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歷史傳說 >> 傳說賞析 >> 瀏覽鄭州

炎黃傳說與炎黃文化

2013/10/25 17:42:59 點擊數: 【字體:

 
    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傳說人物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當推黃帝和炎帝。長久以來,人們總是把自己看成是黃帝的子孫,或者把炎帝和黃帝都當做自己的始祖,說自己是炎黃裔胄。這種血統上的認同思想在歷史上一直起著極大的凝聚作用。無論走到天南海北遇到任何華裔,即使素昧平生,只要自認是炎黃子孫,便立刻有一種親近感。人們自然很想了解歷史上是否真有炎帝、黃帝這兩個人,他們是怎樣被傳說為中國人民的始祖的?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炎黃文化是怎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些問題在我腦子里縈繞了很長時間,仍然難以得到清晰的回答。現在只能談一些十分膚淺的看法向大家討教。

  在先秦古籍中,炎帝和黃帝常被并提,最明顯的是《國語·晉語》中引晉大夫司空季子的一段話:

  “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二帝用師以相濟也,異德之故也。”

  少典,譙周《古史考》說是有熊國君,皇甫謐《帝王世紀》說:“黃帝都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有蟜氏地望無考。這一條比較重要的內容是說二人各因其成長的地名為姓分別為姬和姜,他們是同時代人,因而在軍事上曾經相互配合。至于是否同為少典、有蟜之后則難以確定。

  在說明二帝關系的古文獻中,《逸周書·嘗麥解》的一段話也很重要:

  “昔天之初,誕作二后,乃設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臨四方,司□□(按原引書二字不清,有人說可能是“百工”)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河(或作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蚩尤,殺之于中冀。”

  這段話中的赤帝當為炎帝,前人早有定說。至于二后指的是誰,有人說是赤帝和蚩尤,有人則說是炎帝和黃帝。如果是后說,則可與《晉語》中二帝用師相濟的說法相呼應。這一段最重要的內容應是把炎、黃二帝奉為上天安排的領袖,設章建典的元勛。

  還有《左傳》昭公十七年引郯子的一段對話也很重要:

  “昔者黃帝氏以云紀,故為云師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紀,故為水師而水名;太昊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我高祖少昊摯之立也,鳳鳥適至,故紀于鳥,為鳥師而鳥名。”

  郯子是東夷人,所以把東夷的遠祖同黃、炎并提,但畢竟還是把黃、炎放在前面的。

  根據上面幾條傳說,炎帝和黃帝應該是地位相若,難分伯仲,并且關系密切,在軍事上相互支持的。但是傳說中又有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的說法,經過長期戰爭黃帝取勝了,接著又打敗了蚩尤,于是諸侯都尊奉軒轅黃帝為天子。黃帝的地位一下超過了炎帝,以至于較早編排古史系統的《大戴禮記·五帝德》和《史記·五帝本紀》中都沒有安排炎帝的位置,只是在講述黃帝事跡時才附帶提到了炎帝。

  《五帝本紀》講黃帝與炎帝阪泉之戰和黃帝與蚩尤涿鹿之戰頗相類似,從文理上看也有不甚通暢之嫌。加之古有蚩尤即炎帝的說法,故今人有懷疑其原本是一件事者①。但黃帝的聲望一下子超過炎帝,顯然與這場戰事的故事有很大關系。

  在《五帝本紀》中,炎帝似乎是神農氏最后的一位首領,所以說“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等到黃帝打敗炎帝和蚩尤后,諸侯尊為天子,才“代神農氏,是為黃帝”。這里的神農氏好像是一個朝代,而炎帝是一個人。可是《史記·封禪書》中說:“神農封泰山,禪云云;炎帝封泰山,禪云云。”神農和炎帝儼然是兩個人,可見太史公對此事也不甚了了。大致在劉歆編《世經》以后,炎帝和神農合成一人,又與烈山氏或厲山氏合為一人,古書中關于神農之世的許多事跡如發明農耕、嘗百草以藥濟人、結繩而治等等,都附麗于炎帝一身了,炎帝的聲名就再次顯赫起來。《帝王世紀》又說炎帝傳位八世榆罔始由黃帝取而代之。由此追溯先祖只講黃帝而不講炎帝顯然已不大合適了。炎黃裔胄的提法大概就是這樣產生的。

  炎、黃的故事有分有合,應該是與他們本來的事跡既有分別又有聯系而滋演出來的。

  炎帝出自何地,說法不一。《晉語》只說是“炎帝以姜水成……故炎帝為姜”。大約是說炎帝是在姜水那個地方成長起來的,因地為姓,所以得姜姓。《帝王世紀》把他的身世說得比較詳細:

  “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人身牛首,長于姜水。有圣德,以火德王,故號炎帝。初都陳,又徙魯。又曰魁隗氏,又曰連山氏,又曰列山氏。”

  這大概是把不同來源的故事和神話糅合在一起而寫成的。姜水當為渭水支流,《水經注·渭水》條說:“岐水又東逕姜氏城南,為姜水。按《世本》:炎帝姜姓;《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姜姓,母女登,游華陽,感神而生炎帝于姜水,是其地也。”華陽當即華山之陽,也就是《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中的華陽。兩地都在今陜西中部渭水與秦嶺一帶。徐旭生先生更從民俗資料中加以論證,力主炎帝起于渭水支流姜水即岐水②。

