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夢如歌意久久——對話駐馬店市久久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德俊
2012/1/13 12:06:1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他從窮困中走來,一路踏過坎坷與崎嶇,用執著與堅守,將心中的“久久”之夢譜寫成人生之歌。
——他曾經為文學而癡狂,如今人到中年,卻始終沒有真正享受過激昂文字的樂趣,陰差陽錯的背后是幾多的無奈。
——他胸懷寬廣,心思縝密,待人如春天般溫暖,做事如鋼鐵般堅定,他的成功被形容為“必然”。
身材不高、微微發福的他,同他樸實無華、為人謙和的性格一樣,在人群中不會引起多少注意。然而,他不平凡的人生卻時常為周圍的人津津樂道,且言語之中多有溢美之詞。他就是駐馬店市久久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德俊。
近日,記者走進李德俊和他的久久農產品公司,聆聽他詩意的理想和對現實的考量,感受他動力的源泉和成功的因果。
剛跨過46歲門檻的李德俊,略顯老態,更像他形容自己已“年過半百”。而聽他講述從白手起家到坐擁資產8000多萬元“面粉王國”的奮斗歷程,你又能從他的手舞足蹈、如癡如醉中感受到幾分“童真”。
受小品《昨天,今天和明天》啟發,記者與李德俊的對話就在這樣一個題目中開始,讓他用三句話形容自己的創業之路。他沉思許久,用筆寫出這樣的答案:
昨天,我用學生的理想和農民的身份,勤勤懇懇,默默耕耘,在理想與現實中渴望找到方向。
今天,風雨兼程,“久久”十一年;事業再起航,續寫新篇章。
明天,路就在腳下!走下去,更精彩。
夢想“久久”,有夢想就有希望,有夢想就有明天
人生信條之——“一個人可以沒有物質基礎,但不能沒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有了理想不去付諸行動就是可恨了。”
臨近年終,上蔡縣五龍鄉尹坑村從一年的沉靜中熱鬧起來——幾戶準備娶媳婦的人家正忙著拾掇房屋、添置家具;外出打工的年輕人也陸陸續續回來,三五成群地談著一年的收獲。
黎明時分,村子西頭,轟鳴的機器聲每天準時響起,駐馬店市久久農產品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久久面業又開始了一天的生產。
作為土生土長的尹坑人,李德俊對村子的感情無比深厚。兒時的饑寒交迫,求學時的披星戴月,創業期間的挫折與收獲,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直到今天依然歷歷在目。
李德俊出生于1965年。“紅薯面,紅薯饃,離了紅薯不能活。”諺語所指,正是李德俊童年乃至少年時代最真實的生活寫照。
與時代因素相比,李德俊的家庭條件更艱苦。姐弟六人,李德俊排行老六。父親賣豆腐維持生活,母親靠卷煙絲貼補家用。縱使有著“家里唯一男孩”這樣的受寵身份,饑餓也成為他童年最刻骨的記憶。
或許正是因為物質上的貧乏,李德俊在學業上的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而他最鐘愛的文學則成為他展示自己的窗口。“每當聽到老師將自己的作文當范文讀時,那種感覺比吃飽了肚子都幸福。”那時的他,總是毫不掩飾自己對文學的喜愛,“當一名作家”是他最遠大的理想。
命運總是在不適當的時候捉弄人。就在李德俊向著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積極備戰高考之時,從家里傳來了父親病重的消息。
匆匆向班主任請完假,李德俊就飛奔回到家中。那段時間,為了更好地照顧父親,喂藥、做飯、耕地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此時的李德俊只有一個心愿:父親能夠早日康復,自己能夠早日返校。然而,精心的照料沒能挽救父親的生命,幾個月后,父親還是走了!
