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wǎng) >> 新鄉(xiāng) >> 歷史傳說 >> 姓氏文化 >> 瀏覽新鄉(xiāng)

蘇——源于昆吾之子的姓

2015/8/14 14:11:41 點擊數(shù): 【字體:


    蘇sū——源于昆吾之子的姓
蘇——源于昆吾之子的姓

    蘇姓,有關古籍均稱其是陸終長子昆吾的后代。據(jù)《史記·楚世家》記載,陸終是古帝顓頊的玄孫,有6個兒子,“其長一曰昆吾”(《集解》:“昆吾名樊,為己姓,封昆吾”)。“昆吾氏,夏之時嘗為侯伯,桀之時湯滅之”。昆吾有個兒子于夏代中葉被封于蘇,即《竹書紀年》所載夏帝槐(芬)三十三年“封昆吾子于有蘇”,所以,蘇又稱有蘇氏。關于蘇國的都城,《辭海》說“在今河南濟源西北”,《中國地名大辭典》說“夏殷時本封在(今河北)臨漳縣西”,又有學者說在今河南輝縣市的蘇嶺(即蘇門山)。西周初年,昆吾的裔孫忿生被周武王任為司冠(掌管刑獄及糾察的官),因能公平量刑、善教百姓,被封于蘇國,忿生遷都于溫(今河南溫縣西南),故蘇亦稱溫。《書·立政》孔傳云“忿生為武王司寇,封蘇國”,即指此。公元前650年,蘇(溫)國為狄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就是蘇氏。

    據(jù)有關史書及蘇氏族譜記載,蘇氏世居河內(nèi)(今河南溫縣、武陟、沁陽一帶),先秦時有一支徙居今湖南、湖北境,一支徙居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如春秋時楚莊王有大夫蘇從,戰(zhàn)國時洛陽有蘇秦、蘇代、蘇厲三兄弟。西漢初,徙天下豪杰充實關中,蘇氏有一支遷至武功杜陵(今陜西西安東南),后又有一支遷至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西北),均發(fā)展成為大族;同時,西漢還有北海(郡治山東昌樂縣東南)、桂陽(今廣東連縣)等地的蘇氏。武功蘇氏有一支于西晉末徙居襄陽(今屬湖北),還有一支徙居藍田(今屬陜西);扶風蘇氏后裔有人在邯鄲(今屬河北)做官,在當?shù)匕布遥纬哨w郡蘇氏。東晉十六國時,中原士族大舉南遷,蘇氏有一批人隨之渡江,在江、浙一帶安家。唐代,趙郡蘇氏有一支徙居四川;河南蘇氏曾兩次向福建遷徙,一次是唐初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辟漳州,一次在唐末,蘇益隨王潮于僖宗廣明中入閩,后定居同安,發(fā)展成為大族。早期遷到湖南新化、安化梅山一帶的蘇氏,稱為梅山蠻,部分融入瑤族。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章惇平定梅山蠻,殺戮過甚,蘇氏有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今廣西、廣東、云南,有部分人逃到今越南、老撾、泰國的北部山區(qū)。北宋宣和進士蘇欽為其家譜作序時曾說:蘇氏族人“分于仙游南門、興化涵頭、泉州、晉江、同安、南安塔口、永春、龍溪、臺灣,散居各處”。是知在北宋時已有蘇氏族人移居臺灣。

