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約公元前280一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又名韓非子,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稱“韓子”或“韓非子”。《史記》記載,韓非精于“刑名法術之學”,與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學生。韓非因為口吃而不擅言語,但文章出眾,連李斯也自嘆不如。后因為李斯嫉妒他的才能,向秦始皇進讒言,被秦始皇殺于獄中。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韓非子》一書中。韓非雖是戰國末期帶有唯物主義色彩的哲學家,但是因為他的著作一大部分是關于陰謀論的,因此古人認為他是一個大陰謀學家。
韓非反對政治治理的原則建構在私人情感聯系與當代社會道德水平的提升上,主張將人的自利本性作為社會秩序建立的前提,君主應當運用苛刑峻法重賞來御臣治民,以建立一個君主集權的封建國家。他主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物權》),國家的大權,要集中在君主(“圣人”)一人手里,君主必須有權有勢,才能治理天下,“萬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諸侯者,以其威勢也”(《韓非子·人主》)。為此,君主應該使用各種手段清除世襲的奴隸主貴族,“散其黨”“奪其輔”(《韓非子·主道》);同時,選拔一批經過實踐鍛煉的封建官吏來取代他們,“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韓非子·顯學》)。韓非還主張改革和實行法治,要求“廢先王之教”(《韓非子·問田》),“以法為教”(《韓非子·五蠹》)。他強調制定了“法”,就要嚴格執行,任何人也不能例外,做到“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他還認為只有實行嚴刑重罰,人民才會順從,社會才能安定,封建統治才能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