辦完父親的喪事,李德俊面臨著一道不得不做的人生難題:繼續求學還是輟學務農?隨著父親的離世,本就貧困的家庭如同雪上加霜,若選擇繼續求學,家庭條件不允許,可放棄學業,心又不甘。經過一夜的思考,李德俊向母親平靜地說出了自己的決定:輟學務農。母親苦口婆心的勸說沒能改變李德俊的選擇,時至今日,老人家仍念叨:“要不是因為心疼我,德俊就不用吃那么多苦了。”
李德俊處處透著一股子不認命、不服輸的勁兒。下煤礦、跑運輸、賣百貨、販糧食,這些在常人眼中的苦活累活,他一口氣干了個遍,為的就是向困難說“不”。
“一個人可以沒有物質基礎,但不能沒有理想。沒有理想的人是可怕的,有了理想不去付諸行動就是可恨了。”每每有人問起他為什么如此拼命,他給出的理由總是充分而有力。
曾經,為了多掙幾塊錢,他窩在僅有一米多高的煤窯中,一待就是一天;曾經,在連續兩天的長途運輸中,他竟沒有合過一次眼,以至回到家中眼睛腫得像燈泡一樣。
從18歲輟學回家時起,在李德俊的生活中幾乎沒有“休息”二字,無休止地工作讓他的雙眼不再明眸,讓他柔弱的肩膀布滿老繭,讓他俊秀的面龐爬滿了深深的皺紋。
然而,對李德俊來說,這一切都不算什么,他始終堅信,看準了方向,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收獲只是遲早的事。而每每身體支撐不住、信念動搖之時,他索性就在空曠的原野中高聲念起熟悉的詩句——“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正是這種不屈的精神和樂觀的性格,讓李德俊在承受著生活重負的同時,也不忘追求年少時的夢想。剛從校園走出的幾年間,他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余,將時間全部交給了看書和寫作。
曾經有一段時間,偶爾的幾篇小作變成了誘人的“鉛字”,他的“作家”之夢似乎就要成真了。但當他寄予厚望的小說被打上“退稿”烙印之時,他怒吼著把凝聚心血的文字付之一炬,并徹底與文學做了了結。
與文學擦肩而過的李德俊也有過許多收獲,在自己人生最低谷的時候,由于頂著“知識分子”的光環,鄉里的供銷社招用了他,他成了供銷社的一名采購員。
雖然當時的供銷社已在市場經濟潮流中每況愈下,但隔三差五地出差、跑業務,也讓李德俊體會到了“開眼看世界”的真正含義,使他在與外界的接觸中了解到了許多聞所未聞的資訊,增長了與人交流的才干,積累了豐富的產品營銷經驗。用他自己的話說,供銷社的經歷就是自己想創業、敢創業、創成業的試金石。
20世紀90年代,經歷了一番奮斗之后,李德俊一度到了小富即安、小成即滿的狀態,經營的百貨商店生意日漸紅火,自己在供銷社的工作得心應手,這樣的小康生活也確實讓他安逸了一段時間。
但是,李德俊注定是一個不甘平淡的人。當安逸成為索然無味的代稱,他渴望不斷改變生命的姿態和價值,渴望充滿激情和挑戰的生活,創辦實業成為他人生再次起航的原點。
2000年,李德俊首次接觸到“農業產業化”這個詞,這個定義為“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效益為中心,依靠農業龍頭企業帶動,將生產、加工、銷售有機結合,實現一體化經營的農業”的產業模式,深深地吸引了他的目光。多年從事糧食購銷生意的經歷讓他敏銳地察覺到,隨著國家對農業產業化的重視,農產品加工行業將迎來黃金發展時期,進入其中必定大有可為。
一番分析、研究之后,看準了農產品加工業的廣闊市場前景和發展空間,李德俊毅然決然注冊成立了上蔡縣久久面業有限責任公司,并斥資近百萬元,于當年上馬了一條日加工小麥60噸的面粉生產線。
這個取名為“久久”的面粉加工企業,在李德俊的精心呵護下,開始了向著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邁進的征程。
進取“久久”,選擇了一種堅持,就是選擇了遠方
人生信條之——“遇到問題和困難,就要想方設法去解決它、戰勝它,而不是千方百計地躲過去。”
