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手中線,悠悠故鄉(xiāng)情。
虎頭鞋就是這樣一針一線縫制出來的
虎頭帽千變萬化,形式多樣,深得老百姓的喜愛。
宋河鎮(zhèn)有300多名民間手工藝人,手工縫制虎頭帽虎頭鞋。
虎頭鞋色彩艷麗,形象逼真。
戴上虎頭帽,穿上虎頭鞋,母子倆樂開了花。
□記者楊峰實習生朱真儀圖記者于揚文
拿出一把把五顏六色的彩線,把裁剪好的面料準備齊當,再配上閃閃發(fā)光的金屬片、珠子等,幾位老姊妹圍坐在小木桌前,一邊嘮嗑,一邊穿針引線,在這些布滿老繭的農婦手中,一雙色彩豐富、“虎虎生威”的虎頭鞋漸漸變得有模有樣了。
這是記者近日在鹿邑縣宋河鎮(zhèn)西盧閣村村民曹中芝家里看到的一幕場景。
今年66歲的曹中芝,做手工虎頭鞋已經快50年了,打從姑娘時起,
她和家人就利用農閑時節(jié),縫制一雙雙虎頭鞋,然后拿到集市上去賣,換些油鹽醬醋。
在河南農村一些人兒時的記憶中,憨態(tài)可掬的虎頭鞋、虎頭帽,或許曾經陪伴童年懵懂的時光,其實用價值不言而喻。鞋內寬敞、鞋底寬闊的虎頭鞋,不但防寒保暖,還能有效地保護小腳丫子。虎頭帽更不必多說了,小男孩戴上它,顯得“虎頭虎腦”的。
陪同記者走訪的鹿邑縣宋河鎮(zhèn)副鎮(zhèn)長周靖說,虎頭鞋、虎頭帽作為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鹿邑民間廣為流傳,其制作工藝極其豐富,尤其是該縣的宋河鎮(zhèn)最負盛名,在豫東地區(qū)優(yōu)秀民間布藝中獨具特色。它堅持純手工制作,工藝復雜,除掌握剪裁、縫制、插花等多種技法外,還要融入一定的藝術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
“別小看一雙小小的虎頭鞋,它從打褙子到納鞋底,從做鞋面到繡花,一針一線都凝聚著民間手工藝人的智慧和汗水。”宋河鎮(zhèn)文化站站長桑黨恩說,除了虎頭的基本特征外,彩線、花邊、布料、毛線、皮毛、金屬片、珠子、扣子、彩帶等材料往往反復使用,它在顏色上以鮮艷、亮麗為基調,加上粗大的針腳,粗狂厚重之氣更加強烈,蘊含當?shù)睾肋~的民風和人文特色。
縫制虎頭鞋一般先由剪紙樣開始,根據(jù)事先合計好的樣式,剪出“虎頭”、“虎身”、“虎腹”三部分紙樣,即鞋頭、鞋幫、鞋底三部分;然后把它們貼在褙子上,依樣裁剪下來,再在裁剪好的褙子上粘上面料。面料通常使用的是生活中常見的綢、緞或棉布,顏色的選擇根據(jù)當?shù)仫L俗習慣,主要有紅、黃、藍等主色。
據(jù)了解,宋河鎮(zhèn)民間手工藝人制作的虎頭鞋、虎頭帽不但在本地廣為暢銷,還遠銷到開封、桂林、杭州、北京等各大旅游名城。在首屆河南民間藝術展中,該鎮(zhèn)村民張文榮、李鳳榮、趙學榮、陸秀勤、李永梅制作的虎頭鞋、虎頭帽,曾分別被授予一等獎。
如今,為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虎頭鞋、虎頭帽,宋河鎮(zhèn)文化站對全鎮(zhèn)300多名民間手工藝人進行統(tǒng)計、建檔和集中培訓,采取基地骨干帶動,民間藝人參與的生產經營模式,成立了李耳故居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走規(guī)模化發(fā)展虎頭鞋、虎頭帽民間布藝文化產業(yè)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