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duàn——源于鄭國叔段的姓
段氏源于姬姓,出自今河南輝縣,已有2700年的歷史,其形成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據《史記·鄭世家》記載,鄭武公姬掘突在今河南建立新的鄭國(初都今滎陽,曾遷都密縣,又定都新鄭)后,于武公十年(前761年)娶申侯女武姜為夫人。武姜生大兒子寤生時難產,因此不喜歡寤生,后來生小兒子叔段時很順利,因此特別偏愛叔段。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重,武姜要求立叔段為太子,武公沒有答應。是年,武公卒,寤生繼位,就是鄭莊公。莊公剛即位,便封弟弟叔段于京(今滎陽京襄城村),號太叔。叔段在母親的縱容下,素來驕橫跋扈,到京后便開始招兵買馬,與母親武姜內外勾結,企圖奪取鄭國的政權。莊公二十二年(前722年),叔段果然出兵襲鄭,由武姜作內應。莊公本來早有準備,于是立即出兵討伐叔段。叔段敗回京,莊公追到京,京人皆背叛叔段,叔段逃至鄢(今鄢陵),又被莊公打敗,沒能站住腳,最后北逃至共(今河南輝縣市),又稱共叔段,后來,他的子孫有的以他的名字為姓氏,就是段氏。此即《新唐書·宰相世系》所云:“段氏出自姬姓。鄭武公子共叔段,其孫以王父字為氏。”
關于段姓起源,還有兩種說法:一是《風俗通義》所云:“段氏,段干木之后。”二是《三輔決錄》所說:“段氏,李老君之自出,段干木之子隱如入關,去干為段氏。”這二說雖有區別,但卻共同認為段氏系由復姓段干氏省“干”而成。《史記·老子列傳》云:“老子之子名宗,宗為魏將,封于段干。”于此可知,“段干”是戰國時魏邑名。難怪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說:“誤矣!段以字,段干以地,本為二族,不可合為一事也。”
東漢以后,在少數民族中出現了兩支段氏。清人張澍《姓氏尋源》說:“段氏有出遼西者,本鮮卑檀石槐之后,晉將段匹磾是也。云南蠻段氏,魏末段延沒蠻代為酋帥,裔孫憑入朝拜為云南刺史,本出武威。”又據《辭海》,西晉時的段氏,是鮮卑族的一支,系以部為氏,首領段務目塵,受晉封“遼西公”,所領凡三萬余家,分布遼西一帶,后為石虎所破,部眾多與漢人同化。
段氏早期主要在河南境內發展繁衍,后由于官職調遷等原因,大約于秦代開始向外播遷,流向多為西北地區。據唐人林寶《元和姓纂》記載,西漢文帝時有段卬,任北地都尉,其玄孫段貞,任武威太守,子孫始居武威(今屬甘肅),9代至段熲(武威姑臧人),東漢桓帝時為中郎將。段熲的7代孫為段信,段信之孫段榮,北魏時任定、秦二州刺史。段榮的兒子段詔,北齊時任大宰左丞相,封平原忠武王。段詔的長孫段嗣元,任地官侍郎、鄭州刺史,有子段崇謙;二孫段嗣道,任司仆少卿、裔州刺史;三孫段嗣基,任東光令,有子段崇簡,任右衛將軍、鄭州刺史。段崇簡有三子:憕、協、怡。段詔的5代孫段楹,任大理司直,隋、朔二州刺史。又,段嚴族譜云:段信的次子為段基后,北魏時任平東將軍,其子段達,為隋吏部尚書、東京留守。段達之子段瑋,任唐朝殷州刺史;孫段懷節,為右武將軍;曾孫段成象,有子段平仲,任尚書左丞。段卬的19代孫段紛,任后魏晉興太守。段紛的5代孫段偃師,為唐太子家令,徙居河南,其子段志玄,任唐左驍衛大將軍,段志玄的玄孫段文昌,唐穆宗時任宰相。段文昌之子段成式,為宣州長史;孫段懷本,歷任洛州太守、禮部郎中、蘇州刺史,同居滎陽中牟(今河南中牟)。汧陽(今作千陽,在陜西省)段氏,是唐司農卿段秀實的先輩自甘肅武威遷去的。
此外,西漢段會宗為天水上邽(今甘肅天水)人,段仲溫為廣川(今河北棗強)人;東漢段崇為南鄭(今屬陜西)人,段翳為新都(在今河南新野縣東)人;西晉段灼為敦煌(今屬甘肅)人;十六國時前秦段鏗為馮翊(今陜西大荔)人,北涼段業為京兆(今陜西西安)人;北朝時北魏段霸為平原(今屬山東)人,北齊段琛為代(今河北蔚縣)人,北周段永為河陽(今河南孟縣)人;隋朝段文振為北海期原(在今山東境)人;唐朝段成式為臨淄(今屬山東淄博市)人,段洪古為安鄉(今屬湖南)人;五代時的段思平,出自白蠻大姓,世為南詔(治今云南大理)貴族;宋朝段少連為開封人,段泉為福建泉州人;金國段克己為降州稷山(今屬山西)人;元朝段文瑞為河間(今屬河北)人,段直為晉城(今屬山西)人;明朝段民、段敏,分別為江蘇武進、金壇人;清朝段起玲為新化(在今貴州境)人,段應舉為遼陽(今屬遼寧)人;近代段祺瑞為安徽合肥人。于此可見,經過多次遷徙,段氏已相當廣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許多地方。