“‘久久’,寓意持之以恒、源遠流長,更昭示蓬勃向上、做大做強。”緣何為企業取名“久久”,在2010年10月13日駐馬店市久久農產品有限公司500噸面粉加工生產線投產時,李德俊的開業致辭中可以找到答案。可以說,自打企業成立時起,李德俊就雄心勃勃。
創業初期,接踵而至的并不是企業的一帆風順和迅速成長,而是一系列不得不面對的問題。由于企業剛剛成立,出現了本地市場無人問津、外地市場空間不足的被動局面。
為了讓當地群眾放心食用“久久”面粉,迅速打開當地市場,李德俊別出心裁地搞了一次“先吃面,后送糧”活動。十里八鄉的百姓紛紛趕來瞧個新鮮,群眾對企業產品的不信任感被一掃而光,“久久”面粉在較短時間內迅速占領了本地市場。
“遇到問題和困難,就要想方設法去解決它、戰勝它,而不是千方百計地躲過去。”李德俊坦言,不是不害怕困難,既然躲不過,只能選擇迎上去。
旗開得勝后,李德俊將成功歸結為“久久”面粉嚴把質量關和對于市場準確的定位。在這場有關創業的人生競賽中,他無與倫比的經營策略和管理才能被充分挖掘出來,并在“久久”的成長過程中一次次得到印證。
由于企業小、知名度不高,想要把面粉銷到外地市場著實不易。“沒有更好的辦法,只有可著兩條腿跑。”企業成立時起,李德俊的身影就開始穿梭于駐馬店、漯河等地的火車貨運站,因為那里聚集著一大批農產品經紀人。最多的一個月,他曾經13次來回于上蔡和駐馬店之間。
那時,他沒有自己的小汽車,只能不斷忍受公共汽車的顛簸;那時,他不敢住大賓館,一晚上30塊的小旅社都有些不舍。他常說,創業階段的辛苦是必然的,不是自己舍不得花錢,而是要把錢使在刀刃上。
在與李德俊的談話中,他不時要做出一些伸展的動作。看到記者不解的目光,他連忙解釋,由于跑運輸和為企業跑市場時期比較辛苦,落下了腰疼的老毛病。
剛剛享受幾天安逸生活的李德俊,顯然對這樣的奔波有些吃不消,兩個月下來,體重從80公斤迅速下降到70公斤。每遇有人問起,他總是嘿嘿地笑說:“減肥呢。”
時至今日,坐在寬敞舒適的辦公室內,回首當時的境遇,李德俊靜靜地望著窗外,緩緩地吐出一個“難”字!
拼命三郎的干勁為李德俊贏得了應有的回報,企業不但迅速打開了外地市場,而且產品供不應求。談起因何被打動,一位合作伙伴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他干事創業的激情真是沒人可比,我們不是被感動才和他合作,而是被他的精神嚇著了,才不得不和他合作。”
“重質量、重銷售,歸根結底都靠人才來支撐。”李德俊說,人才是企業能夠立于不敗之地的制勝法寶。可以說,人才戰略在“久久”面粉的發展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企業成立之初,雖然資金捉襟見肘,但李德俊在引進人才上卻是毫不吝嗇。年薪6萬元,外加節日福利,這就是李德俊為人才開出的價格。但條件同樣苛刻,人才的標準為“三高”,即“高學歷、高技術、高品格”。
李德俊這一豪壯之舉,發生的時間是2002年。一個小企業以如此魄力引進人才,這在當年的面粉加工行業可謂驚人之舉,讓許多同行視為異類。
薪金的“高地戰略”帶來的是人才的“洼地效應”,行業精英紛至沓來,企業效益立竿見影。遇到機器故障等問題不需要再高薪聘請專家來解決,自己的技術員就能輕松搞定;在靠質量取勝的農產品加工業領域,人才本身就是質量的保證……如此林林總總的好處、益處,李德俊說來是如數家珍。
人才戰略走到今天,10萬元年薪在“久久”面粉中也僅是中等收入,年收入20萬元以上者也不乏其人。“不要看似在人才的引進上多花了一點錢,其實好處可能是你花的錢的幾倍、甚至幾十倍。”在與他人之間的交流中,屢屢嘗到甜頭的李德俊總是如此描述人才的重要性。
在李德俊看來,人才關、質量關和銷售關一旦攻克,那么企業的各種困難和問題就會迎刃而解,接下來的發展壯大則是水到渠成的事。