  說炎帝都陳又徙魯,不知何據。陳在今淮陽,魯在今曲阜。此說可能與炎帝即蚩尤的說法有關。因蚩尤曾經“宇于少昊”,而少昊墟在曲阜。一說陳當指陜西寶雞附近的陳倉,魯當是河南的魯山。雖無確鑿根據,而地望較近于姜水,似乎也說得通。

  烈山氏、連山氏、厲山氏同為一名,烈、連、厲同為一音之轉。《禮記·祭法》:“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谷。”鄭注:“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或曰有烈山氏。”《漢書·地理志·南陽郡·隨縣》條班固自注:“故國。厲鄉,故厲國也。”《后漢書·郡國志》注引《荊州記》:“隨縣地有厲鄉村,重山一穴,相傳云是神農所生穴也。”這是說炎帝起于今湖北隨縣境,在那里建過厲國。

  《山海經·海內經》有一條傳說把炎帝同祝融和共工聯系起來: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聽訞生炎居,炎居生節并,節并生戲器,戲器生祝融。祝融降處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術器,術器首方顛,是復土壤以處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鳴,噎鳴生歲十有二。”

  這個世系同《帝王世紀》所說的世系大相徑庭。《大戴禮記·帝系篇》和《史記·楚世家》都說祝融是帝顓頊后裔,共工的傳說也多在北方,這里卻把祝融和共工同江水聯系起來,并且都是炎帝的后裔。因楚人視祝融為自己的先祖,這個傳說也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 

  根據以上傳說,炎帝似乎是起于陜西而向東發展的,到河南后一支向北與蚩尤和黃帝發生沖突,一支向南到了湖北。炎帝的事跡似乎主要是發展了農業,所以后人總是把他與發明農業的神農、烈山氏等聯系在一起。

  傳說中炎帝的后世不一定都是姜姓,但姜姓國多被視為炎帝后。姜姓在東方的建國主要是申、呂、齊、許。申、呂均在今河南省西南部,許在河南中部許昌縣境,齊在今山東北部。此外還有紀、向、州等。《左傳》隱公元年“紀人伐夷”。疏引《世族譜》說:“紀,姜姓侯爵,莊四年齊滅之”。向在沛,《漢書·地理志·沛郡》下向縣條班固自注說:“故姜姓國,炎帝后。”《左傳·桓公五年》“州公如曹”疏引《世本》說:“州國,姜姓。”以上各姜姓國多在河南和山東,似與前述炎帝向東方發展的范圍大致相合。 

  黃帝起于何地,說法也不盡一致。《五帝本紀》說他是“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前述《晉語》也說黃帝和炎帝都是少典所生。譙周說少典是有熊國君,《史記》集解引徐廣曰:黃帝“號有熊”,《史記》正義引《輿地志》云:“涿鹿本名彭城,黃帝初都,遷有熊也。”所以張守節干脆說“黃帝,有熊國君”。而有熊一般認為在河南新鄭,這是一說。 

  說黃帝初都涿鹿,大概是由黃帝在涿鹿打敗蚩尤后,諸侯咸尊他為天子的故事而演繹出來的。涿鹿一般都以為即今河北涿鹿縣。如說涿鹿本名彭城,則彭城在今河北南部之磁縣,這是第二說和第三說。《史記》索隱又引皇甫謐說:“黃帝生于壽丘,長于姬水,因以為姓;居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史記》正義以為“壽丘在魯東門之北,今在兗州曲阜縣東北六里”。這是第四說。

  《晉語》既說黃帝以姬水成,后大家也都承認黃帝是姬姓,而姬姓的最大族系周人是從陜西渭水流域起家的,似乎黃帝起于渭水流域的可能性很大。再說黃帝死后葬橋山,地在今黃陵縣(舊中部縣),也離渭水不遠,這是第五說。所有這些說法中當以新鄭說和渭水流域說較勝。由于年代久遠,傳說歧異,究在何處難于定奪。但除壽丘在魯外,大抵不越出河南、河北、陜西等地,即歷史上的中原地區。

  黃帝的事跡甚多,他首先是一位軍事領袖并取得了赫赫戰功。《五帝本紀》說他“習用干戈”,“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為戰爭作了充分準備。他還“教熊、羆、貔、貅、貙、虎”(《五帝德》說:“黃帝教熊、羆、貔、豹、虎”,《列子》說:“黃帝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帥熊、羆、貔、豹、虎為前驅,雕、鹖、鷹、鳶為旗幟。”)這些奇怪的名字,《史記》正義以為是“教士卒習戰以猛獸之名名之,用威敵也”。近人則多以為是氏族的圖騰(因而也是氏族的名號)。他在與蚩尤戰時“乃征師諸侯”,證明他確實率領了許多別的氏族部落的士卒,一戰打敗炎帝,再戰打敗蚩尤,聲威大振,于是諸侯都尊他為天子。這是《五帝德》和《五帝本紀》把他作為五帝之首的重要原因。不但如此,《五帝本紀》還說:“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嘗寧居。東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雞頭;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葷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可見他的生涯主要是在戰爭中度過的,而戰爭的成功使他成為無可爭辯的領袖,儼然是一位開國的元勛了。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2011-12-07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