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鄭州風情 >> 特色訪談 >> 瀏覽鄭州

修復晉王廟,喚醒鄭州的歷史記憶

2015/3/25 15:05:36 點擊數: 【字體:


    ●位于鄭州市管城區的晉王廟將被修復,并將還原民俗古街文化區

    ●遺存的石碑和多年延續的廟會民俗,保留了晉王廟歷史的煙塵

    ●擴建晉王廟周邊古建筑群,有望形成鄭州市獨特文化氛圍的聚集地

    2014年10月以來,隨著鄭州市管城區楊莊村片區的拆遷,地處這一區域的晉王廟歷史遺存的命運,被當地群眾和媒體屢屢關注。

     近期記者了解到,抗日期間被毀的晉王廟將要被修復,在原址附近還會擴建古建筑群,還原唐文化生活民俗古街生活區。修復方案目前已經通過論證。

    另外,羊年農歷二月二,在晉王廟附近還要舉辦一場廟會,光大多年延續的廟會民俗。舉辦方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

    有學者提出,晉王廟和廟會,應該成為鄭州市城市文化的鄉愁記憶,成為城市發展的新名片。

    晉王廟千年往事

   鄉愁,是一縷牽掛,一份情思,一段往昔的記憶。在城中村改造日益推進的今天,城市的鄉愁在哪里?也許是一棵老樹、一條河流、一座廟宇,是廟會上一幕場景……

    晉王廟,這個即將被河南省中博股份有限公司籌資修復的廟宇,正是鄭州市往昔記憶中的那一份鄉愁。

    2015年2月3日,在鄭州市管城區晉王廟村的一片廢墟上,石碑和拴馬石依然挺立。

    兩塊石碑被鐵柵欄圈起,井字形鋼架將其緊緊固定。村北的石碑碑額上“靈顯王之贊”五個篆字,筆力遒勁,碑身雖然殘破,碑文卻依稀可辨;村西的石碑則安然倚靠在一個水泥墩上。

    文物保護標牌顯示,兩塊碑是1964年被鄭州市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的“靈顯王廟贊碑”。

    村民介紹其歷史:“這里原來是晉王廟,石碑和拴馬石都是遺存遺跡。”

    晉王廟始建于唐代,又稱仆射廟、李衛公廟、靈顯王廟,紀念的是唐初名將、后被封為晉王的李靖。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拜謁晉王廟,派遣官吏修繕廟宇,并規定每年春秋兩次祭祀。

    公元1011年,宋真宗趙恒路過鄭州,拜謁晉王廟,對屢建戰功的李靖大加贊揚,著文紀念,在廟內豎起了《靈顯王廟之贊》御制碑(碑高2.6米,寬1米,厚0.3米),文前有“御制御書并篆”,碑文稱贊李靖“存功于國,惠浹于民”。

    晉王廟經歷過后世的多次修葺和擴建,名氣越來越大,居住的村民也越來越多,慢慢形成了晉王廟村。

    公元1190年,鄭州郭知州動員當地紳民重修晉王廟,使之殿閣輝煌,雕梁畫棟,市民多聚于此。明清直至民國中期,晉王廟一直是鄭州市的主要廟宇之一,得到多次修葺和保護。

    1944年日軍攻占鄭州后,晉王廟慘遭火焚,建筑盡毀,僅留下宋真宗御制碑和金代《鄭州重修唐忠臣李衛公廟記》碑。

    金代碑是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立(碑高2米,寬1米,厚0.2米),碑文完整,字跡清晰。碑正面刻有細致的圖案,碑額文為“有唐忠臣李衛公廟碑”九個大字。

    廟宇雖然被毀,但是每年農歷二月二十四的廟會民俗仍存,始終是當地村民一年一度的盛事。

    李靖與鄭州的故事

    李靖才兼文武,出將入相,曾為唐朝的統一與鞏固立下過赫赫戰功。

    公元620年李靖隨從秦王李世民東進,先后平定蕭銑、安撫嶺南、平定輔公祏,身經百戰,無往不勝,唐高祖授任他為行臺兵部尚書。

    公元626年唐太宗登基,突厥頡利可汗率十幾萬精銳騎兵再次進犯涇州(今甘肅涇川西北),兵臨渭水便橋之北。李靖出兵,一舉殲滅東突厥,不僅解除了唐朝西北邊境的禍患,也洗刷了唐高祖與太宗向突厥屈尊的恥辱。

    公元635年少數民族吐谷渾進犯涼州,李靖不顧足疾與年事已高,親自遠征,歷經兩個月的浴血奮戰,攻滅了吐谷渾,向京師告捷。

    公元760年唐肅宗把李靖列為歷史上十大名將之一,并配享于武成王姜太公廟。

   同時,李靖治軍、作戰又積累了一套成功的經驗,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的軍事思想和理論。他寫有《李靖六軍鏡》等多部兵書,后人編輯了《唐太宗李衛公問對》,在北宋時期列入《武經七書》,是古代兵學的代表著作。

