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調重彈依然受歡迎
在楊玘屯,盡管泥咕咕整體上不太興旺,但現有的藝人水平很高,泥塑給他們帶來的收入也在逐漸增加。不單宋慶春、宋楷占等人的新嘗試很受歡迎,味道純正的傳統泥咕咕其實更受追捧。
這幾年傳統文化熱潮涌動,浚縣泥咕咕走到了更多人的面前。很多人剛一接觸,馬上就被泥咕咕靈動傳神的藝術風格吸引。但真正吸引人的,是楊玘屯泥咕咕特有的神韻,是古拙質樸中閃爍的靈性。很多人認為,新類型的泥塑,不管怎么變異,如果沒有了這種積淀上千年才形成的神韻,那就失去了意義和價值。
著名老藝人王藍田的作品一直暢銷不衰,他家所有的泥塑都上色,都能吹響,盡力保留最純正的傳統味道。當然,最重要的還不是這些形式的東西,而是他家的作品形象生動、夸張簡潔,不求形似而神采畢現,有著能代表泥咕咕傳統的靈動和神韻。如今85歲的王藍田仍然每天捏泥咕咕,對于他來說,這不只是生計,更是快樂和興趣。為了生計,楊玘屯人將泥咕咕傳承千年,但不只為生計,楊玘屯才積淀了至今能征服眾人的魅力。
在近年來的傳統文化熱中,村里手藝較為出色的人有了更大的熱情。30多歲的熊學祥是個心靈手巧的人,捏的泥咕咕傳統味道很足。前些年泥咕咕銷路不暢,他到磚窯上給人開磚機,偶爾有人找上門要的時候,捏幾個玩玩。這幾年他將主要精力放在捏泥咕咕上,“做的東西在家擱不住,都買走了。浚縣泥咕咕宣傳出去了。”熊學祥說,他從2006年春節開始專業在家捏泥咕咕,除了在廟會上賣,平時也有人要。2007年春節前兩個月,他主要做禮品類,每套一二百元,沒到春節就全部銷出去了。
這幾年,浚縣廟會越來越紅火。2004年4月,這個古廟會被財政部、文化部公布為中國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項目之一。浚縣人對廟會的熱情也十分高漲,每年的社火熱鬧非常。我們在大山下巧遇北楊玘屯會首熊文嶺先生,熱心的他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據他介紹,從他記事,村里就起會,這個村很大,整個村分五個會,東楊玘屯兩個,西楊玘屯兩個,北楊玘屯一個,從老輩傳下來都是這樣。到正月十五上山鬧社火時,整個村一起上,算一個村;下了會各是各,相互競爭,每年都要分個名次出來。
北楊玘屯起的是武術會,村里有習武的傳統,幾乎每家都有人練武,代代相傳,代代都有高手。平時每天晚上大家湊在一起打幾趟拳,上廟會的時候,玩的都是真刀真槍。
為了讓我們親身感受一下,熊文嶺專門召集了一場排練。那晚8時許,驟然響起的鑼鼓聲打破了鄉村的寧靜,老“隊(生產隊)部”前的場地,很快圍滿了大人小孩。熱了場子,十多位農民輪番操練起來,很快將氣氛推向了高潮。
在楊玘屯流連了幾天,村民們的絕活讓我們驚奇贊嘆,深深沉醉。村民對往事的訴說,讓我們知道,泥咕咕可以做得極簡單,搓幾下就成;也可以做得很復雜,精工細作;可以是小孩子的玩具,也可以是富貴人家珍藏的藝術品。善于因時而變,順勢而為。從某種意義上說,變化是一種堅守。泥咕咕所具有的韌性,或許是它能夠傳承千年、生生不息的內在原因。
近些年,在有些人看來,泥咕咕是生機萌發,在另一些人看來,它卻是生存艱難。而它所具有的那種生存的韌性,讓我們堅信,泥咕咕絕不是傳統的殘渣,而是深植傳統的“老根”。民族文化如綿延數千年的連綿高山,只要有山在,泥咕咕就有源頭活水;既然在無數次滄桑巨變中延續至今,它也必然可以在今天、在未來,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擔任浚縣泥塑藝術研究會會長的宋學海告訴我們,縣里和村里計劃將楊玘屯建成“原生態文化村”,準備在大伾山和楊玘屯之間建一個10米長、6米寬的大泥咕咕,里面塑瓦崗軍群像和爭奪黎陽倉的戰斗場面,目前他們正收集史料,做前期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