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于遺址發掘和考古簡報
西水坡遺址,位于濮陽縣城西南隅,平面呈曲尺形。1987年發現三組蚌圖后,1988年又進行大面積揭露,共開探方、探溝170余個,加上對遺址南端30座東周排葬坑的清理,總計揭露面積6000平方米,文化層自上而下為宋、唐、晉、漢、黃河淤積層、東周文化層、龍山文化層和仰韶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又分上、中、下三層,發現的遺跡有房子、窖穴、灰坑、窯址、成人墓葬、兒童甕棺葬。發現的遺物有石耜、石斧、石鏟、石磨棒、石磨盤,以及鼎、罐、缽、瓶、壺、盆和碗。陶缽的口外沿多飾寬帶紋紅彩,少數陶器飾葉狀紋、三角形線條紋、弦紋、指甲紋、劃紋、乳釘紋、錐刺紋、麻點紋。在東周層中發現30座陣亡土卒排葬坑和一批小型墓葬。龍山文化遺存有灰坑、墓葬和甕棺葬,以及一些灰陶、紅陶和棕陶,相對來講,這一時期遺存較貧乏。根據地層和遺跡中的遺物,在所開探方中,T136、T137第一層屬周代或周代以后翻動的擾土層,第二、三、四、五層均為仰韶時期的堆積。第一組蚌圖即B1發現于T137仰韶文化第四層下,打破第五層和生土,B2發現于B1正南20米處的T176中,B3發現于B2正南25米處的T215中,B1B2B3南北向呈一字形排列,由北向南:B1是龍虎和人骨架相組合,在人骨架腳邊正北有用兩根人脛骨和蚌殼擺成的勺形圖案;B2是由下而上為虎、龍、鹿(暫名)相錯并重疊而組成,虎和鹿頭向北而龍頭向南;B3是北虎南龍,背相對,虎頭向西而龍頭向東,龍背騎一人;B4位于B3西南邊,蚌砌動物的頭、腹部以下被晚期坑所打破,僅殘留脊和尖尾巴,其形象已無法辨認,尾巴的東邊,用蚌殼貼砌一圓圈,似日似月。①
西水坡這一考古發現,在國內各報刊報道后,震動海內外,引起了國內學術界的矚目。1988年,在考古工地召開了遺址發掘現場會。來自北京和河南省有關學科領域的專家學者,就已揭露的遺跡遺物進行了討論,并從這一遺跡的具體特點出發,對以后的進一步發掘提出了許多關鍵性建議。而且就遺跡本身的意義也形成了若干看法:(1)四組蚌圖是原始宗教巫術活動留下的遺跡,墓主人可能是巫覡。(2)蚌圖龍虎處于遺址的較下層,為仰韶文化后崗類型的灰坑所打破,其年代應屬后崗類型較早時期,即距今6000余年。(3)蚌圖龍是一幅杰出的藝術作品,其造型之生動和明清故宮的龍相差不多。(4)西水坡遺址的考古收獲,“對于搞清濮陽地區古文化序列,對于探索龍的起源,對于探索中國文明的起源等有關重要問題,都有不可低估的學術意義”;西水坡仰韶文化蚌圖遺跡是新石器時代考古史上的一個重要突破。②
西水坡遺址考古發掘結束后,分別于1987、1988年在《文物》、《中原文物》、《華夏考古》、《考古》發表了兩期簡報,《中國文物報》、《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各大報刊也作了報道或介紹。對西水坡遺存的性質及本次發掘的意義等方面所形成的認識,曾引起一定范圍內的爭議,焦點是M45周圍“殉人”是否殉人,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對仰韶文化后同類型的社會性質的判斷。但1988年7月西水坡遺址考古發掘現場會上專家們所形成的上述看法已成為共識。
1989年,經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實驗室對西水坡蚌殼進行碳十四測定,并經樹輪校正,年代為距今6460+-135年。學術界專家們稱譽之為“中華第一龍”,所以濮陽為中國的龍源。
二、關于蚌龍與蚌龍發現的意義
由于龍這一神異動物自古以來就和宗教崇拜、藝術創作、科學認識等諸多文明因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并發展成為一種文化,所以,西水坡蚌圖的發現,首先為龍文化的起源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建國以來,在黃河、長江和遼河流域都曾發現過新石器時代有關龍文化的遺跡和遺物,如內蒙古赤峰地區和遼寧西部紅山文化的玉雕龍、湖北黃梅縣的卵石擺塑龍,山西陶寺出土器物上的盤龍紋等,這些發現曾引發考古界和史學界對龍文化的探索。人們曾預言,具有發達原始農業的黃河流域,有可能找到原始龍文化的影子。這一推測在1987年終于得到證實。中國歷史博物館的宋兆鱗先生認為:“龍的形象在中國史前時代是多源的,但是,以西水坡的蚌龍為最古老,可以稱為‘中華第一龍’。從這一點可以證明,黃河流域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搖籃。所以說龍的主要故鄉在黃河流域,在濮陽。”③北京大學考古系鄒衡先生也對這一點作了肯定:“中夏文明,淵源有自,龍虎俱在、鐵證如山。”尤其重要的是,與我國其他地方發現的龍跡相比,西水坡蚌龍是作為陪葬品的形式出現于墓葬中,并且和虎相伴出,這就提示學者們:蚌龍不僅是名副其實的龍,而且在仰韶時代就和先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聯,在先民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僅僅是問題的一個方面。長期以來,有關龍的原型為何物的爭論并沒有因此而結束(到目前為止,共有十幾種說法)。部分學者仍然堅持聞一多的圖騰組合說,由此否定龍的存在。從藝術創作的角度,龍的原型很多,“三停九似”已經說的很清楚,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在古代是有龍的,只不過史前時代的龍和后來的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具有完全不同的內涵。西水坡的蚌龍是真正的龍——鱷。在很早的時候,祖先是把鱷稱作龍的,由于歷代藝術家在載體上進行表現和藝術加工,才失去了原來的真貌,逐漸發展成為后來的藝術“九似”龍。《左傳》所載上古有“御龍氏”、“豢龍氏”,也并非向壁虛造。從遠古時代鱷龍發展為后來的藝術龍經過了一個漫長而復雜的演變過程。而從藝術構圖的角度考慮,西水坡蚌龍已經具備了后來傳統藝術龍的大部分要素和創意,即和秦漢明清龍一脈相承。從這一意義上講,西水坡蚌龍是名副其實的“中華第一龍”。籠統地稱龍的原型為“閃電”、”蛇”、“豬”,都只是抓住了后來龍的局部,未能觸及龍的實質,歷代龍的形象彼此不同,非成于一時一人之手,怎么會有一個統一的“原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