粘連,待大球封口后,放在一個很光滑的平面上,用一個手掌輕輕按住,蘸上點水,來回滾動,直到響蛋外球渾圓才算完成首道工序。放在陰涼處陰干,過那么一會兒,需要拿起來搖動,不能讓里面的小泥球粘連不動。等陰干到一定程度,開始雕刻鏤空,圖案多是對稱花瓣形和連綴小篆壽字形。手藝人常操此刀,熟能生巧,用不著打草圖,著力刀法嫻熟精確,一個時辰的工夫,一只玲瓏剔透的響蛋就做成了。

    泥繡球是中國獨有的民間工藝品,現如今從網上查找相關信息并不多,制作泥繡球的老藝人幾乎找不到。而周家制作的泥繡球,從材料上、圖案上、層數上、顏色上、制作時間上的優勢是不多見的。泥繡球經過周素珍20多年制作,圖案豐富,最大特點是可把泥繡球做成多層,最多可達6層,小的小如杏核,直徑1厘米,最外層繡球可達10厘米。

    參加過各種民間工藝活動的周素珍,因了泥繡球而有了名氣,慕名來跟她學泥繡球的人很多。但因為要求嚴格,幾乎沒有出師的。目前能入老太太法眼的手藝也只有賈志亭一人。

    繡球是中國民間常見的吉祥物,一般由彩繡做成。各種各樣的繡球見過很多,泥繡球倒很罕見。當賈志亭打開一個個禮品盒,大大小小、各種花樣和鏤空的泥繡球讓人驚奇不已。

    賈志亭介紹說,母親做的泥繡球非常精美別致、圖案豐富、簡潔流暢、對稱均勻。她采用鏤空和淺雕的技法,做成的泥繡球玲瓏剔透,色彩純樸自然,渾然天成。“泥繡球寓意吉祥、團圓,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民間工藝品,現已瀕臨失傳。”

    見到賈志亭的時候,她的母親周素珍和妹妹也在。老太太已近80歲高齡,但思維清晰、十分健談。只可惜的是,她的手指前幾年受傷,再也不能做繡球了。

    2011年“泥繡球制作技藝”入選鄭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隨后,賈志亭被命名為此項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

    不斷創新

    賈志亭把家傳手藝發揚光大

    周素珍是個完美主義者,因為太嚴格太挑剔,賈志亭的妹妹干脆放棄不學了。賈志亭的弟弟做出了一個泥繡球,雖然粗糙,但自己美得不行,拿給母親看,周素珍沒有表揚性地鼓勵一下,堅持讓他毀掉。

    其實,賈志亭并不比弟弟妹妹受寵,當年他第一次拿起刻刀想幫他*的忙時,周素珍也嚴厲地責備他,你都把我的東西刻壞了。不同的是,賈志亭的性子要強,好吧,那是你的,我不刻,我自己做一個自己刻總行吧。于是,他便著手自己做。雖說沒有正經學過,但因為母親做時經常看,比葫蘆畫瓢,慢慢賈志亭倒也折騰出了名堂。這才把母親震住了。于是,才把泥繡球制作的各個程序和技法,一一傳授,還經常和兒子一起探討改進泥繡球的設計圖案、制作技藝。

    更重要的是,賈志亭在自己琢磨時,有了思考的機會。于是也就有了創新。鉗工出身的他,把360度分割法用于圓球,而不再像母親那樣采用原始的橫豎分割法,這樣做出的泥繡球外形更加豐富。

    跟母親學習制作泥繡球近10年,賈志亭對制作泥繡球各種程序,從選料,備料,揉制,團料,畫圖,雕刻,儲存,保養已全部掌握,并從加工技藝上有所改進和提高。比如母親制作的泥繡球是不燒制的。但未經燒制,制出的泥繡球無法長期保存,怕潮濕,易損壞,賈志亭改進燒制后,解決了這個難題,而且搖動起來聲音更加響脆。

    在圖案方面賈志亭也不斷豐富,如創作了“財源滾滾”,在整個泥繡球上雕刻古錢幣的圖案,環環相連,連綿不斷。用料上,賈志亭選擇了多種地區不同顏色的泥土,計劃做出“五色球”。

    “泥繡球是中國獨有的民間工藝品,賈志亭的泥繡球造型古樸大方、原汁原味、玲瓏剔透、顆顆如玉珠、不但被當作饋贈親友之禮品,家庭中的裝飾品,開展公關活動之贈品,而且還向世人傳達了親情、愛情、友情、和諧團圓的美好愿望。”賈志亭申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時,專家組如是評價。

    今年5月初,賈志亭剛剛辦理完自己的退休手續,他說,以前上班的時候沒有太多時間,現在退休了,“想把家傳的這門手藝傳承下去、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知道它、喜歡它,讓優秀的中華民族民間藝術代代相傳,流芳百世。”(蘇瑜/文 白韜/圖)【原標題:泥繡球終成大制作】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鄭州晚報 2013-05-17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鞏義市“東莊秋千”蕩悠悠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福客民俗網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