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師市首陽山鎮有一大冢頭村,因秦相國呂不韋的墓冢在村邊而得名。冢頂過去有房屋數十間,駐扎過鎮公所、區干隊,可知封土之高大。如今墓冢圈進偃師第一高中院內,雖已殘損,仍存其巋然氣勢。1994年12月,首陽山鎮為其立紀念碑一座,原西北大學校長、中國思想史研究所所長張豈之教授來偃講學,參觀了呂不韋墓冢并為呂不韋紀念碑奠基,并應偃師古都學會之請,撰寫了《秦相國呂不韋墓碑記》,成為一處名人故跡。張豈之在文章中肯定了呂不韋的貢獻,認為他“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歷史人物”。
呂不韋其人,因其極富傳奇色彩的經歷而為人們熟知,“奇貨可居”、“一字千金”等成語都因他而來。他是一位睿智超群的商人、政治家,強秦立君、統一六國的功臣。《史記呂不韋傳》稱:“呂不韋者,陽翟大賈人也。往來販賤賣貴,家累千金。”呂不韋經商的邯鄲,時屬趙國。”《呂氏春秋》是呂不韋在秦國實行的政策理論化,也就是為秦王政設計的治國綱領。綜合言之,《呂氏春秋》書應時代潮流,為即將來臨之統一封建國家,提供理論基礎。呂不韋乃是一位有遠見卓識的歷史人物,值得紀念他。
呂不韋生前和死后,和當時的洛陽成周城有很密切的關系。呂不韋封地的官邸,就建筑在今偃師首陽山鎮龍虎灘一帶。秦亡后,項羽封死十八王之一“河南王申陽”,以及楚漢戰爭結束劉邦初都洛陽,他們使用的大都是成周城一帶呂不韋封地的建筑群。呂不韋服毒自殺后,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載:“十二年,文信候不韋死,竊葬。”又據《史記索隱》說:“其賓客數千人共葬于洛陽北邙山。”《史記.集解》皇覽曰:“呂不韋冢在河南洛陽北邙道西大冢是也。民傳言呂母冢。不韋妻先葬,故其冢名呂母也。”民間流傳今大冢頭村的“呂候冢”,是呂不韋與妻子的合葬墓。總的說來,洛陽成周城一帶是呂不韋的最后歸宿地,明清《偃師縣志》各種版本,都稱今首陽山鎮大冢頭村的大冢是呂不韋墓,至今墓冢巋然,使人往往聯想到二千年前那一幕幕復雜的政治爭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