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水陸交通發達,手工業、商業發展非常迅速,周口在明末至清朝達到最鼎盛時期。其時,群眾生活富足。為了祈求生意興隆,社會安定,富起來的周口人先后營建大小廟宇近70座(其中包括外省商賈營建的十大會館),大部分分布于沙河、賈魯河沿岸和次要街區之中,據史料記載,它們的面積十分龐大,約占當時周口總面積的三分之一。
寺廟之中,較典型的是城隍廟,占地20畝,正門高大居中,東西有角門,兩側豎一對威武雄壯的石獅子。廟為兩進院,紅石鋪路。前院有帶卷棚的大殿三間,雕梁畫棟,內塑城隍像,他頭戴王冠,身穿紅袍,端莊靜坐。東廊房五間是雕塑陰森威嚴的五殿閻君像,西廊房五間是奶奶堂。二進院山門里是大戲樓。據說以前每年清明節是城隍出游日,聲勢浩大,遍及兩河三岸。為了途中休息,在今周口人民商場西側和北岸文昌街中段各建城隍廳一座,各有大殿三間。城隍出巡轟動周口全城,兩河三岸像正月十五燈節一樣熱鬧,路線是先從城隍廟南行,經西順河街至大閘處渡河,至南岸西寨門,經西大街、小南街、牲口市至城隍廳休息。然后經胡家集、南永興街、北永興街、陳州街,從齊埠口乘船至北岸城隍廳休息。再經坊子街、關帝廟門、人和街、德化街,過二板橋返回城隍廟。城隍坐八抬轎出巡,一路前簇后擁,鼓樂齊鳴,熱鬧異常。當暮色降臨時,轎前轎后張燈結彩,火把通明,周口士紳列隊前往“迎駕”,場面宏大,當時被視為一大景觀。
周口較有名的寺廟還有三元宮北岸地藏寺、天爺廟、祖師廟、普濟寺修真庵等,值得一提的是,過去由于南、北、西三岸由商水、淮陽二縣分轄,又無橋梁溝通,聯系不便,這就形成了相距不遠、重復建筑多的局面,如關帝廟、地藏寺、天爺廟、大王廟、三元宮、火星廟和白衣廟等都是重復的。其中,僅關帝廟周口就有五座。
關帝廟建得不容易
生意好了,自然就有聯絡感情的需求,也有尋找精神寄托之內在需求,尤其客居他鄉的商人,這種情緒尤甚。按歷史資料,其時到周口經營的山西、陜西、湖南、湖北等外省商賈約占2/3,他們紛紛成立會館,興建廟宇,作為議事之處。
頗有意味的是,僅關帝廟在周口就有五座。一州一縣,建同類的廟宇,并不鮮見,但在一個小鎮中,有這樣多的重復建筑,實不多見。
周口文史專家王羨榮先生說,周口最早的關帝廟位于賈魯河西岸,原西老寨東側,虹濟門南。由周口當地商人集資,建于明代萬歷年間,但規模較小,主體大殿五間,東西廊房各四及后院僧人住室,占地六畝,它是周口同類廟宇中最早的一座。
第二座關帝廟位于沙河西西順河后街,由山西、陜西旅周商賈營建,建于清康熙初年,內建大殿一座,花戲樓一座和東西廊房各四間,為三岸山陜商人最早集會和議事的場所,也叫山陜會館。
第三座關帝廟在沙河北岸慶豐街,由江南旅周商賈營建,稱江南會館,又稱安徽會館,建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占地15畝,廟內建有戲樓、東西廊房、拜殿、大殿。廟門前有一高大照壁,長12米、高6米,上雕二龍戲珠和各樣花卉圖案,工藝精湛,群眾習慣叫它“草關帝廟”、“曹關帝廟”或“糟關帝廟”,理由有三:一是大殿為草頂,故名草關帝廟;二是建廟時曹姓捐款最多,故名曹關帝廟;三是廟前乃牲畜市場,牲畜業想占此廟,頻繁議事和朝拜,加深人們的印象,并帶頭叫“糟關帝廟”。