    但是,蘇氏更多的人入臺,則始于清朝初期,主要來自閩、粵兩地,有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遷去的,而大部分是到臺灣墾荒謀生的。據(jù)臺灣有關文獻記載,大陸蘇氏于清代入臺的主要有:順治年間,南安人蘇澤恩與龍溪人蘇正順入墾今臺南安定:康熙年間,同安人蘇嘉祉入墾今高雄湖內(nèi),晉江人蘇懋德入墾嘉義六腳;雍正年間,南安人蘇嘉騫入墾今臺南市南港區(qū);乾隆年間,永定人蘇昌龍入墾臺后里,蘇章渙、蘇懷德入墾今新竹寶山,蘇祿進、蘇乾秀、蘇乾德入墾今新竹香山,晉江人蘇彭進入墾今嘉義布袋,蘇文清、蘇文萬兄弟入墾今臺中清水,蘇克國入墾今臺北淡水,蘇昌啟入墾今臺北林口,安溪人蘇明巖入墾今臺北市古亭區(qū),蘇光和入墾今臺北汐止,蘇其緣入墾今臺北泰山,蘇興存入墾今臺北景美,蘇懋祿入墾今彰化市,龍溪人蘇共入墾今嘉義縣,同安人蘇武入墾今臺北市土林區(qū),揭陽人蘇笑入墾今嘉義市,蘇揚武入墾今嘉義民雄,蘇挺秀入墾今苗栗公館,陸豐人蘇朝尚入墾今苗栗三灣;嘉慶年間,永定人蘇新長入墾今苗栗銅鑼,蘇進魁入墾今新竹芎林,蘇湖宗入墾今桃園蘆竹,同安人蘇全、蘇燕7兄弟入墾今臺中大肚,安溪人蘇清癸入墾今臺北汐止,陸豐人蘇嘉7兄弟入墾今新竹香山;道光年間,永定人蘇拔益入墾今苗栗公館,蘇成昭入墾今新竹關西,蘇開全入墾今新竹東,同安人蘇進入墾今桃園市,蘇宗信入墾今臺北淡水,蘇園入墾今臺北蘭芝,龍溪人蘇瑞祥入墾今臺北土林區(qū);同治年間,同安人蘇振信入墾今嘉義樸義,晉江人蘇式月入墾今臺南市。臺灣蘇姓,在日本侵占臺灣期間曾被迫改用武田、武崗、武山、安武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后,才恢復原來的蘇姓。目前,蘇姓是臺灣第24大姓,人口約有20多萬,主要分布于臺北、臺中、臺南、高雄、基隆、嘉義等市、縣。另有資料記載,元成宗大德年間,有蘇姓人押運庫銀被劫,被官府追緝,逃逸他鄉(xiāng),為躲避災禍,蘇家的人改姓易名,有使用許、連、周姓者,所以,在臺灣有蘇、許、連、周4姓聯(lián)宗之說。

    為了進一步求發(fā)展,自近代以來,蘇氏有不少人走出國門,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yè),現(xiàn)主要分布于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越南、老撾、緬甸、美國、加拿大等國家。

    《姓氏考略》稱,蘇氏“望出扶風、武邑、武功,又出藍田、洛陽”。這是說魏晉至隋唐時期,蘇氏在這些地區(qū)為有聲望的世家大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扶風、武功、藍田均在今陜西境,武邑今屬河北,洛陽今屬河南。

