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頂寶葫蘆狀塔剎分為3截,上為圓球帶尖部分,中間細腰為一部分,底座弧形上收為一部分,其3截均為蒸籠式上大蓋下小,防止雨水、塵土侵入。剎高達2.5米,重約一噸。球體上鑄有“佛”,牌位內鑄有“皇帝萬歲萬萬歲”和“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文字;中間的細腰部分亦鑄有“周王千歲千千歲”、“大明嘉靖二十八年九月吉日”、“典服安朝周府侍伴讀王頂監造奉御官吳璽”字樣;下部鑄有“河南周府施舍西華小瑤集壽圣寺塔一座”,對明代這次修塔的時間及建造作了明確詳實的記載。塔剎球體下部鑄有6個圓環,分別用6條鐵鏈與第九層的6個角的石龍頭連接,以防大風、地震等自然災害的破壞。
1998年9月,經河南省文物管理局批準,商水縣文化局委托河南省文物建筑保護設計研究中心勘測設計,河南省龍源古建筑園林技術開發公司承修,對壽圣寺塔又進行一次大的維修。
該縣文館所所長王天星介紹,壽圣寺塔是周口市今存最早的地面高層建筑,對壽圣寺塔進行全面大規模維修時,在古塔寶頂封蓋的天宮中,清理出銅佛像兩尊,鉛佛像一尊,白釉瓷盤一個,白釉黑花瓷碗兩個,刻印大彌陀經一卷。
歷經千年滄桑,屢遭兵燹及自然災害的侵襲,壽圣寺塔巍然屹立,毫不傾斜,尤顯設計科學程度及建筑藝術之高,實為建筑珍品。登高遠眺,滔滔沙河逶迤遠去,方圓十里的村落、田野、道路、綠樹等景色盡收眼底,令人目不暇接、心曠神怡。
該塔不但體形高大,而且施有平座、斗拱、剎柱、拱券門和破子欞假窗,塔室內嵌砌有石雕佛像,有建塔題記等,均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它的完整存在,給研究宋代佛教在中原腹地的傳播提供了難得的實物佐證,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該塔在豫東同類建筑中年代最久,塔體最高,建筑樣式和風格獨特,被錄入《中國古塔精萃》之中,1986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商水縣在“旅游富民”戰略中,提出了打造“二龍戲珠”式橢圓形生態文化旅游圈的戰略布局,其中,“二龍戲珠”的寶珠就是郝崗鄉壽圣寺塔景區。屆時,“沙潁河一日游”由50里水路到鄧城發展到100里水路到壽圣寺塔。古塔壽比千年,將再迎來春風一度。晚報記者 馬治衛 文/圖【原標題:我市最早的地面高層建筑——宋壽圣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