周口原有河南、河北和河西三寨,手工業、商業最初是從河西寨發展起來的,以河西為中心向河南、河北兩寨發展,因此,許多廟宇也建在河西寨。后來,手工業、商業的中心逐漸移至河南寨,在此的山陜商賈便集中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河南寨文化街路北營建關帝廟。該廟規模較大,包括五子園占地20畝,建筑計有:廟門三座,正門高大居中,東西偏門稍矮。往里行寬敞的四方院落建有古款戲樓,兩側各塑一馬童,一邊牽赤兔馬,一邊牽白驃馬,乃是關羽、關平的坐騎,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東西廊房對稱排列,順著甬道前行,迎面便是大拜殿,大拜殿上有卷棚,把大拜殿與大殿自然分開,從外看是一所大雄寶殿,進內則分成兩所,顯示了古代建筑藝術之高超技巧。
此廟建成后,山陜會館即由河西遷入,定期議事。他們每逢初一、十五還燒香朝拜,求關帝保佑生意興隆。沙河北岸的山陜商人因渡河誤時(當時尚無橋梁),總是不能按時燒香,沙河南岸的則不予久候,久而久之形成了矛盾,這樣,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5月13日籌備祭典儀式時雙方矛盾激化,沙河北岸的山陜商人賭氣要在北岸另建一座更加宏偉的關帝廟,經過商議集資,于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山西商人張在天牽頭、會員集資的關帝廟破土動工。因是賭氣而建,沙河北岸的山陜商人憋足勁兒要建一座最好的關帝廟,這一賭不當緊,賭了159年,直到1852年,才使這座關帝廟完工。這也最終成就了今天的“國保”關帝廟。
位于沙河北岸富強街的這座關帝廟,坐北朝南,總面積達16590平方米,成為周口第五座關帝廟,也是周口最大的廟宇,同時又是周口唯一保存比較完好的古跡。
據說,這座關帝廟的建成頗不平常。
從技術上看,關帝廟塑造了很多古建史上的奇跡。比如廟內的一對鐵桿旗,它是清嘉慶二年(1797年)鑄造,由陜西周州府大荔、朝邑、澄慶天平會眾商敬獻,高22米、重3萬余斤。在200多年前,在沒有現代先進技術設備的情況下,是怎么造出來這樣的旗桿的?因為沒有相應的文字記載,這成為一個謎。據專家推斷,當時可能運用“屯土澆鑄”法鑄成,即先將模具放正,四周堆土,用數十個化鐵爐將鐵熔化后,每個爐由數人排好隊用勺子將鐵汁倒入模具中,造一節堆一節土,共分4節鑄造,每節一個方斗,不但美觀,而且便于結合。
據說旗桿澆鑄時,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旗桿鑄到一半時,遇到了一個難題,因為旗桿越鑄越高,在地面上熔好的鐵水,端到上面就凝固了,技師們想了很多保溫措施都無效,工作因此停了3天。第4天早上,一位白發道人圍著鑄了一半的鐵旗桿,左轉3圈,右轉3圈,然后捋著胡子點頭微笑,技師趕快湊上去問:“老人家您有什么好辦法?”道人沖技師一笑說:“我是土埋半截的人,能有什么好辦法!”然后,老人頭也不回地走了。技師尋思老道“土埋半截”這句話,心中豁然一亮,于是立即組織人在旗桿下堆土,土堆得與半截旗桿同高位,上面平出一個工作臺,將工具搬到工作臺上,繼續熔鐵澆鑄,從而順利地完成了鐵旗桿的鑄造任務。
