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鄭州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鄭州

萇家拳的現代生存之路

2013/12/30 17:45:17 點擊數: 【字體:

萇家拳的現代生存之路
圖為萇山林教思碑。萇山林是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萇家拳名家。


    “拜師學藝”是傳統中國社會學習技藝最常見的途徑,在傳統武術界,這也是技藝傳承的基本方式。

  武術學家周偉良教授認為,這種傳承方式有著種種陳腐流弊,但也有著強大的生命力。文化的進步和發展,未必都是在開放的狀態下進行的,師徒傳承是在相對狹窄、相對封閉的狀態下進行的,但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傳承雙方也正因此建立起一種模擬血緣關系,穩定而親近。如此一來,傳承者盡心盡力,反復言傳身教,務必使徒弟“學到自己身上”;而在師傅的管教下,徒弟刻苦訓練,不斷領會,真正理解、掌握本門技藝。因此,這種方式保證了“教學質量”,使寶貴的經驗和技能得以代代延續。

  師徒傳承也形成一種寶貴的文化凝聚力。一代代的傳承者在一種巨大的文化感召下,恪守傳統,甘守貧困寂寞,不為榮辱貴賤所動,把習武作為一種生存方式,為本門技藝窮畢生之精力,形成傳統文化感動人心的內涵。

  周偉良教授認為,師徒傳承的文化模式,“既蘊藏著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精華,也附粘著不可避免的歷史局限,同時還更多隱匿著需要通過一定的文化轉換機制才能煥發出時代功能的文化傳統”。

  曾經輝煌的萇家拳,如今面臨生存和發展的困境。嚴格的擇徒和傳授規則,如今受到廣泛的質疑,被認為是阻礙其發揚光大的保守力量。其實這些規則本身沒有什么好指責的,在萇乃周的時代,它們有著很高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關鍵在于尋找到適當的“文化轉換機制”,煥發萇家拳的“時代功能”,使其巨大價值在現代社會得到延續,讓這條流淌了數百年的武術文化之河,穿越時空阻隔,在現代的原野上廣納水源,重現浩蕩蒼茫之勢。

  社會變遷武風大減

  “喝過新莊水,都會伸伸腿。”在滎陽市王村鎮后新莊一帶,四十歲以上的人都會點萇家拳,這一帶是萇家拳的“拳窩”。萇家拳曾傳播極廣,“當時薪火,幾遍海內”,而其重點區域在滎陽、鞏義、新密、鄭州、開封一帶,核心區域則是萇乃周后代所居住的后新莊周邊。這幾個村莊習練萇家拳的人最為密集。

  萇乃周的八世孫萇毅軍先生說,在1977年、1978年以前,后新莊“一個村都會”。這一帶把練拳稱為“比拳”,誰要不會“比拳”,連媳婦都鄙視他:“你看你,比拳都不會,傻不傻?”那時不論忙閑,都有人練拳,就是割麥的時候,只要是在練拳,家人拿著鐮刀就走,“不叫他了”。

  萇毅軍家有間空房,成了大家練拳的場所。到了練拳的時候,這間房子里三層外三層的人,誰先占了場誰練,一般占了場就不想下去,非得有人吆喝:“下去下去!”那感覺,跟現在KTV的“麥霸”差不多。那時候,后新莊的人很自豪,到鎮上趕集,只要說是后新莊的,那些混混兒都不敢欺負。

  1983年,村里還辦了兩期學習班,學的人很多,不少女的也跟著學。但再往后,外出打工掙錢的多了,練拳的越來越少。萇毅軍兄弟也要為生計奔波,放在練拳上的時間明顯比過去少多了。但他們仍常年堅持著,只要不是太忙太累,每天都要練一練。放暑假的時候,兄弟們則把各家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分別抽出時間教他們。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華夏經緯網 2009-08-12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