從清代開始,大陸段氏陸續有人移居臺灣,進行開墾。近代以來,又有一些段姓人離別故土,走出國門,徙居海外,不斷開拓新的事業,以求有更大的發展,現主要分布于東南亞及歐美一些國家。
姓氏書列段氏的郡望有:京兆、武威、遼西、齊郡。這是說魏晉至隋唐時期,段氏是這幾郡顯貴的家族,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京兆郡的治所在今陜西西安,武威郡的治所在今甘肅武威縣,遼西郡的治所在今遼寧朝陽市,齊郡的治所在今山東淄博市東北臨淄鎮北。
段氏的堂號主要有有京兆堂、武威堂,均是以郡望為堂號,即京兆郡、武威郡都是段氏的郡望所在,段氏在這里人丁興旺,英才輩出,為當地所仰望,因此,段氏以“京兆堂”和“武威堂”為堂號。段氏的堂號還有錦綢堂、余慶堂、多壽堂等。
在中國歷史上,段姓有兩人稱王,還在今云南建立大理國。十六國時,后燕發生內亂,占據長安的慕容沖被部下攻殺,眾推其部將段隨為燕王,改元昌平,未幾,段隨被慕容永襲殺;又有段業,初任后涼建康(今甘肅高臺南)太守,龍飛二年(397年)沮渠蒙遜脫離后涼,推他為涼州牧,年號神璽,歷三年改稱涼王(北涼),后為蒙遜所殺。五代后晉時,原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滅大義寧國,建立大理國,為大理國第一世王。今云南曲靖中學存有“段氏與三十七部會盟碑”,又名“石城會盟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用漢字書寫,記載了大理國明政三年(971年),滇西白族的地方政權和滇東北的彝族37個部落,在打敗了幾個民族頭人之后,回到石城(今云南曲靖)會盟之事,是研究段氏大理國和當時云南境內少數民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古代的段姓人物,比較著名的是段會宗和段玉裁。段會宗,西漢竟寧元年(前33年)任西域都護,在西域各族中有很高的威信,后曾率兵安定烏孫貴族的內爭,加強了中原和烏孫的聯系。段玉裁,清代文字訓詁學家、經學家,江蘇金壇人,著有《說文解字注》,是研究文字訓詁學的重要參考書,還有古音、經學等方面的多種著作。此外,唐代有文學家段成式;金國有段克己、段成己兄弟二人,皆為文學家。近現代,段姓名人有:北洋皖系軍閥首領段祺瑞,1912年至1916年歷任北京政府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段德昌,湘鄂西革命武裝和根據地創建人之一;段洛夫,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校長;段士奇,商業部副部長;段毅,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段永康,湘北省副省長。
1996年10月出版的《中華姓氏大辭典》將段姓列為當今中國第87大姓,稱其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23%。2006年1月11日《人民日報》報道的新的百家姓次序將段姓列在第81位,但未公布其占人口的百分率。段姓分布較廣,以四川、山西、河北、云南較多,這4省段姓約占全國漢族段姓人口的58%。段姓不僅是漢族大姓,而且也是古今一些少數民族所使用的姓氏。除上文述及者外,元、明、清時云南白族(亦稱僰人)土司多段姓;清代滿洲人有段姓,世居沈陽;潞西德昂(原稱崩龍)族道普雷氏族,漢姓為段;滿、京、彝、白、回、苗、土家、蒙古等民族也都有段姓。
段姓起源地輝縣,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南麓,鄰接山西省。今河南省新鄭市有鄭國故城遺址,滎陽市有京襄城遺址。作者:謝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