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洛陽美食 >> 美食訪談 >> 瀏覽洛陽

“非遺”漿面條:漿飯熱三遍 拿肉都不換(舌尖上的河洛美食)

2014/12/25 16:35:38 點擊數: 【字體:


  古都洛陽,歷史文化積淀厚重,飲食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從剛剛被評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漿面條到小碗湯,從黃河大鯉魚到小酥肉……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美食和文化交融薈萃,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河洛人民,在中原飲食文化中獨樹一幟。今日起,本網開設《舌尖上的河洛美食》專欄,為您探尋河洛美食背后的人文故事。

  洛陽有句民諺:“河南府有三寶,孟津梨、靈寶棗、洛陽城里漿面條”。作為洛陽面食的代表,漿面條歷史悠久,婦孺皆知,老少皆宜。近日,“老雒陽漿面條制作技藝”成功入選我市第四批市級“非遺”名錄。漿面條是如何來的?背后有哪些故事?有哪些傳統制作工藝?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想吃地道漿飯

  就得早早去“舀漿”

  漿面條是洛陽民間的傳統面食,也叫“漿飯”,因酸味獨特而受到洛陽人的喜愛。

  關于漿面條的由來,眾說紛紜,流傳最廣的當屬中興漢室定都洛陽的漢光武帝劉秀的故事。相傳當年劉秀為躲避追殺,日夜奔走,數日水米未進。一日深夜行至洛陽附近,見到一戶人家,便想討些飯食,可主人貧窮,只有幾把干面條和一些已經放酸的綠豆漿水。主人用酸漿把面條、菜葉、雜豆下入鍋燒熟。劉秀狼吞虎咽,竟然覺得香氣撲鼻,吃得津津有味。后來劉秀當了皇帝,雖有山珍海味,卻依然對當年落難中的漿面條念念不忘,以至于御宴中就有了漿面條。

  如今在洛陽,每天從漿坊傳出的一聲吆喝,是眾多老洛陽人心里最美妙的音符。酸漿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漿面條的質量,而好的漿房往往供不應求,所以要想吃上一口地道的漿飯,就得早早去“舀漿”。

  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

  如今,在花樣繁多的面條種類當中,洛陽漿面條仍然顯得卓爾不群,因為只有漿面條不是用水煮的,它用的是一種特殊原料——酸漿。

  河南老雒陽餐飲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天喜介紹,酸漿分綠豆漿和黑豆漿兩種,其中綠豆漿最佳,乳白色為上乘。漿汁不宜太酸,酸則倒牙;不宜太淡,淡則無味。

  “做漿時,先把綠豆或豌豆用水浸泡,膨脹后放在石磨上磨成粗漿,用紗布過濾去渣,然后放在缸里。一兩天后,漿水發酵變酸,就可以舀來做漿面條了。”王天喜說,雖然漿面條的制作工藝繁復,價格卻很低廉。

  一位地道的老洛陽人告訴記者,過去洛陽的窮人家買不起面粉,常常以菜代面。花個三五分錢上街舀兩瓢酸漿,回家做漿飯。切少許蘿卜絲或白菜葉下鍋,待漿起沫后勾點面粉,稠稠的,謂之“挑漿飯”。若再下點小米,謂之“漿米氣兒”。“剩漿面條兒”更是漿飯中的上品,洛陽民間就有“漿飯熱三遍,拿肉都不換”,可見其魅力無窮。

  酸漿、手搟面、熟白菜肉沫、小芹菜丁、韭菜、大綠豆、胡蘿卜絲、熟花生米,各種原料齊備,只見大廚時而淋油“打沫”,時而輕撥面條,不一會兒,一碗汁稠味美、濃而不糊,面條筋道、軟而不斷,酸香撲鼻的漿面條就上了桌。再佐以韭菜花、辣椒油,還有炒好的青椒段,綠白紅、酸得辣,生生能把人的饞蟲給勾了去。

  從街頭小館到樓閣飯店,從尋常人家到王謝堂前,漿面條滋養了一代又一代洛陽人。在歲月的長河中,洛陽人既享受過盛世國都的繁華,也經歷過烽火連天的戰亂,甚至被數度滅城,但一直寵辱不驚地包容著一切,他們對生活的感悟都慢慢地融進這一碗漿面條之中。(記者 常書香 通訊員 趙鋼 史有君)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洛陽網( 2014-12-22 )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