郟縣文廟始建于五代,占地9000多平方米,整體布局由中、東、西一主兩次三條南北軸線貫穿。中軸線以大成殿為主體建筑,東軸線南北依次有節孝總坊、節孝祠、崇圣祠和古代儒學署,以崇圣祠和節孝祠為主體建筑。西軸線上有忠義祠、土地祠等。東南還有文奎樓院一處,內有文奎樓。這種系列建筑群“體現了山東曲阜孔廟、孔府兩大古代建筑群的特色”,之所以如此,同郟縣文廟最初是由孔子后裔郟縣支派鼎力修建大有關系,具有家廟性質。
汝州文廟初建于明代,有一條明顯的中軸線,東西各附一跨院。在同升“國保”的四文廟中,汝州文廟看起來最整齊,它在不斷的修復中形成了以啟圣宮、大成殿、文明坊、大成坊、明倫堂為中軸線的建筑格局。古建筑以大片的草坪和疏朗的花木間隔,可惜因太新、太整齊,少了古雅之氣。
太康文廟在當地有一個古雅的叫法——黌學,在古代是官學的意思。太康文廟坐落在一個居民區里,只剩了拜殿和大成殿。拜殿成了佛堂,十幾個居士進進出出參禪念佛。在古代遺存和旅游資源并不豐富的太康縣,文廟是很被看重的。自1995年大成殿落架大修和拜殿修成,門前便自發形成了廟會,每逢農歷初一、十五,遠遠近近的老百姓都來到這里,在前面的佛堂里燒燒香,也到大成殿前的香爐里燒燒香,基于一種最樸素的認識,他們把孔子和神佛一例敬奉。
太康文廟原有泮池、欞星門、戟門、拜殿、大成殿、崇圣祠等,從南到北依次排列在中軸線上。欞星門內有崇德、育才兩座牌坊。而今,這些建筑只能從當地人口述中拼湊了。
洛陽的河南府文廟坐落在洛陽老城區內,自青年宮南行,穿小巷,過老街,到文明街小學,學校大門左側立著“河南府文廟——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標志碑,右側有一明代青石雕花基座。進了學校,記者大吃一驚,這兒完全是一個建筑工地,主體的兩座大殿都由腳手架和防護網圍護著,后面的大成殿墻壁、屋頂全無,只有復雜而堅固的梁柱屹立著,演繹著古建“房倒屋不塌”的奇觀。據介紹,這兒曾長期被文明街小學占用,直至今年升為“國保”,學校才遷走。
在這四座文廟中,河南府文廟似乎是最面目全非的。負責文物維修的注冊監理工程師付柏林卻把“幸運”一詞加在它的頭上,付柏林說:“它最核心、最珍貴的兩個殿一個門的梁架都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經證實,其中一座梁架是國內少見的元代建筑。(河南日報報業集團 )□記者盛夏文圖【原標題:“河南古代文化地標”——文廟系列之一 儒家興文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