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鶴壁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鶴壁

“有山在而水自流——探訪浚縣泥咕咕系列”之六 泥咕咕:老調新聲交織共鳴(2)

2013/4/16 17:16:30 點擊數: 【字體:



  但宋慶春的作品韻味十足。從藝術特色上說,他的泥塑略貌取神,注重塑造人物的臉、手、腳,所捏的泥人面容親和、憨態可掬,深得浚縣泥咕咕的神韻。

  宋慶春童年時,家里并不怎么捏泥咕咕,他看別人捏,特別喜歡,就跟著人家干活,慢慢學會了各種手法。上初中時,他開始自己捏泥咕咕,這時他還沒學會上彩,不知道都要加什么東西,最后上清漆時,常弄得各種顏色混雜,泥咕咕只剩下一片黑。但他在這方面有著過人的天分,很快便掌握了竅門,自己做出了很可愛的泥咕咕,拿到廟會上賣。第一次拿著自己辛苦制作的泥咕咕去賣,他收了一張五元的假鈔,氣得在山上哭了起來。一位趕廟會的婦女問明情況后,給他換了張真的,那個少年最初的“咕咕夢”才沒有成為噩夢。

  1999年,家里送宋慶春去學修摩托車,學完后他對修車沒啥興趣,就到安陽一個鋼廠上班。他姨父是股東又是廠長,安排他給鋼筋打捆,這活兒比較輕松,月工資1000多元。但他在那兒干了18天就不想干了,他姨家人很關心他,常去噓寒問暖,頗有個性的宋慶春覺得十分不自在,就跑回了村里。

  不久他跟著別人到宋學海家玩,一看宋學海的泥咕咕就喜歡上了,覺得干這個最適合他,好玩有趣,能掙錢又不受別人約束。于是托人說情,拜宋學海為師。兩三年后,根據老師的安排和自己的興趣,他開始主要創作泥人。

  2003年,河南師范大學一位美術教師到村里買泥玩,看到宋慶春的泥塑“豐收”(老農賣糧查錢),很感興趣,得知他壓根沒受過美術訓練,就邀請他到學校學一段時間。

  隨后,宋慶春到了河師大,邊學素描,邊教學生泥塑。一位老師看了他的泥塑,認真地對他說:“小宋,你不用學了,你的功夫可以!”宋慶春覺得,既然去了,不能沒收獲,還是很用心地畫石膏素描。他似乎是那種天生不愛受拘束的人。畫室里不允許抽煙,而他煙癮大,忍了一個星期,實在受不了就回了家。

  在學校他畫了十來張素描,回家后又堅持畫了四五個月。這時他還到大 山上為游客現場捏人物肖像,不收錢,就是為了練手。開始捏一個肖像要四五個小時,后來一個小時就能完成。這段經歷,讓他受益很大。

  2004年他出師后自己干,幾年的修煉,如今已有不少成功的作品。他的作品很受城里人喜歡,比傳統的泥咕咕售價高出許多。2007年春節,他隨宋學海在河南人民會堂參加文化廟會,作品大受歡迎,文化廟會沒結束,就大多被訂購了,每件二三百元不等。

  宋慶春現在年收入兩三萬元。他捏泥人全看心情,心血來潮多捏幾個,心情不好一個不捏,捏也捏不好。

  宋楷占與宋慶春是同齡人,如今也主要捏不上色、吹不響的泥人。這兩人經歷相仿,都是在十來歲時,趕上泥咕咕興盛期,村里到處是捏泥咕咕的,感覺好玩就學著捏。他曾跟人到鄭州參展,看到別的攤位有捏泥人的,回來就開始試著捏。后來他也外出打工干過別的,2003年開始專業做泥塑。作品“360行”,主要表現老行業、老風俗,受到好評,被鶴壁淇河文化博物館收藏。

  大山上有個文物征集部,主要經銷民間藝術品。宋楷占的作品主要通過這個征集部銷售,“我捏的,蓋了我的章,他們都要。”

  老調重彈依然受歡迎 

  在楊玘屯,盡管泥咕咕整體上不太興旺,但現有的藝人水平很高,泥塑給他們帶來的收入也在逐漸增加。不單宋慶春、宋楷占等人的新嘗試很受歡迎,味道純正的傳統泥咕咕其實更受追捧。

