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每次想起這首歌的凄美旋律就會想起歌詞的作者——李叔同。作為20世紀的傳奇人物,他不但能作曲,又能作畫、作文、吟詩、填詞、寫字、演劇,也是中國第一個開創(chuàng)裸體寫生的教師。李叔同先后培養(yǎng)出名畫家豐子愷、音樂家劉質平等名人。對于藝術,他能算得上全才,而且每種都很出色。李叔同還被譽為“中國西洋畫傳播第一人”。林語堂說:“李叔同是我們時代里最有才華的幾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個人,最遺世而獨立的一個人。”趙樸初評價他的一生為:“無盡奇珍供世眼 一輪圓月耀天心。”正是這樣一位大師,在青年時代,曾經為功名來到古城開封參加河南鄉(xiāng)試。
少年才俊 初露崢嶸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生于天津,他家是個經營鹽業(yè)的大家族,十分殷實。李叔同的父親曾是清朝進士,做過吏部主事。他在68歲時,其妾王氏生下了李叔同,幼名成蹊,學名文濤,字叔同。1884年9月,李叔同的父親病故后,家境陷入困頓。李叔同5歲起即從他母親習誦名詩格言;六七歲時,由其兄長每日授《百孝圖》、《格言聯壁》等;八九歲時,從乳母劉氏習誦《名賢集》,又從常云莊讀《孝經》、唐詩等;10歲時讀《孟子》、《古文觀止》,15歲讀《左傳》,16歲學詞和篆刻。1897年李叔同以童生的資格應天津縣儒學考試。19歲時,李叔同奉母命偕妻遷居上海,加入上海的“城南文社”。
“城南文社”是一個切磋詩詞文章的團體。李叔同加入文社不久即顯露出出眾的才華。“城南文社”的活動地點就在“城南草堂”。草堂的主人許幻園,為人慷慨,是上海新學界的一位領袖人物。李叔同到上海后,許幻園慕其才華,特地讓出“城南草堂”的一部分請李叔同一家搬來同住,從此他倆成為一生的摯友。
除了寫詩文外,李叔同也參加各種藝術活動。1900年3月,他會同畫家任伯年等友人在上海福州路楊柳樓臺舊址組織“海上書畫公會”,每周出書畫報一張,由《中外日報》社隨報發(fā)行。李叔同是書畫報的主編。1901年秋,李叔同考入南洋公學特班,蔡元培擔任中文總教習。
黃炎培后來回憶說:“我和叔同是同學……同學時他21歲左右。在書畫、篆刻、詩歌、音樂方面都有過人的才氣。南洋公學特班宿舍有一人一室的、有二人一室的。他獨居一室,四壁都是書畫,同學們很樂意和他親近。同學中很多人不會說普通話,大家喜愛叔同,因他生長北方,成立小組請他教普通話,我是其中的一人。他的風度一貫溫和,很靜穆。”
癸卯鄉(xiāng)試 華麗轉身
1902年夏天,清政府下令各省補行庚子年鄉(xiāng)試,即八國聯軍攻占天津、入侵北京等而中斷的“庚子正科”。同時為慶祝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從西安返駕北京,又另加一次辛丑“恩科”, 如今恰逢恩正并科,自然是機會難得。李叔同以浙江嘉興府平湖縣監(jiān)生的資格參加了這次鄉(xiāng)試,地點在杭州貢院。杭州會試,李叔同未中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