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在周口關帝廟博物館看到,關帝廟第三期全面修繕工作進入掃尾階段,施工人員正在加緊鋪設青石路面和臺階,迎接“十一”黃金周。關帝廟博物館館長王麗亞告訴記者,在這次維修中,工作人員又發現了脊飾文字、一處券門和窗欞等遺跡,這些新發現對研究周口關帝廟的建筑風格極具史料價值。
周口關帝廟由山西和陜西商人投資興建,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于清咸豐二年(1852年)最終建成,歷時159年,以其巧奪天工的藝術雕刻著稱于世,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3A旅游景區。
由于歷史原因,關帝廟因年久失修曾被糧食部門用作面粉廠和糧食倉庫,僅于1955年和1966年進行過小規模的修繕。為了恢復關帝廟原有的面貌,保持建筑風格,開發旅游資源,經國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審批,我市文物部門對關帝廟進行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全面修繕。據介紹,整個修繕分三期進行,一是拆除違章建筑,二是維修主體建筑春秋閣及東西儀門,此次三期工程維修的范圍是前、中院東西廊房及藥王殿、灶王殿、財神殿、酒仙殿等。
前期,施工人員在修繕春秋閣時,發現緊靠東西廊房北墻處,有兩個被封死的青磚券門,并在東券門外發現一口古井及古建筑根基。此次修繕中,施工人員又從東西廊房拆下的正脊和垂脊中發現了很多文字、詩詞等內容,作為脊飾安裝排列的順序。如前院西廊房每塊正脊扣瓦處都有一個字,依次排列內容為“門前車馬非為富,家有詩書不為貧”,字體為楷書,每個字5公分大小。其他垂脊上還寫有“天下太平”、“國泰民安”等內容。王麗亞告訴記者,以文字作為脊飾的排列序號在古代建筑中也有,但以詩詞作為編號則不多見,而且內容寓意深刻,代表著古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也教誨后人重視文化知識,樹立正確的財富觀和價值觀。
此外,維修中,工作人員還在東廊房北山墻發現了一處券門,該山墻除了拱券、下堿及山尖用青磚砌筑外,其余部分均采用土坯擺砌,是該院內唯一保存完好的傳統工藝。至于該處為何有一券門,而西廊房沒有,還有待進一步考證。
王麗亞說,這一系列新發現,對于研究周口關帝廟古建筑群的歷史變遷具有很高的實證價值。如何對這些新的發現進行妥善保護,特別是對古井的保護和利用,向社會展示其歷史價值,就成了周口關帝廟民俗博物館古建修繕復原計劃中的重要一環。下一步,周口關帝廟民俗博物館準備在古井上面修建一座玲瓏別致的六角亭,目前設計圖紙已完成,建成后將成為關帝廟內一處新景觀。記者 童曉霞 通訊員 王麗亞【原標題:周口關帝廟第三期修繕又有新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