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源尋夢——王屋山的霧、樹、雨
2014/6/18 11:40:11 點擊數(shù):
【字體:大 中 小】
王屋山的霧、樹、雨
總覺得霧是有情有義的。像天上七仙女編織的香云紗,似巫山神女凝望心愛的人星眸里的淚光,更像友人云中寄許的牽掛和叮嚀。霧尤其像愛情,一份海樣的深情欲掩欲現(xiàn)。其中的濕潤,總能給予身心柔軟的愉悅。立于“太行之脊”,濟源王屋山的霧,更多一份壯闊和俊逸,讓人油然想起李白潑墨“閑與仙人掃落花”的酒香,想起竹林七賢知性、散淡、回歸自然的心境。于是,臨山便憑空多了一份擎天立地般的坦然和豁達。遇上霧自然是充滿向往的,雖然因為霧的多情繚繞,讓人無法看清真實的王屋山,但高深莫測的霧,卻像闊別已久的故人,穿越我、點撥我,讓我慢慢在不惑之年里領(lǐng)悟人生的得意忘言。
山上的樹,在霧中格外迷人。那些樹,干凈、矍鑠而利落,入大地而指蒼天,無語沉靜,像精神和體型都保養(yǎng)格外好的不惑之年女子。一片片樹葉,是她無言織染的時光便箋。她們在霧中習(xí)練調(diào)心瑜伽。靜靜地向上伸展,直到骨骼沿著霧的升騰融入空中,直到呼吸順著霧的自在張而不弛、訴而不悲。忍不住用手機拍了幾張照片,獲得友人諸多好評。霧若背景,樹若畫筆,葉如花開,讀不盡的水墨畫境。
霧中,靈性的小雨,夾雜著點點涼意,不時打落在臉龐,讓人不由自主想起諸多瑣碎的時光。一點、一點,滴入心谷,回聲讓人時醉時醒,而冷暖交替。
山如畫屏
山如畫屏。獨特的北方畫屏。
北方氣候的干冷,使歲月的刀功格外滄桑不平。
山是天地的心靈史。我不知道這畫屏是不是來自詩意的落筆,但我知道畫屏一般的山一定是厚重的水墨。千年夢境,望斷長亭。題款無字,停留風(fēng)中。
女媧補天、神農(nóng)嘗百草、黃帝祭天、鯀禹治水、愚公移山……或許是王屋山厚重的歷史和記憶,讓淺薄的我格外惶惶不安。我在美如畫屏的連環(huán)畫中,讀出一張張鮮活的臉。刀光劍影、風(fēng)花雪月……仿佛都被山的篆刻存留,成為現(xiàn)實中最能打動人的立體影片。
獨立畫屏一般的山中,一次次轉(zhuǎn)身回眸,我讀出太多的奇崛。山或許才是靈魂的倒影。所謂一葉知秋,望山知心。山一程,水一程,漂一程,泊一程,愛一程,恨一程,紅塵、滄桑、流年、苦痛、生死。仰望畫屏一般的山,我在無邊的孤獨中收獲一份默契,于一懷淡泊中,撿拾一地的月光。它們,與那畫屏一般的山一起住進我荒蕪的內(nèi)心。
雙美雙壽
王屋山有一棵白果樹,樹高35.5米,樹圍9.1米,樹干挺拔,枝葉繁茂,樹齡約兩千年,傳為漢朝遺物。樹下清泉,據(jù)說千年不歇。二者千古相伴,實在是一幅大自然絕美的雙美雙壽圖。
站在古樹清泉邊,我的魂靈叩問著自己:“雙美雙壽”心中該有一座怎樣的神廟,才能兩千年看盡人間而依然不悲不喜、生生不息?
想起一則故事:有一個皇帝想要整修京城里的一座寺廟,派人尋找設(shè)計師,希望能夠?qū)⑺聫R整修得美麗而又莊嚴。最后定下兩組人員,一組是京城里很有名氣的工匠與畫師,另外一組是幾個和尚。皇帝要求兩組人員,各自先去整修一個小寺廟進行比試。三天之后,工匠們把寺廟裝飾得金碧輝煌,和尚們所整修的寺廟卻沒有涂任何顏料,他們只是把所有的墻壁、桌椅、窗戶等等擦拭干凈,讓寺廟中所有的物品都顯現(xiàn)原有的內(nèi)在美。讓人意外的是,它們光澤的表面就像鏡子一般,反射出了各方色彩:天邊多變的云彩,隨風(fēng)搖曳的樹影,甚至是對面金碧輝煌的寺廟,都變成了這里的一部分,而這座寺廟只是寧靜地接受這一切。
“一樹擎天,圈圈點點文章”。我還想說,一水如鏡,簡簡單單人生。這或許正是“雙美雙壽”最恒久的自在。
燜罐湯
一只大碗的寬度,四只大碗的高度——使得幾只樸拙的瓦罐在飯桌上顯得個子特別高。燜罐里的食物也就自然神秘起來了。氣溫驟降,我這個穿著裙子趕來的南方人,在哆嗦中遇見飽滿的暖香,像投入家鄉(xiāng)親人的懷抱,精神瞬間抖擻。
剛啟蓋,香味四溢。心也像馬蹄飛奔。忍不住站起來伸頭偷窺。羊肉燜罐、牛肉燜罐……燜罐用文火燜制,所制食品酥爛、汁濃、味厚、醇香。燜罐容量大且體長,湯沿著罐壁向上漫溢,再加上精配了太行山的各類天然藥材,因此味道多了一份清爽綿長,像中原悠長的歷史文化,耐品、回甘且頤養(yǎng)身心。
據(jù)說,罐源于漢代,是漢代的一種陶器,民間常用它作容器,也把它當(dāng)作煲湯的一種器具。當(dāng)時漢武帝日夜操勞國家大事,宮里為給皇上滋補身體,便用它來煲湯。現(xiàn)今,濟源人秉承古方之精髓,精心研制出藥膳配制的新方,滋補燜罐,原汁原味,湯鮮肉香味美,博采煮、熬、燉、汆、蒸等烹調(diào)工藝之眾長,香味著實令人難忘。無怪乎好友返程數(shù)日,還發(fā)微信思念之。真乃民以食為天。作者:申 林
責(zé)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人民日報(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