  這幾年傳統文化熱潮涌動,浚縣泥咕咕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很多人剛一接觸,馬上就被泥咕咕靈動傳神的藝術風格吸引。但真正吸引人的,是楊玘屯泥咕咕特有的神韻,是古拙質樸中閃爍的靈性。很多人認為,新類型的泥塑,不管怎么變異,如果沒有了這種積淀上千年才形成的神韻,那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著名老藝人王藍田的作品一直暢銷不衰,他家所有的泥塑都上色,都能吹響,盡力保留最純正的傳統味道。當然,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形式的東西,而是他家的作品形象生動、夸張簡潔,不求形似而神采畢現,有著能代表泥咕咕傳統的靈動和神韻。如今85歲的王藍田仍然每天捏泥咕咕,對于他來說,這不只是生計,更是快樂和興趣。為了生計,楊玘屯人將泥咕咕傳承千年,但不只為生計,楊玘屯才積淀了至今能征服眾人的魅力。

  在近年來的傳統文化熱中,村里手藝較為出色的人有了更大的熱情。30多歲的熊學祥是個心靈手巧的人,捏的泥咕咕傳統味道很足。前些年泥咕咕銷路不暢,他到磚窯上給人開磚機,偶爾有人找上門要的時候,捏幾個玩玩。這幾年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捏泥咕咕上,“做的東西在家擱不住,都買走了。浚縣泥咕咕宣傳出去了。”熊學祥說,他從2006年春節開始專業在家捏泥咕咕,除了在廟會上賣,平時也有人要。2007年春節前兩個月,他主要做禮品類,每套一二百元,沒到春節就全部銷出去了。

  這幾年,浚縣廟會越來越紅火。2004年4月,這個古廟會被財政部、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浚縣人對廟會的熱情也十分高漲,每年的社火熱鬧非常。我們在大山下巧遇北楊玘屯會首熊文嶺先生,熱心的他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據他介紹,從他記事,村里就起會,這個村很大,整個村分五個會,東楊玘屯兩個,西楊玘屯兩個,北楊玘屯一個,從老輩傳下來都是這樣。到正月十五上山鬧社火時,整個村一起上,算一個村;下了會各是各,相互競爭,每年都要分個名次出來。

  北楊玘屯起的是武術會,村里有習武的傳統,幾乎每家都有人練武,代代相傳,代代都有高手。平時每天晚上大家湊在一起打幾趟拳,上廟會的時候,玩的都是真刀真槍。

  為了讓我們親身感受一下,熊文嶺專門召集了一場排練。那晚8時許,驟然響起的鑼鼓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老“隊(生產隊)部”前的場地,很快圍滿了大人小孩。熱了場子,十多位農民輪番操練起來,很快將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楊玘屯流連了幾天,村民們的絕活讓我們驚奇贊嘆,深深沉醉。村民對往事的訴說,讓我們知道,泥咕咕可以做得極簡單,搓幾下就成;也可以做得很復雜,精工細作;可以是小孩子的玩具,也可以是富貴人家珍藏的藝術品。善于因時而變,順勢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變化是一種堅守。泥咕咕所具有的韌性,或許是它能夠傳承千年、生生不息的內在原因。

  近些年,在有些人看來,泥咕咕是生機萌發,在另一些人看來,它卻是生存艱難。而它所具有的那種生存的韌性,讓我們堅信,泥咕咕絕不是傳統的殘渣,而是深植傳統的“老根”。民族文化如綿延數千年的連綿高山,只要有山在,泥咕咕就有源頭活水;既然在無數次滄桑巨變中延續至今,它也必然可以在今天、在未來,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擔任浚縣泥塑藝術研究會會長的宋學海告訴我們,縣里和村里計劃將楊玘屯建成“原生態文化村”,準備在大伾山和楊玘屯之間建一個10米長、6米寬的大泥咕咕,里面塑瓦崗軍群像和爭奪黎陽倉的戰斗場面,目前他們正收集史料,做前期準備。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大河網 2007-6-19 作者:姚偉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