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余載肉牛夢
2013/4/16 11:16: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記者 韓祖和 王振江
2007年6月15日,是一個可以載入我國肉牛育種乃至畜牧業發展史冊的特殊日子。就在這一天,我國第一個肉牛品種——夏南牛正式誕生了,為全世界牛家族增添了新的一員,成為全世界第七十三個肉牛品種,揭開了我國肉牛業發展新的一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和《畜禽新品種配套系審定和畜禽遺傳資源鑒定辦法》的規定,2007年5月15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審定通過了夏南牛新品種并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1個月。至6月15日公示結束,其間無任何機構和個人提出異議,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正式宣布我國第一個肉牛品種誕生。夏南牛由此成為全世界第七十三個肉牛品種。
消息傳來,我國畜牧界為之振奮。作為夏南牛項目實施的主持人,高級畜牧師、泌陽縣畜牧局黨組副書記、副局長祁興磊更是激動難抑。他二十余年執著追求,無數個晝夜心血澆灌,與牛為伴無怨無悔,為畜牧事業作貢獻是他唯一的精神寄托。祁興磊以自己的理念和奉獻圓了自己的肉牛夢,感動了眾多畜牧專家和當地廣大干部群眾。省畜牧局領導和專家稱贊祁興磊為中國肉牛育種乃至畜牧業發展立了大功。國家農業部專家和業界人士公認祁興磊是“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夏南牛之父”。
與牛為伴二十余載 孜孜以求心血澆灌
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祁興磊,從小就與牛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屬牛,又從小放牛,而且還有一個“牛脾氣”。基于對牛和畜禽養殖的熱愛,高中畢業后他就選擇了畜牧專業,考上了豫南農專牧醫系。1982年大學畢業分配時,他舍棄留校任教和在駐馬店干行政工作的機會,回鄉在泌陽縣畜牧獸醫工作站當了一名普通的專業技術干部。
祁興磊立志在肉牛育種和畜牧業發展上干出一番事業。這種信念使他三次放棄升遷從政的機遇,堅定地把畜牧事業當成了自己唯一的精神寄托,全身心地投入畜牧事業中去。
黃牛在歷史上一直以役用為主,隨著農業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黃牛的役用價值逐步降低,商品價值、肉用價值逐步提高。針對我國尚無一個專用肉牛品種、每年從國外引種又需要耗費大量外匯、肉牛發展受到嚴重束縛的實際情況,1988年,省畜牧局領導和有關專家根據“市場需肉牛、群眾要效益、地方樹品牌、國家促育種”的發展理念,科學提出導入外來牛血改良當地牛,培育肉用新品種的初期戰略設想,同時下達的有四個育種計劃。由于泌陽縣是南陽黃牛的主產區,具有黃牛存欄量大、品質優良、改良基礎好等理想條件,省畜牧局把該縣確定為南陽牛導入夏洛來牛培育肉牛新品種項目縣,祁興磊主動擔綱,成了項目實施的主持人。
1988年以來,技術攻關組的人員幾經調整,年齡大的離開了工作崗位,感到枯燥無味的換了工作,人員換了一撥又一撥,只有祁興磊一直堅持在肉牛育種崗位上。1994年秋是項目攻關最艱難的階段,當時與該縣同時實施導血育種項目的其他3個縣市卻相繼失敗,省項目辦也失去了信心,停止了項目資金支持。加上當時牛價上揚,牛肉走俏,群眾為了多賣錢,相繼把項目組花費大量心血培育出來的一、二代犢牛殺掉,或外運他鄉。祁興磊和項目組的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最后,還是他的“牛脾氣”起了關鍵作用,他帶領項目組成員孜孜以求,沒有半途而廢當逃兵。
調查、測量是培育肉牛的基礎性工作,對整個后期的雜交選育起著關鍵性作用。為獲得科學準確的統計數據,祁興磊的足跡踏遍了全縣20多個鄉鎮2000多個村莊的溝溝坎坎,行程10萬公里以上,磨壞了30多雙鞋,騎壞了13輛自行車,渴了喝口山泉水,餓了啃包隨身帶的方便面。測量黃牛時遭受過多少次牛踢,他自己也記不清,身上一塊塊的傷疤也成了“永久”紀念。
為使飼養戶準確掌握各種生產技術,祁興磊將自己的所學和經驗傳授給群眾,幫助群眾提高科學飼養水平。經祁興磊和項目組的同志幫助過的養牛戶有7000多戶,發展肉牛新品種6萬余頭,其中核心母牛2.5萬頭。
一分汗水,一分收獲。今年1月8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牛專業分會在泌陽縣召開夏南牛肉牛品種現場審定會,與會專家現場認真審定后,一致認定夏南牛是我國培育的第一個肉牛品種。5月15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委員會又一致審定通過了夏南牛新品種并予以公示,公示時間為一個月。至6月15日公示結束,無任何機構和個人提出異議,這標志著我國第一個肉牛品種誕生。消息傳來,省畜牧局領導說:“同期安排的肉牛育種項目大多中途夭折、相繼失敗,唯有泌陽縣堅持下來,一代接著一代干,二十年未間斷。它凝結了三代人40多位科研人員的心血!真是太不容易了!作為項目實施的主持人,祁興磊同志就是眾多科研人員的代表。祁興磊同志為了夏南牛培育,走遍了項目區的村村戶戶,是真正的功臣!”國家農業部的專家和業界人士贊譽祁興磊是“中國第一個肉牛品種——夏南牛之父”。
如果再有二十年 繼續為“牛”再奉獻
祁興磊1987年結婚,當初接受項目時他是一個風華正茂、英姿颯爽的小青年,現在成功了,卻變成了一個頭發稀疏花白的“小老頭”。
但是,天道酬勤,二十多年來,祁興磊取得的成果一串串。
在二十多年里,他編寫培訓教材和科普材料20多種,印發7萬多冊;在省級以上核心刊物和各種學術研討會上發表、交流學術論文36篇;公開出版發行畜牧科技書籍3本。同時,他利用各種形式先后主講各類畜牧獸醫技術培訓班350多期,培訓系統內骨干500多人次,基層技術人員3400多人次,培訓農民群眾10萬人次以上。
鑒于祁興磊的學術成就和造詣,他先后被中國良種黃牛育種委員會和中國西門塔耳牛育種委員會這兩個只有專家、教授級人員才能加入的組織吸收為理事,連續三屆被評為市級專業技術拔尖人才,享受政府津貼。
同時,他先后主持推廣、應用黃牛冷配、秸稈加工調制、畜禽科學養殖等先進實用畜牧獸醫技術21項;主持實施省、部級畜牧科研攻關項目13項,其中獲得市以上科技進步獎8項,累計創社會效益10億元以上。祁興磊先后28次受到市級以上政府和業務主管部門表彰和獎勵,其中兩次榮獲“全國農業技術推廣先進個人”稱號,連續12年榮獲“河南省畜禽改良先進工作者”稱號,多次榮獲“河南省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先進個人”稱號。
談到以后,祁興磊說:“假如再有二十年,我情愿繼續為'牛'作奉獻,為推動中國肉牛事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傾盡畢生精力和才智。”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2008-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