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縱武才著述豐厚】
萇乃周對武學有著純粹的興趣,他習武毫無功利之心,醉心于研究武學之道,加上有著過人的天分,因此多所創造。
他學得“字拳四十法”后,覺得不夠完滿,自己又創三十法,積為七十法。后來又覺得過于繁多,不便記憶,又精煉為二十四式。分別命名,指示竅門,使人易于學習。
《二十四大勢拳》(俗名《二十四戰拳》、《二十四大戰拳》)是他童年時就聽說的名拳,看別人練習,覺得十分完美,“趨慕者久之”。后來他完整地學到這套拳法,倍加欣賞。但習練熟了,細心體會,發現這套拳“氣微不貫,身微不順,理頗欠明,竅頗欠的(意為竅門描述不準確),轉茫乎靡所適從”。于是,他別出心裁,別開生面,其時正當盛夏,揮汗如雨,“弗顧也”。但草創未幾,拳譜不慎遺失,令他非常遺憾。后來偶然靈感再現,“不數日而解數俱備”,創出新的《二十四大勢拳》,“其力大,其功全,其訣真,其法活,既能大,又能小,既能小,又能大,大小不拘,渾然一氣”。
在完善傳統套路的基礎上,他融會貫通,斟酌損益,創出上中下《二十四式拳》。其中《中二十四式拳》又稱“青龍出海拳”,俗稱“中盤錘”,后來成為萇家拳重要的拳術套路,是修煉萇家拳的初學階梯。此拳熔外形、內氣于一爐,蘊技擊、套路為一體,可謂體用兼修,攻防一體。演練此拳,要求行乎其不得不行,止乎其不得不止。靜如處子,動若驚龍,忽大忽小,忽高忽低。該拳陰陽相生,剛柔相濟,其柔如春風擺柳,其剛則如電閃雷鳴。
《上二十四式拳》俗稱“上盤錘”、“天盤錘”,要求高而不顯其高,拳勢多起縱飛舞。《下二十四式拳》俗稱“下盤錘”、“地盤錘”,多地盤滾伏,要求低而不顯其低。上中下《二十四式拳》,中為正,上下為奇,正奇相配,妙用無窮。
此外,萇乃周所改造或創造的拳術套路還有《猿猴拳》、《之字拳》、《大羅漢拳》、《黑虎拳》、《白虎拳》,等等。
汜水縣一帶的武功,本以槍技最為有名,“汜邑槍法馳名,外來方技多不敢與之比試”。萇乃周幼年即傾慕張八之“神槍二十一式”,“冀習一二,即可滿志”。但雖身在汜水,學此技藝也非易事,他曾到處尋訪,難覓其蹤跡。20多歲后,他終于學得《二十一名槍》,卻很失望,因為他發現這套槍法問題多多,名不副實,滿腔的熱望變為失落。后來,他靜心揣摩,加以改進,“易寬為窄,易斜為正,易遠為近”,整套槍法變得生動實用起來。
此后經年,他進一步仔細閱讀槍法的解說,發現缺略了不少東西,致使槍法的脈絡不夠貫通,他便苦苦尋求完善之法。后來,萇乃周被河南巡撫徐績聘為巡撫部院武術教師,與同僚、南陽人王守一結為好友。王守一也是文武兼備的武學奇才,萇乃周遂與之共同排疑解難,深研身法、步法、手法、指法,無不全備,共同創編出《三十六槍》(又稱《桓侯槍》、《三十六名槍》)。于志鈞先生所習練之《桓侯八槍》,即是這套槍法的簡編套路。
萇乃周所創造的這些武功套路,“一洗江湖花樣,而惟求堅實銳勇,步步有法,勢勢得力”,講究的是一招制敵、一招殺敵。更難得的是,萇乃周的武學理論完善,“集易理、拳理、醫理之大成;體系完備,熔內氣、外形、技法于一爐。”至晚年,他的武學已成蔚為大觀。
“其于武術,蓋天縱也。如庖丁治牛,師曠治音,扁鵲治病……李杜之于詩,韓歐之于文。”清嘉慶進士、戶部右侍郎毛樹棠在其《萇洛臣先生傳》中如此感嘆。現在武術史家葛廷貴則認為:“萇乃周為我國武術史上曠古罕見之通才。”
萇乃周的武功,也因這些創造性的武學發現,達到極高的境界,“天下馳名,槍、锏、錘、棒、春秋刀俱精妙入神”。因名聲遠揚,很多人找上門來要與他較量,但萇乃周很少與人動手,他的武功,講究的是一招殺敵,真的動起手來,即便不殺人,也會得罪人。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他一般都想辦法顯示功力,令來人知難而退。“山東、直隸世產英杰,其來訪也,皆折服膜拜而去。”
由于“生當乾隆年間,其時中原承平,英雄無用武之地”,萇乃周雖“素蓄大志”,卻并沒有留下輝煌功業,“竟以歲貢士終于隴畝”。但他的武學實戰性強,不僅適合單練,也適合軍隊訓練,因此也受到當政者的重視,河南兩任巡撫徐績、榮柱都聘他為巡撫部院武術教師,對他“甚禮敬之”,榮柱曾親筆贈匾“名齊俊及”。萇乃周去世時,徐績已調走多年,聞訊仍吊贈以詩:“南游楚蜀西游秦,不見成皋萇洛臣。回首梁垣都是夢,滿門桃李竟如神。拳師武穆根源正,槍接桓侯衣缽真。蓋世英雄今緲矣,升堂入室有三人。”
“升堂入室有三人”說的是萇乃周的三位著名徒弟,萇乃周不但在武學上多有創造,他還是位高明的老師,帶出眾多技擊水平出神入化的弟子。□首席記者姚偉文圖【原標題:“武林宗師萇乃周系列”之二 海納百川終成“蓋世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