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省豫劇演員武惠敏

武惠敏在表演中
4月18日,“慶齡楓葉獎”特別節目《陳素真·吳碧波舞臺藝術精品回顧》——暨“豫劇陳派藝術傳承基金”啟動儀式將在河南省兒童影劇院拉開帷幕。著名豫劇表演藝術家、陳素真大師的學生武惠敏將帶領眾多陳派再傳弟子登場,帶來演唱會的第一個節目《春秋配》。
武惠敏是豫劇旦角演員,1962年生于開封,15歲從藝,曾受到“豫劇皇后”陳素真先生的言傳身教。1982年,她以《拾玉鐲》一劇榮獲河南省首屆青年匯演一等獎。
在過去的一段時間里,她帶了一批批學生,在國際大賽上拿了獎,舉辦了個人專場演出,還熱心參與公益事業,不斷傳承發展著豫劇文化。
從校園歌手到國際舞臺
老一輩人常說,唱戲是“老天爺賞飯吃”。武惠敏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在學校里是文藝骨干,初中畢業就能演唱多首革命歌曲。1977年,武惠敏考入開封戲校,陳派弟子張雪波成了她的啟蒙老師。1978年,陳素真大師來校執教,為武惠敏親授了《拾玉鐲》和《宇宙鋒》。1985年,調入河南省豫劇一團的武惠敏又有幸得到常香玉大師的執教和培養,并向常小玉學習了《紅娘》一劇,被戲劇評論家荊樺評價“未成曲調先有情”。
得到陳、常兩位大師的親傳,讓武惠敏的唱腔博采眾長,剛柔相濟、俏麗婉轉、音色豐富,形成了既古典又現代的新唱風,也為演唱不同風格的曲調打下基礎。
2012年初,武惠敏應著名音樂指揮家沈傳新邀請,在上海大眾樂團排演的音樂劇《徐光啟》中客串。2012年10月,武惠敏應邀參加了歐洲音樂藝術家聯合會和奧地利中國文化教育協會聯合主辦的第三屆維也納國際聲樂大賽,以歌劇《小二黑結婚》選段和京歌《故鄉是北京》,以滿分成績奪得金獎,成為河南地方戲曲演員參加世界音樂大賽奪獎第一人。
說起這段經歷,武惠敏直言自己“膽子大”。“憑的是多年歷練的舞臺表現力和民族唱腔的味道打動了評委。”
把陳大師的精神傳承下來
過去的一年里,武惠敏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教學生上,她帶的孩子不少還是《梨園春》的小擂主。
唱戲要面對面、手把手地教。在教學過程中,武惠敏把恩師陳素真的言傳身教傾囊傳授給弟子,她說,這是豫劇文化的傳承。
“陳老師反復教導我,臺上不能賣弄自己,再有技巧也要為人物服務,演戲寧肯收一點也不要太過。”有一次,陳素真讓武惠敏耍兩下《宇宙鋒》中的水袖。武惠敏抬手就來,各種姿勢耍個不停,陳素真連忙擺手,“耍幾下就行了,不要賣弄”。
武惠敏回憶,陳素真的腦子里整個都想著戲,有種“藝不驚人死不休”的執著。陳大師練耍辮子,手中拿著放臉盆的盆架練習,再耍辮子時,手腕軟的像沒了骨頭,特別輕盈自在。
“陳老師的眼神能直指人心,很多人都怕她,但她從沒吵過我,非常平易近人。”課堂上,武惠敏對學生們講的最多的是“走心”。“演戲要先抓人物,人物的心情要從眼睛中表達出來。演看到一個人,就必須實實在在的看到。”
豫劇發展要固本求新
談及豫劇的發展,武惠敏說,雖然戲校里一批批畢業的學生有很多,但畢了業就沒工作,豫劇發展的道路很掙扎。很多年輕人從小就沒接觸過戲劇,在他們的觀念里只有老年人才聽戲,“首先要接觸到,才能喜歡。”
“豫劇應當在繼承的基礎上改革,為了改革而改革會讓戲曲沒有根基。”武惠敏說,“為了適應形勢改變的太多,會失去戲曲的基本東西,而保守不與時俱進也會阻礙豫劇前進。”
武惠敏說,要想在新時期打造一部精品戲劇,離不開四個字:固本求新。“劇本要能打動人,貼近生活,反映人性,唱腔上要保留古典,把過去和現在相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