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傳統(tǒng)文藝 >> 文藝賞析 >> 瀏覽鶴壁

豫劇名家楊蘭春的“農民心”

2013/4/27 14:35:00 點擊數: 【字體: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楊蘭春因創(chuàng)作豫劇現代戲《朝陽溝》而聞名全國。半個多世紀過去了,《朝陽溝》的精彩唱段在城鄉(xiāng)仍不絕于耳。今年6月2日,這位人民愛戴的戲劇家,走完了他89年人生歷程,離開了我們。但他留給我們的,不只是作品,更是豐厚的思想文化財富。

  在中國戲曲發(fā)展史上,楊蘭春的杰出貢獻不僅在于把現代戲創(chuàng)作推向成熟,開創(chuàng)了一個全新的現代戲舞臺面貌,而且還創(chuàng)作出現代戲的經典之作《朝陽溝》,輝映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空間。

  楊蘭春的成功,得益于他與鄉(xiāng)土獨有的深情。楊蘭春早在50年代就自豪地稱自己是一個從山溝里走出來的、地地道道的農民。他說他從頭到腳,從相貌到五臟六腑,都是農民的“零部件”。盡管離開了農村,住進了城市,骨子里還是“農民味”,自己的根仍然扎在鄉(xiāng)土里。楊蘭春出生于貧寒之家,從小就獲得一種人生的“苦味”,這種“苦味”是他生命中的重要營養(yǎng),奠定了他的人生基石。使他能夠承受人生中的痛苦與磨難,困惑與挫折,使他過早地懂得要把腳下的路走穩(wěn)、走扎實。同時,這種“苦味”也使他與農民的命運緊緊相連、永不分離。有時天上的一塊云,地下的一片霜,都能牽動他對鄉(xiāng)親們的惦記。他的人生經歷很豐富:種過地,要過飯,當過和尚,干過學徒,進過舊戲班學戲,后來又參加了八路軍當上了機槍手,又在部隊和地方文工團工作過,再后來到北京上了中央戲劇學院。但是,不管身份怎么變,不管走到哪里,也不管走多遠,他的一顆“農民心”始終不變。

  楊蘭春在心里經常與他的農民兄弟交談,腦子里經常浮現他們的身影,嘴里經常念叨著他們的疾苦。他知道“農民”這兩個字早已占據了他的生命空間,成了他生命的全部,他的人生價值就定位在為農民出一輩子力,當一輩子“牛馬”。這種情感,這種志向,這種決心,既注定了他的人格,又注定了他的藝術。因此,為農民寫戲、演戲,楊蘭春不僅看作是自己的責任,而且還把它當作一種幸福,一種榮耀,一種成就,當作生命中的大事去干。多少年來,楊蘭春就是懷著對鄉(xiāng)親們,對一代又一代農民深厚的情感,懷著一顆感恩戴德的心走過來的。他與他們互為依存、互為支撐、互為一體。他編導的《小二黑結婚》、《劉胡蘭》、《朝陽溝》、《冬去春來》、《好隊長》、《朝陽溝內傳》、《家里家外》、《杏花營》等,都是在這種創(chuàng)作狀態(tài)下完成的。他的這種創(chuàng)作激情,一直持續(xù)到晚年。楊蘭春在成功地塑造新時代農民形象過程中,也在成功地塑造出一個農民劇作家的形象。   

  楊蘭春做戲和做人是一致的,他生前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我就是個農民”。沒有對土地的深情,沒有對農民的熱愛,沒有對藝術的執(zhí)著,也就沒有銳氣、厚重和追求。在楊蘭春的晚年,他一直不停地修改著自己的劇本,整理生活素材和導演札記,即使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還在惦記著他的戲,惦記著與他風雨相伴的劇團。這就是楊蘭春的人生狀態(tài)和人生境界。無論現在或是將來,當人們談論現代戲的時候,是無法繞開他這座山峰的。【原標題:豫劇名家楊蘭春的“農民心”】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侯耀忠 2009年12月17日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qū)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