    蘇氏對中國的文明與進步做出了積極的貢獻,曾涌現(xiàn)出許多著名人物。戰(zhàn)國時有縱橫家蘇秦,東周洛陽人,曾以合縱策略說服六國聯(lián)合抗秦,使秦國有十幾年不敢向函谷關以東用兵;其弟蘇代曾游說于齊、燕兩國間,弟蘇厲亦習縱橫術。馬王堆漢墓出土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保存有蘇秦的書信和游說辭16章。西漢時的蘇武,杜陵人,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被扣留19年,歷經(jīng)威脅誘降,并被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始終不屈。東漢扶風平陵人蘇章,任武原令時逢荒年,開倉廩賑饑;在任冀州刺史、并州刺史時,執(zhí)法無私,抑制豪強。晉代長廣挺縣(今山東萊陽南)人蘇峻,西晉末糾合流人數(shù)千家結壘自守,后率眾南渡,東晉初官至冠軍將軍,曾與祖約起兵,攻入建康(今江蘇南京),專擅朝政。十六國時前秦女詩人蘇蕙,武功(今屬陜西)人,曾織錦為《回文旋圖詩》寄給丈夫竇滔,以表思念之情。西魏武功人蘇綽,官至大行臺度支尚書兼司農(nóng)卿,曾助宇文泰改革制度;其子蘇威,為隋朝大臣,曾奏請減輕賦役,制定律令格式。唐代,蘇氏有5人任相:蘇良嗣相高宗,蘇瓌相中宗、睿宗,蘇味道相武后,蘇頲相玄宗,蘇檢相昭宗,其中的蘇味道、蘇頲同時也都是文學家;還有大將蘇定方,詩人蘇源明。北宋時,四川蘇氏在文壇占有顯赫位置,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為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其詩清新豪健,獨具風格,其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其書法有天真爛漫之趣,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其父、散文家蘇洵及其弟、散文家蘇轍,合稱“三蘇”,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其子蘇過亦為文學家。與“三蘇”同時,有詩人蘇舜欽,為梓州銅山(今四川中江南)人;還有一位天文學家、藥學家蘇頌,泉州(今屬福建)人,曾組織韓公廉等人制造了水運儀象臺,著《新儀象法要》,所編著的《圖經(jīng)本草》,對藥物學的考訂有很大幫助。南宋有畫家蘇漢臣。元代的蘇天爵,在任江南行臺監(jiān)察御史時,曾平反冤獄;在任肅政謙訪使用,大事興革;熟悉元代文獻,有《國朝(元)名臣事略》等存世。清代有乾隆年間甘肅回族和撒拉族聯(lián)合起義首領蘇四十三;清末捻軍將領蘇天福,湘軍將領蘇元春。近代有文學家蘇曼殊,中國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著名的工人運動領導人之一蘇兆征,數(shù)學家蘇步青,醫(yī)學家蘇德隆,化學家蘇元復等。

    僑居海外的蘇姓華人,也有不少杰出人才,例如,泰國的蘇岳章,是工商業(yè)界的著名人物,曾被泰皇賜予皇冠勛章、白象勛章及一等皇冠大綬勛章;泰國的蘇旭明,擁有財富約30億美元,在“世界華人億萬富豪超級富豪榜”上排名第28位。

    蘇姓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次序的中華姓氏中為第41大姓,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47%,分布很廣,以廣東為最,該省蘇姓約占全國漢族蘇姓人口的20%。蘇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shù)民族所使用的姓氏。見于記載者主要有:漢至晉代,遼東烏桓有蘇氏;北周武帝時有蘇祗婆,西域龜茲人;宋代西夏人有蘇姓;金時女真人有蘇姓;明、清時云南保山縣水眼巡檢司土巡檢為蘇氏,系白族;世居遼陽的清滿洲人有蘇姓;清代滿洲八旗姓伊拉哩氏、蘇佳氏、蘇都哩氏、蘇爾佳氏,后均改為蘇氏;清代蒙古鑲藍旗中有蘇氏;錫伯族蘇木爾氏,漢姓為蘇;裕固族蘇勒都斯氏,漢姓為蘇;土族蘇卜氏,漢姓為蘇;羌族蘇蟒達房名,漢姓為蘇;達斡爾族烏爾克氏,漢姓為蘇;彝族阿蘇氏,漢姓為蘇;滿、白、瑤、藏、回、黎、壯、蒙古、土家、朝鮮等民族均有蘇姓。作者:謝鈞祥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wǎng)
0
相關信息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商都網(wǎng) 中國網(wǎng)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wǎng) 新華網(wǎng)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wǎng) 河南省書畫網(wǎng) 中國越調(diào)網(wǎng) 中國古曲網(wǎng) 博雅特產(chǎn)網(wǎng) 福客網(wǎng) 中國戲劇網(wǎng) 中國土特產(chǎn)網(wǎng) 河南自駕旅游網(wǎng) 中華姓氏網(wǎng) 中國旅游網(wǎng) 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網(wǎng) 族譜錄 文化遺產(chǎn)網(wǎng) 梨園網(wǎng) 河洛大鼓網(wǎng) 剪紙皮影網(wǎng) 中國國家藝術網(wǎng)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