2005年,“久久”面粉新裝亮相。在先期數百萬元投資的基礎上,李德俊再次投資近2000萬元,上馬了日處理小麥300噸的面粉生產線一條,一舉將企業領入全縣農產品加工行業領跑者的位置。
2009年,為拓寬企業發展道路,在上蔡縣久久面業有限責任公司的基礎上,李德俊注冊成立駐馬店市久久農產品有限公司,并于當年上馬日處理小麥500噸的面粉生產線一條,總投資6000余萬元。
2010年10月13日,久久農產品公司日處理小麥500噸的面粉生產線正式投產。開業典禮上,副市長盧奎欣然前往視察指導,對企業立足上蔡實際、服務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給予了充分肯定。
2010年11月13日,省會鄭州再次唱響了“久久”之歌。在由工信部與省政府共同舉辦的中國鄭州2010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上,久久農產品有限公司投資1.09億元的年產6萬噸全麥營養掛面和日產24萬包全麥營養方便面項目進行了現場簽約。
至此,一個集面粉加工和農產品精深加工于一體的大型綜合型農產品加工企業在古蔡大地橫空出世。公司主推的“祥久”、“久久”牌系列產品已經在國家工商總局注冊,產品遠銷10多個省市。2005年至今,企業連年被市工商局評為“守合同重信用企業”。
已經將“河南省知名品牌”收入囊中的“久久”農產品,開始朝著“立足天中、輻射河南、放眼全國”的目標挺進。
跨越“久久”,共襄發展大計,共享發展成果
人生信條之——“不僅要把企業的事兒辦好,還要把群眾的事兒辦好。自己發展好了不算什么,關鍵是如何帶領群眾一起發展。”
上蔡縣五龍鄉集鎮面積不大,一條上和公路穿越而過,兩邊商鋪不過數十家,熱鬧有余,繁華不足。每逢開集,來往車輛與行人交織,擁堵異常。這是2005年之前的情景。
2005年開始,隨著一座由208間門面房、300個流動攤位組成的該鄉最大的集貿市場竣工開業,使這種狀況得到了徹底改變。
這個解決了諸多現實和遺留問題的鄉鎮集貿市場,與李德俊也有著直接的關系。
李德俊除任駐馬店市久久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之外,從2003年開始,李德俊還有一個身份——上蔡縣五龍鄉供銷社主任。
上任伊始,擺在李德俊面前的五龍鄉供銷社經營滲淡,不僅各項業務工作陷于停滯,就連職工的工資和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必須改變這種狀況,讓離退休職工老有所養,讓在職職工有業可為。”李德俊暗下決心,一定要在這個位置上作出點成績,以對得起廣大供銷社職工的信任。
都說機會是給有準備的人提供的,這話在李德俊身上很快得到了印證。2005年,國家供銷總社資產變現的相關政策出臺,李德俊抓住機會,主動出擊,拿出供銷社閑置多年的土地,采取集資建房的辦法,蓋起了集貿市場。這個提供1200個就業崗位、年銷售額1.5億元的集貿市場,全面解決了供銷社離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和在職人員的生活保障問題,真正實現了李德俊心中“老有所養、有業可為”的目標。
時任鄉長的五龍鄉黨委書記李勇對此贊賞道:“集貿市場的建成既解決了供銷社的問題,也解決了鄉里存在多年的占道經營、市場不規范等問題,可以說是一舉兩得。如果說論功行賞的話,李德俊功不可沒。”
真心付出換來的是一項項至高無上的榮譽,省、市、縣三級供銷社“先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上蔡縣勞動模范,投資上蔡經濟特別貢獻獎等成為解讀李德俊所取得成績的最好說明。
“為人正直,待人熱情,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了解李德俊的人對他的評價都很高。在朋友眼中,無論是供銷社的事還是自己企業的事,只要事關群眾的利益,能讓百姓得實惠,他都愿意去做,愿意去努力。
