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相關信息 >> 文化遺產 >> 瀏覽相關信息

傳拓名家講述技藝傳承

2013/8/21 10:11:02 點擊數: 【字體:


傳拓名家講述技藝傳承

馬國慶在演示指拓

傳拓名家講述技藝傳承

觀眾在參觀傳拓技藝展 本報記者 盧 旭 攝

    傳拓技術至少在1500年前就已經在我國問世了,傳拓術為我們保存了眾多的文獻資料、博大精深的漢字書法、美輪美奐的繪畫、巧奪天工的鐫刻藝術。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古老發明的功能已經或多或少被高科技所替代,但是,具有古老的中國文化元素的傳拓技術仍在沿用,以它千年不變的傳統方式為我們繼續做著重要的貢獻。

    6月9日,在第7個“文化遺產日”,由文化部主辦、國家圖書館承辦的“中國傳拓技藝展”在國家圖書館開幕。來自北京、河北、上海、山東、河南、廣西、陜西的13位傳拓技藝名家齊聚展覽現場,展示他們精湛的技藝。展覽期間,國家圖書館中國記憶項目組對傳拓名家進行了口述史訪問,F將此次訪問的口述資料摘編刊發,以供公眾了解傳拓技藝。

    ●馬驥(陜西省彬縣人,64歲)

    我在西安碑林博物館工作,從事文博工作30年。西安碑林傳拓碑石,一般事先將紙悶好,以便上紙時不再用白芨。上墨根據不同的對象有所區別,一般是傾向于顏色比較深的烏金拓。20世紀80年代初,我們與西安華山墨汁廠聯合研制了拓印專用墨汁,我們現在傳拓都是用這種特制的墨汁。

    ●賈雙喜(北京市人,60歲)

    我于1974年到國家圖書館善本部金石拓片組工作,師承張廣泉學習甲骨傳拓,主要從事國家圖書館藏甲骨的傳拓。38年來,傳拓甲骨數千種,拓片上萬張。甲骨因為長期埋在地下,朽脆易碎,傳拓時需用油泥做托進行固定。傳拓甲骨基本上都是采用干紙上紙法,即把干紙敷在甲骨表面,刷上白芨水,再用打刷打、棕刷刷。拓甲骨的撲子是把棉花揉成蠶豆大小的圓球,以綢子包裹后,再用線繩或皮筋扎上。撲子的大小視甲骨上字的大小而定,松緊靠皮筋去掌握。

    ●王鳳蘭(北京市人,58歲)

    我中學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市美術公司從事文物復制工作。自20世紀70年代初跟隨傳拓工藝名師學習墨拓、彩拓技藝,為北京地區彩拓、墨拓技藝的第三代傳人。我曾受邀為中國歷史博物館等文物單位傳拓銅器、碑刻等。我們的彩拓是根據碑刻和壁畫上原有的顏色、年代、服飾制作的。我們擦拓使用的擦子也很有特點,形狀為馬蹄形,用力方便,速度快。

    ●張云濤(北京市人,58歲)

    我現在北京市門頭溝區住建委工作,業余從事北京地區石刻的傳拓工作。1986年開始對民俗和民俗研究感興趣,后來發現石刻碑文可以為民俗研究提供重要的文獻資料。初期多是靠抄寫和照相復制碑文,但效果都不好,后來逐漸發現只有傳拓才能準確地反映石碑上的文字,因此對傳拓有了興趣,并開始學習傳拓技藝。我傳拓的主要對象是反映北京歷史的碑刻。

    ●馬國慶(北京市人,56歲)

    我的傳拓技藝師承父親馬寶山。傳拓對象涉及甲骨、青銅、封泥、陶片等。對拓法我提出了立體拓的概念,即對器物的形、質、文字與文飾進行細致入微的解讀,再選擇最佳角度,運用藝術的手法,分析出主次虛實,制成效果圖,反復推敲后繪制出一比一的形狀圖。近年,我總結自己多年的傳拓經驗,撰成《中國傳拓技藝通解》一書。

    ●裴建平(河南省偃師市人,55歲)

    我是從1975年開始了解和學習傳拓技藝的,后師承傳拓名家石庚寅。2011年,我被命名為洛陽市第三批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我傳拓的主要對象是碑刻,也做過青銅器全形拓,還在白馬寺傳拓過樹皮。我們河南做撲子的方法是,以毛氈為主體,將毛氈剪成圓片,從大到小,層層疊放,用布包成圓錐體。最外面是包布,我們也叫拓布。我曾主持和參與拓制了《洛陽名碑集釋》、《洛陽新出土墓志釋錄》、《偃師碑志精選》等著作的圖版拓片。

    ●李仁清(河南省鄭州市人,49歲)

