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村位于濮陽縣城東南25公里處,距106國道西側200米,隸屬濮陽縣郎中鄉,分東西兩個自然村,相隔100米,總人口2000多人,主要姓氏王、段、張、徐,古碑記載為老人集、棠棣莊。王海鰲山燈源遠流長,清光緒年間達到鼎盛,聲名遠播,影響廣泛,民國初年因戰亂災荒而失傳,至今已近八十年矣。
鰲山燈
歷史傳說
據傳渤海里有五座高山,玉皇大帝令十五只巨鰲駝載,五山在海中聳立不動,稱作鰲山。先民把燈火構成鰲山之形,叫做“鰲山燈”。后經歷代傳承,形式不斷更新,逐漸演變成人們熟知的故事情境,并發展完善。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大型燈火表演。做為一種文化娛樂活動流傳下來。據村中有幸目睹鰲山燈最后一次表演的耄耋老人講述,最為準確的傳達了鰲山的盛況,鰲山燈每到龍年演示一次,十二年一輪,在正月初九玉皇大帝生辰之日舉行,并且有劇團演出助興,熱鬧非凡,人潮涌動。
當時在玉皇廟前開闊的場地上,用船上桅桿、木板搭起近三丈高的燈棚,如牌坊宮闋之狀,兩邊配有彩繪八仙人物,形如真人大小,衣袂翩翩,活靈活見,燈棚四周圍有幔帳,用來防風,前面自上而下垂有長繩吊著的等距間隔的條形木板,木板寬約10厘米用來放置燈碗,這就是所說的燈簾子,把燈碗按預先繪好的圖案依次擺放在燈簾子上,勾勒出歷史人物戲曲典故,神話傳說等為內容的畫面,然后在燈碗內注滿香油,插上燃捻,等到晚上,燈火表演的組織領導者,在玉皇廟焚香叩拜,祈禱儀式結束后,鰲山燈演示正式開始,燈棚前人山人海,卻又悄無聲息,人們都凝神屏氣,等待燈棚幕布開啟,隨著一聲炮響,幕布迅速拉開,點點燈火,好像群星閃爍又如奇花綻放,烘托出《關公挑袍》、《太公釣魚》、《狀元祭塔》、《劉海戲金蟾》等美輪美幻的圖畫,形態傳神,栩栩如生。
王海村歷史久遠,周圍歷史遺跡諸多,村中玉皇廟相傳為明嘉靖年間大理寺卿史褒善為答謝玉皇隆恩而捐資重建,規模宏大,氣勢壯觀,香火繁盛,并舉續鰲山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