那時,農民購買化肥的時候,屢屢飽受假冒偽劣產品的坑害,糧食減產或顆粒無收的現象時有發生。為有效遏制這種現象的發生,李德俊緊跟形勢,發起成立了上蔡縣五龍鄉農資支農專業合作社,宗旨是“為農民提供優質優價的化肥”。
成效在當年就得到了體現。據當地公安派出所統計,該鄉由購買假化肥產生的糾紛案件大幅度下降。而到了今天,農資支農專業合作社銷售點已經成為當地農民購買化肥的首選。
2007年,農民專業合作社迎來了自己發展的春天,《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于當年7月1日正式施行。立足于企業發展、農民受益的思路,李德俊在當年再次發起成立了上蔡縣惠農農產品加工專業合作社、農產品經紀人協會和農產品營銷協會三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這些有著“全國第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社”稱號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一次次見證著李德俊傾心三農、助民增收的赤子之心。
對于入會農民,李德俊采取“公司+協會+農戶”的經營模式,為農民提供從種到銷的“一條龍”服務。“所謂‘一條龍’,就是以低價將種子賣給農民,在疾病防治、技術上邀請專家為農民進行免費培訓,糧食收獲時再以高于市場的價格回收。”李德俊介紹,作為企業,也不是單純的賠本賺吆喝,一方面原料的質量得到保證,同時也滿足了市場的供給,應該說是實現了企業和農民之間的雙贏。
如今,李德俊的4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已經擁有了16家會員單位,會員達到1200人,舉辦的培訓班已經相繼培訓會員和農民1萬多人次。談起為何加入合作社,會員的回答是:“可以賺到更多的錢唄!”
更多時候,李德俊是一個默默付出不言悔的人。2008年汶川地震、2010年玉樹地震、舟曲特大泥石流災害等災難發生后,他流著淚一次次將捐款交給當地紅十字會。不僅如此,他還鼓勵子女多捐,因為他“自己是從苦難中走來的,看不得別人受苦”。
李德俊就是這樣一個人,雖有萬貫家財而不自傲,做人對得起良心,做事對得起社會。
李德俊說自己并沒有刻意去追求過所謂的成功,只是那樣堅持著、走著。而朋友們卻認為,他的成功是“必然”。
后記
人生信條之——“走下去,更精彩。”
結束對話,時針已經指向了晚上10點的位置。當記者將“打擾休息了”之類的話說出來時,李德俊笑了。他說自己從未在晚上11點之前躺下休息過,因為有很多事情需要思考。
下面的對話記者完整摘錄,以饗讀者——
記者:看別的成功人士似乎都很瀟灑,真的有必要讓自己這么辛苦嗎?
李德俊:辛苦都是相對的,不感覺是一種負擔,也就不辛苦了。
記者:那么,你都去思考些什么呢?
李德俊:主要是反思。當你認為什么都做好了的時候,其實有可能什么都沒做好。喜歡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曾國藩那樣的成功者都視之為座右銘,而我們大多卻做不到。所以,更要多思考、多總結過去的一些東西,不說不留遺憾,而是少留。
記者:對明天有什么期望?
李德俊:走下去,更精彩。
采訪結束了,記者有著意猶未盡之覺,感動的情緒如萬般波濤在心中涌動,這感動來自于李德俊和他的人生帶來的啟迪。(原標題:有夢如歌意久久——對話駐馬店市久久農產品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李德俊)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駐馬店新聞網(20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