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鄉縣朗公廟鎮趙堤村的天仙廟碑記載:萬歷年間(公元1606年),為抗匪拒寇,村民捐資置鼓數面,用于鼓舞士氣。清咸豐年間(公元1850年),村民張萬冕增置鐃、镲、鑼銅器,并組織了天地會、天爺會、火神會三個鼓隊,中州大鼓初具規模。民國初年,中州大鼓又有所發展,村民張再富等改編傳統樂曲,增添了虎頭龍旗、燈籠等設備,并把鼓舞藝術用于祭祀和節日歡慶等活動中。1978年,中州大鼓得到長足的發展,在繼承傳統鼓舞特色的同時,又對音樂、舞蹈、道具等進行了全面的革新,把傳統藝術、時代精神及現代審美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中州大鼓在豫北地區鼓類表演藝術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其一,鼓大。大鼓直徑3.5尺,重50余斤,是人背肩挎鼓類中體積最大的鼓種,且鼓內有拉簧,敲打后發出的金屬聲十分悅耳;其二,譜獨。鼓譜分為 “大忽雷炮”、“小忽雷炮”兩種。“大忽雷炮”鼓調厚重沉穩,節奏緩慢,鼓調復雜;“小忽雷炮”鼓調歡快,流暢,給人一種激情向上的感覺。全譜呈現重復遞進的音樂結構,且鐃、鼓,有對話的獨特意境;其三,舞特。舞镲聞鼓而動,完全踩著鼓點,快速變幻各種舞蹈動作和造型。在傳統鼓舞的基礎上,增加了巨鼓和空中鼓舞,給人以視覺沖擊,空間感、立體感強。
中州大鼓為集體性的民間藝術表演形式,風格粗獷,氣勢恢弘,隊形多變,地域特色濃郁。舞镲是特色,與鼓舞相結合,呈現了鼓舞的造型編排。
整個鼓舞表演分為六個段落:“歡慶豐收”,是在特大鼓帶領下,大镲、舞镲、鐃在吶喊聲中,由鼓后方兵分兩路包抄過來,將特大鼓團團圍住。鼓點、鐃聲、镲聲由疏漸密,由弱漸強,之后轉入平穩的節奏,變為方陣,充分表現了農民豐收之后的喜悅之情。
“二龍出水”,特大鼓、舞镲在后鋪設,鐃、大鼓羅列兩旁,呈縱隊。在鐃帶領下,邊打邊前移,之后兩人一組分兩路向后走,走一個橢圓,回歸原位。這個藝術走形的美在于兩個縱隊前移時帶給觀眾的一種縱深感,以兩個鼓舞隊員旁轉時昂首一望的豪邁感,充分表達了農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美好的憧憬。二龍出水隊形變換流暢,令人悅目。
“群鳳展趐”,以16個舞镲隊員為主體,其它樂器呈三面環繞狀,镲手在中央奔跑、小跳,手臂上揚,或分、或撩,舞動優美、舒暢,似鳳在跳躍,似龍在起舞,似鳳在展趐。“空中鼓舞”,顧名思義,這個藝術走形有一定的高度,它也是中州大鼓中最難的一個藝術造型。以大鼓為中心,在其四周,圍四個小圓,中間一個大圓,部分鼓舞隊員把鼓扛在肩上,舞镲隊員在鼓上跳躍舞釵,甚是壯觀。人在空中舞,鼓在下面轉。
“天女散花”,通過舞镲隊員大幅度的揚臂、涮腰、晃手、分撩,做出各種撒播狀。打鼓隊員點綴其間,似落地鮮花。
“群英聚會”,大鼓分列兩旁,4副大鐃在中心,背相靠,面向四方,舞镲將鐃圍在中心。鐃、镲均向上舞擊。镲在舞動中,通過穿插,形成里外雙圓,并通過順、逆時針跑,圍繞劃圓,迂回婉轉,富于變化。
多年來,中州大鼓以獨有的中原文化魅力敲響了大半個中國,被譽為“中州第一絕”、“民間藝術的奇葩”等。對于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推進文化產業發展,構建和諧社會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2001年,應邀參加在北京舉辦的中華鼓舞大賽,榮獲第一名,并獲得“山花獎”獎杯;2006年10月12日,榮獲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主辦的“華夏一絕”民族民間廣場鼓樂舞蹈邀請賽金獎;2006年底,應邀參加CCTV-7“三農記憶”年終晚會;2009年4月10日,榮獲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山西省洪洞縣主辦的全國鼓王邀請賽優秀鼓王獎。
2011年5月23日,《中州大鼓》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擴展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