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喂喂喂,嗨、唉;喂喂,撐起來,嗨!喂、嗨、喂,撐起來。唉、喂、嗨!”這便是黃河號子調了,這段名叫《撐槁號》。在今天,聽到這樣的黃河號子,看到這樣的場面,也許只能在影視劇中。
黃河號子是五千年凝聚的黃河魂,是黃河的另一種咆哮聲;黃河向東,日月向西,繃緊的纖繩拉動的是歷史……
2009年8月8日,由長垣縣的青年景現輝、劉杰在長垣縣苗寨鄉宗占村,發現一批老船工,現在還有12人,最年輕的62歲,最老的82歲,領號人叫宗時良,現年77歲,仍能領著這批老船工拉纖繩,較為系統完整地唱號子,十分罕見。這批老纖夫極有可能就是黃河水運史上的最后一批纖夫,他們的號子聲可能是黃河上最后的號子聲。我們應深挖掘細整理,立即保護這些古老的黃河號子,為黃河上留下民族的記憶。
2010年8月10日下午,由長垣縣文化廣電旅游局協同新鄉市文化局普查,組織8名老船工到黃河上進行模擬演習,這才使黃河上再次響起了久違的“喂——嗨”的黃河號子聲。
據《宋史·河渠志》記載:“凡用丁夫數百或千人,雜唱齊挽,積置于卑薄之處,謂之埽岸。”這種“雜唱”,就是流傳至今的黃河號子。黃河號子,分布區域長垣、開封,梁山等黃河沿岸。它的傳承人家住長垣縣苗寨鄉宗占村,名叫宗時良,男,1932年出生,曾經拉船,現在家務農。
黃河號子分為“打忙號”、“拉纖號”、“打棚號”、“推關號”、“撐槁號”、“活船號”、“打梢錨號”等,有4千余年的歷史。其詞押韻,聲調屬原生態調、至少傳自北宋以前的古老號子。還有夏、商、周三國文化的遺韻。黃河號子代表性曲目有《劉備招親》、《鍛磨錘》、《打鯉魚》、《黃巢起義》、《劉秀走南陽》等。其中,《劉備招親》等號子聲采用原生態唱法,聲調古樸,唱法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很多方言近似于北方官方話,尤其是一首《打棚號》里,能看到北宋流下來的痕跡,其內容如下:“柔(音)地兒出來,哎、咳、一盆花,照住京都,哎、咳、帝王家,哎咳、哎咳、正宮娘娘生太子,文武百官頭戴花,金花、銀花頭上戴,包丞相倒坐府南衙”。
12名船工中,有4位老船工于解放前就在黃河上拉纖,宗占村緊靠黃河,河水泛濫,把家園、田地吞噬了,他們為了養家糊口,迫不得已以拉纖為生。纖夫的境遇極其危險,據說是“三面靠水,一面靠天”,遇到逆流,頂風時,則賣力地往前拉,遇到淺灘時,則下鐵犁鏵,犁鏵一百多斤重,由兩人肩扛著下河。遇到淺灘時更是艱難的“推關”,一旦反關,則會被推杠打死,萬幸的話也是落個殘廢,很多人都得癆病死去了,部分人常年疾病纏身,每人身上或多或少都留有傷疤。并非像歌中所唱的“妹妹你坐船頭,哥哥我岸上走,恩恩愛愛纖繩蕩悠悠……”
上世紀六十年代,周恩來總理視察黃河時,讓黃委會河務局打造了10只運輸船,主要運輸石頭、煤等物資,運輸途徑開封、梁山等地。黃河拉纖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才停止。所以,這樣才使得這批號子流傳至今。
拉纖之前先打忙號,人員集合后,開始拉纖,打拉纖號;遇到升帆時唱打棚號;遇到推關時唱推關號:另外還有撐槁號,活船號、打梢錨號等號子。每個號調不一樣,有固定的音譜,唱時腳步、手勢都隨著號子調的節拍。號子唱詞則是靈活多變,異常豐富,有唱傳統號子詞的,有唱劇本選段的、有自編自唱的,總之,其目的是避免拉纖的辛苦、杜燥勞動,讓大家勁往一處使,能為拉船服務。
“頭號下去二號來,打個鯉魚順水來,鯉魚順水漣還在,鋼刀下去血出來,左扣鰓、右扣鰓,二八佳人做魚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