    因為戰功顯赫,傳說他死后經常顯靈,為百姓救危解厄,百姓為其建廟供奉,到晚唐時代,李靖漸漸被神化了。

    在之后的《西游記》作品中,更是把李靖附會成了托塔天王的神化,流傳至今。

    鄭州人對李靖的紀念在史料中多有記載。

    (五代)翰林學士王仁裕根據公元935年所見,在《玉堂閑話》卷三中記錄:“乙未歲,契丹拒于河朔,晉師拒于澶淵。天下騷然,疲于戰伐……路過鄭州,見州民及軍營婦女填咽于道路,皆執錯彩小旗子,插于陂中……皆曰鄭人比家夢李衛公云……”

    說的是,戰亂時期,李靖托夢給鄭州軍民,說他已經率部隊準備御寇,但缺少旌旗,請在仆射陂獻旌旗以助殺敵,鄭州軍民照辦,后唐果然打敗了入侵的契丹人。

    為北宋統一作出突出貢獻的名將呼延贊,因為母親姓李,就“拜鄭州靈顯王像為舅,自稱甥以祭”,對抗御突厥、鞏固大唐江山的李靖頂禮膜拜。

    宋神宗時期,遠道而來的日本高僧成尋,在靈顯王廟中“八百八文買紙幡一百連,香一裹,供奉燒香”。

    北宋末年,宋軍在仆射陂周圍大敗金軍,取得宋金交戰以來少有的勝利,鄭州人將這次戰役的指揮者——宇文虛中、馬忠兩位官員的畫像放入廟中參拜。

    李靖是歷史英雄,文學作品中的主角,自李唐以來的群眾都能從他的身上尋找到歷史和現實的契合點。

    在晉王廟前揮毫提筆刻石立碑的宋神宗,歷經戰亂,渴望江山的穩固,他在盛贊李靖時,又何嘗不是對李靖那樣戰功顯赫的將軍的呼喚。

    鄭州當地群眾對晉王廟數次的修復、朝拜,又何嘗不是對英雄的敬仰,對和平的追求和對盛世的期盼。

    河南省博物院副院長李紅教授說,鄭州市管城區和二七區一帶,有占地約25平方公里的商代早期遺址,是公元前16世紀世界最大的城市,也是中國八大古都中市區內最早的都城遺址。

    但除了古城墻,鄭州市的文化歷史,同周邊城市開封、洛陽相比,仍舊比較年輕,也沒有那么厚重,鄭州市尤其要思考,怎樣打撈歷史人物的動人故事,挖掘出更多的歷史元素,讓城市增加幾多回味。

    李靖的故事深入人心,一千多年來,已經給鄭州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他在唐初開疆擴土戰爭中的傳奇故事,即使在今天也依然能夠感染人,鼓舞人。

    修復晉王廟,復原李靖驍勇善戰的英雄故事,將為市民的生活增加幾許文化積淀。

    讓晉王廟成為文化新名片

    作為一個載體,晉王廟以及一年一度的廟會,喚起的是一種理想,也是一份無法割舍的鄉愁。

    近10年來,都市村莊不斷被吞噬,城市規模越來越大,鄉村文明承載的寶貴文化遺產、蘊含的深厚歷史信息,能夠被完整保存下來的寥若晨星。而恰恰是那些對鄉村文化遺產的挖掘,對保護文化多樣性的堅守,才是鄉愁得以附著的根據。

    “記得住鄉愁”的城市化進程,怎樣才能實現與舊環境的契合,保留下來地域的歷史感?

    歐洲國家給了我們一些啟示,他們對于傳統文化和歷史文脈的善待,可視作對“鄉愁”的無比珍視。例如巴黎,在城市規劃與建設上,其主管部門不是建設部,而是文化部。去過歐洲的中國人都會感嘆,不同的城市,都保存著自己獨特的歷史風貌。雖然歷經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巴黎、倫敦、維也納等城市仍保留著遠古風韻。穿行在城市中,你會真切感到歷史與現實的親密融合。

   鄭州市城中村建設中歷史遺跡的修復工作,可以借鑒他山之石。

    負責楊莊村改造工作的河南中博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將要修復晉王廟古建筑,還原唐文化生活民俗古街生活區,保護其中原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民俗傳統,保留民間記憶。

    同時,還將中國傳統文化的廟會組織起來,在古色古韻的建筑內,匯集民間藝人、特色小吃、手工藝品,讓晉王廟廟會成為鄭州市的新名片。

    目前,晉王廟的修復方案已經通過論證,晉王廟原址的可用地面積為30畝,這一遺址和附近占地192畝的中原國際博覽中心如果能夠連為一體,擴建成為仿古建筑群,將會形成鄭州市獨特的區域性文化氛圍聚集地,使鄭州更具有文化競爭優勢。

    專家提出,對于這一建筑群的修建和維護,應當注重提升傳統文化對現代人的影響力,提升其文化含量,使古老的文化意蘊同現代的城市發展融為一體,賦予城市濃郁的人文氣息,讓那些久遠的習俗、慢節奏的生活,在鄭州市中心城區也有一個稍作停留的詩意去處。作者:趙慎珠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河南日報(2015-02-13)
0
下一條:沒有了上一條:中牟縣的蕭何墓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