    我是通過自己學習摸索掌握傳拓技藝的,至今已從事傳拓工作30余年,足跡遍及河南、上海、江蘇、山東、陜西、山西等省市。我擅長高浮雕傳拓技藝,曾為河南嵩山、鞏義石窟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做高浮雕拓片建檔。我曾將自己的拓作匯編成《中國北朝石刻拓片精品集》。我拓高浮雕分三步,第一是上紙,第二是上墨,最關鍵也是最難做的一步是粘結修復。粘結時,線條的位置在哪兒,怎么能粘結在一起都很需要功夫。另外,平棊拓制時上紙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楊計法(河南省安陽縣人,48歲)

    我1998年到河南省安陽縣靈泉寺文物保護管理所工作。1999年開始跟隨李仁清學習傳拓技藝。我傳拓的對象以塔形龕、碑形龕高浮雕為主。拓高浮雕一般采用濕紙上紙法,上紙時,要根據佛像大小,外凸部位需將紙剪開后壓下去,這樣拓出來的拓片不容易走形。

    ●郭玉海(北京市人,48歲)

    我1983年到故宮博物院古器物部金石組工作,師承紀宏章學習傳拓技藝。師承可上溯到傳拓名家馬子云和清末時期的慶云堂。我傳拓的對象非常廣泛,凡是古器物部管理的文物對象基本上都拓過。最早開始是拓青銅器和銅鏡,后來拓甲骨、石刻、墓志、印章各類,也拓玻璃、漆器、紫砂。其中甲骨和漆器容易損壞,傳拓難度較大。

    ●韋可祥(廣西壯族自治區馬山縣人,壯族, 43歲)

    我于1997年到廣西桂海碑林博物館工作,跟師傅學習拓碑技藝,主要以烏金拓技法傳拓摩崖石刻,是桂林乃至廣西摩崖石刻傳拓技術的第三代傳承人,至今已從事傳拓工作15年,傳拓桂林諸山摩崖石刻3500多件。桂林摩崖石刻大多地勢險峻,石面潮濕,有的還需要仰著拓。經過多年的摸索,現在已經能夠一人完成難度較大的摩崖石刻的傳拓。

    ●邢躍華(上海市人,42歲)

    我于1985年到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部工作,主要從事碑帖拓本修復。1989年開始跟隨趙嘉福師傅學習傳拓技藝。我們古籍修復部有個傳統,就是自己刻石、自己傳拓、自己裝裱。我們扎撲子的方法與眾不同,是個體力活,要把外面裹的布一圈一圈擰緊,然后把布頭纏進去,主要是自己的手感,感覺舒服了就可以。

    ●張興(山東省文登市人,42歲)

    我自1991年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在山東博物館從事紙質文物修復和金石傳拓工作,傳拓技法師從山東省石刻藝術博物館幾位老師。多年來,參加過山東博物館館藏精品石刻、長清孝堂山郭氏祠堂、嘉祥武氏祠堂、嘉祥宋山小祠堂、曲阜碑碣、泰山經石峪摩崖刻經等的拓制工作。山東地區漢畫像石多為砂巖質,表面顆粒大、不平整,因此我一般采用濕紙上紙法,直接用打刷上紙,不用刷。我們撲子的制作也比較有特點,內心用小米麩皮,外用白棉布扎緊,讓墨直接滲到麩皮里,通過麩皮出墨。

    ●李廣民(河北省衡水市人,40歲)

    我曾在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做過義工,潛心研究拓印技法,后拜衡水法帖拓印技藝傳承人閻長浩為師,擅長擦拓技法。曾為《衡水閻莊法帖集》、《衡水文物》、《衡水墓志》、《衡水石刻》等書拓制圖版拓片。我們撲子的制作與其他地區有所不同,內心是木制的,再加上雙層的羊毛氈,要是撲子挺小的就加上單層羊毛氈,外面再加上兩層棉布,這種吸墨快、出墨快。

    ●冀亞平(河北省順平縣人,60歲)

    我是1975年來到國家圖書館善本部金石拓片組的,主要從事石刻拓片的整理和編目工作,同時兼做石刻的傳拓。傳拓技術的最大特點就是它能夠以1∶1的比例、 90度的夾角,如實地再現石刻上文字和圖案的原貌。傳拓可以最完整地記錄和保存器物上的所有細節。即便是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乃至將來,傳拓技術也有其重要的價值。

    近半個世紀以來,由于大氣污染,很多石刻上的文字和圖案快速消失。比如有一塊刻石是清道光八年(1828年)鐫制的,148年后的1976年我們拓制它時,上面的文字一個也沒有損壞,而在34年后的2010年再去拜訪它時,上面的文字已經消失殆盡了。所以,我們要在對石刻保護的同時,加強對石刻文獻的保護,而傳拓就是對石刻文獻最好的保護方法?梢哉f,傳拓技術和印刷術一樣,都為中華文明的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原標題:傳拓名家講述技藝傳承】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2-06-22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從普通技工到“高浮雕拓片第一人”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網 河洛大鼓網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河南農家樂網 中國旅游網 吳氏網 秦氏網 中華舒氏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兔袼拙W 文化遺產網 秦腔戲曲網 中國晉劇藝術網 揚州揚劇網 梨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