據說,在長達159年的建筑過程中,山陜人為這座關帝廟費盡了心血,也經由了重重困難。由于經營有方,山陜人大多在周口發家致富,當時的周口商人競爭不過,產生嫉妒甚至排斥心理,于是在營建關帝廟的過程中不供應建筑器材,不提供技術人員,這樣,建廟所用的木工、石工、漆工都是從山陜二省或外地請來的。更讓他們為難的是,最后在買廟東南角的一塊地時,主人就是不賣,山陜商人只得層層加碼,開始許諾用三尺長布袋裝滿銅錢,把那塊地擺滿,作為地價,主人不賣。山陜商人又用銅錢把每個錢袋的空隙填滿,主人還是不賣。不得已,山陜商人最后又加上一個“小鬼戴帽”,也就是在每一個錢袋上放一個銀元寶來求地,但主人還是不賣,并說:“在那里蓋廁所我也不賣給你們!”所以,這座關帝廟300多年來東南一直缺個角,墻外真的有個廁所,據說直到1998年秋整修圍墻時,才取消了廁所,使廟院變成了方形。
關帝廟曾做過大商場
關帝廟,聽起來是廟,看上去是廟,內涵也是廟,但實際上,因為商業會所的性質,在商業繁盛時,其精神家園、精神寄托的特性幾乎消失殆盡。
最典型的是1930年。其時為了多收厘金,周口商務會長李茂堂決定把關帝廟改為商場。因為關帝廟是山陜會館,他便與山陜閻鄉會會長喬如璋商議,不成想喬欣然同意。經多次研究,確定推選當地紳董李子務、關衡堂、侯筱峰、李型卿等人負責籌建,由喬如璋全面負責,自1931年開始籌劃,至1932年開業。為了招徠顧客,他們在關帝廟前戲樓唱戲。當時,流通的是銅幣,付20個銅板,即可進商場看戲。當時商場夜市非常熱鬧,京廣雜貨、糖果糕點、紙硯、古董玉器以及各種鐵貨、銅器、碎貨應有盡有。
商場餐館供應各種小吃,有倪從德燉肉胡辣湯,還有馬家雞肉胡辣湯、蘇傳家糖糕、關家醬牛肉、三義館的肉包子糖包子綠豆湯、馬二根燒雞等。
當時久負盛名的天一芳飯店就設在關帝廟前院東廊房北頭,門面三間,內有雅座,除包辦酒席外,還特制水晶包子、麻蓉包子,味道鮮美,顧客盈門。今天,周口名廚彭俊芳,就是當年天一芳的學徒。關帝廟東廊房設有啟元齋眼鏡、古董店,經理于金秀,是豫東一帶眼鏡古董名家。
馳名豫東的王盛文筆鋪,設在關帝廟西廊房,門面一間,生產多種毛筆,小字筆有烏龍水小楷,提凈小楷、純真小楷等;大字筆有細軟條幅、純羊毫大楷、碗子筆等20多種。
1934年陜西梆劇團在關帝廟演出,因演員水平較高,不但周口觀眾云集,而且西華、商水、淮陽等縣的觀眾亦慕名前來觀賞。
1934年4月,為了救災,周口商務會特邀豫劇著名演員王仲華(即王四少,商水縣張明人)到周口關帝廟后戲樓演出,票價五分,由商務會派人售票,演出《拴娃娃》、《對繡鞋》、《穆桂英掛帥》、《白蓮花》、《小二姐做夢》、《反西唐》等劇目。由于王四少功底深厚,唱腔圓潤,表演藝術有獨到之處,深受周口廣大觀眾歡迎,他連演一個多月,觀眾人山人海。
關帝廟前院牌坊前邊,有賣花米團的、吹糖人的、賣米糕及糖蜜棗的,顧客可任意選購;東西山門內兩旁有廣貨鋪數家,貨架上擺滿各種商品,琳瑯滿目。前院東邊有碎貨攤、顏料攤、鐵貨攤、銅器攤,小攤上掛著“貨真價實,童叟無欺”、“提倡國貨,挽回權利”等牌子。附近各縣集鎮商販多到關帝廟商場進貨,一則借機參觀鐵旗桿、春秋閣,二則小吃齊全,物美價廉,過午就餐費鈔寥寥。再者商場經商者態度好,信譽高,因此,關帝廟商場日益繁榮。
其時,商場里也有翻黑紅寶、擺棋式、轉茶碗等賭博性的行當,啟元齋北邊是牛向辰的六爻課,門上懸一匾,上書“神乎其神”。牛口若懸河,高談闊論,每日招人頗多。牛略有學識,說話裝腔作勢,一課收費兩角,受騙者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