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誼做長沙王太傅時僅24歲。在長沙國不到4年,他幫助穩定了長沙國政局,調和了長沙國與漢朝廷的關系。
核心提示
西漢賈誼首提“民本”概念,他提出的“陽儒陰法”、禮法并重,實際上成為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的統治策略。賈誼積極投身于政治實踐、社會變革,為湖湘知識分子的“經世致用”開創了榜樣。他在長沙不到4年,卻成就“賈長沙”與“屈賈之鄉”相互成全、榮耀的佳話。
長沙太平街28號,賈誼故居,被譽為長沙最古的古跡及湖湘文化的源頭。洛陽才子賈誼與湖湘文化淵源深厚。賈誼被稱為“賈長沙”,長沙也有別號“屈賈之鄉”。8月12日,湘學溯源走近賈誼。
山川奇氣曾鐘此
早晨八點半的太平老街還未全醒,賈誼故居已迎來三兩游人。入秋的第一場雨恰至,淅淅瀝瀝落在這青磚黑瓦小院中。
公元前179年,22歲的賈誼被漢文帝召為博士,隨后被破格提升為太中大夫。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略,包括定制度、興禮樂、“眾建諸侯”削藩等。
鋒芒畢露遭嫉恨,且改革方略觸動既得利益集團,賈誼被群起而攻之,直到被外放到長沙,做長沙王的太傅。
遠離廟堂中天,賈誼胸臆難順。過湘江之際,他對屈原當年的際遇感同身受,心神相交,寫下《吊屈原賦》。他以困境之中的“神龍、騏驥、鳳凰”比喻屈原,其實也是君子自道。
2000多年前的長沙,一個四月孟夏的黃昏,一只貓頭鷹飛入這小院。在民間,貓頭鷹入室,主人將去。自以為命不久矣的賈太傅,傷悼寫下《鵩鳥賦》。
漢文帝七年,賈誼被召回長安。隨后出任文帝最喜愛的幼子梁懷王之太傅。皇帝用意拳拳,委托賈誼為帝國培養閃亮的繼承者。不料,梁懷王竟意外墜馬而死。賈誼深深自責,傷心欲絕,一年之后便抑郁而終,年僅33歲。
長沙有幸留才子
賈誼在長沙不到四年,卻成就“賈長沙”與“屈賈之鄉”彼此成全、榮耀的佳話。
四年中,作為長沙王老師的賈誼,事實上舉重若輕,如鐵錨定浮舟。賈誼到任后,協助朝廷穩定了南部邊境。他利用長沙王老師的身份以及與文帝的密切關系,有效調和了二者關系,使長沙王室始終與漢廷保持一致。賈誼推薦利蒼(馬王堆二號墓墓主)與辛追之子利豨為長沙國丞相,使長沙國政局趨于穩定。
賈誼深受長沙國上下愛戴,他在長沙的住宅也被完好保存。漢武帝深感漢室對賈誼有虧欠,嘉封賈誼,完好的長沙賈誼故居也被敕命修繕。兩漢以來,賈誼故居成為到達、經過長沙的各界名流必訪之地。2100多年里,賈誼故居百余次毀建相繼,“重新賈太傅故宅”甚至成為特定詞匯,成為湖湘官紳貢獻崇敬、彰顯政績的特別工程。光緒年間,湖南名士王闿運因缺席賈誼故居“重新”儀式,而被長沙官紳“不齒”。這里儼然成了湖湘士人心中不可褻瀆的神圣象征。
如今,古跡泯然,賈誼故居不復當年模樣。所幸,相傳為賈誼親手所鑿的長懷井,一汩清流流至今,仍可使用。
賈誼與湘學
經世致用的榜樣
不同于先秦與漢代眾多學者,賈誼將學術與謀略完美結合,積極投身于政治實踐、社會變革,為湖湘知識分子的“經世致用”開創了榜樣。湖南的文化人格中最重要的經世致用,由賈誼開始實踐。賈誼對后世的影響是實實在在的,曾國藩、左宗棠、毛澤東等不僅在他身上吸取了思想之源,而且將他的主張和手段運用于政治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湖湘悲壯氣質的強音
賈誼與湖湘文化精神的悲壯氣質淵源極深。賈誼承襲光大了發端于屈原的湖湘遷謫文學,雖感慨個人遭際,但主要強調對人格操守的堅持和憂國憂民的情懷。
賈誼一生,遭際悲壯,事功悲壯。他少年得志,早早邁入政治中心,有成就千古偉業的時運與才干,卻淪為邊緣者,33歲就郁郁而終。這與許多湖湘精英的悲壯氣質呼應契合,炎帝誤食斷腸草而死,屈原投江殉志,南宋李芾慘烈抗元,王夫之埋首深山著書,曾國藩打落牙和血吞,左宗棠扛著棺材出天山,譚嗣同引頸受戮,陳天華蹈海……
賈誼等湖湘精英的行事,是他們主動選擇的結果,而不是為環境和人事所迫。面對責任和道義時,這種“雖千萬人吾往矣”的氣概,正是湖湘文化的悲壯氣質,也正是湖湘文化大放異彩璀璨奪目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