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清廉的一面鏡子
2014/12/8 10:05:04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范仲淹賣馬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公元1015年)三月,范仲淹金榜題名,考中了進士。不久,被任命為廣德軍(今安徽廣德)司理參軍,負責司法刑獄機要事務。這年冬天,范仲淹要回蘇州接母親到廣德來,差人聽說范仲淹要回家,就著手給他籌集一筆路費。當差人把錢送給他時,他說什么也不肯收下。差人不解地問:“你新上任不久,手中沒有什么積蓄。離家千里之遠,沒有錢怎么回家呢”?范仲淹回答說:“我不是還有一匹馬嗎?你趕快把它賣掉,不就有回家的路費了嗎!”聽說范仲淹要賣馬湊盤纏回家,差人非常驚訝!“大人,你離家這么遠,把馬賣掉可怎么走呀?”“我有兩條腿,我這腿,可比那匹馬寶貴得多,賣掉馬匹,我徒步回家。”
差人看范仲淹非常堅決,沒有回旋的余地,只好賣掉了那匹連他自己也舍不得的棗紅馬。
范仲淹“賣馬接娘”遂傳為美談!
范文正公好施舍
宋代錢公鋪,著有《義田記》一文,表彰范仲淹創辦“義田”的行為。文中有這樣的記述:
范仲淹是徐州人。他平生喜歡施舍,救濟同族中親近而貧窮或者雖然疏遠而賢能的人。范公剛做大官的時候,就買了1000畝近郊經常豐收的田地,叫做“義田”,靠它來養活、周濟許多同族中的窮人。每天有飯給他們吃,每年有衣服給他們穿。碰到嫁女、娶親、天災、喪葬等事情都有供給。挑選族中那些年紀大、品行好的人主管賬目,按時公布收支。每天施舍的飯米,每人一升;每年施舍的衣服,每人一匹絹。嫁女的施給十五千錢,再嫁的三十千錢;娶婦的施與三十千錢,再聚的十五千錢。埋葬死者再施與數目同再嫁的數目一樣,埋葬孩子送給十千錢。同族九十口住在一起的,從義田每年收入八百斛稻。拿這些收入,給那些聚居的人,充足有余,不會窮乏。丟官回家或者等候任用的人在供給之列。出仕做官的人停止供給。這就是“義田”的大致情況。
好施舍與愛聚斂是區別廉潔與貪墨的重要標志之一。范仲淹把財產施與別人,自己卻貧窮及身,臨死時連辦喪事的能力都無有。他以創辦“義田”的行為,部分地實現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
一家哭與一路哭
北宋仁宗時期,官僚機構臃腫,州縣兩級官吏不稱職者十有八九。仁宗決定推行副宰相范仲淹為首倡導的改革運動,史稱“慶歷新政”,又稱“吏治改革”。
范仲淹親自選派一批精明能干、正直清廉的官吏巡察全國,檢視地方官吏為政情況,并據實報告中央。范仲淹根據各人的政績、才能和品德,對不稱職者一律降黜,不徇私情;對精明能干、政績卓著者加以遷賞。
這天,他坐鎮中央,得到各地按察使的報告,象往常一樣,翻開各路官員的花名冊,看到缺德少才、害民敗政的轉運使,便大筆一揮,就把名子勾掉了,重新安排德才兼備的有為之士。同僚富弼平時對范十分尊敬,這時見他毫不留情地罷免一個又一個官吏,不免有點擔心,從旁勸止說:“您一筆勾掉很容易,但是這一筆之下可要使他一家人痛哭啊!”
范仲淹聽了,用筆點著貪官的名字憤憤地說:“一家人哭總比一路人哭要好吧!”(路,約等于現在的一個省)這里充分體現了范仲淹心懷天下,嫉惡如仇,愛國愛民的高尚品德。
成語典故“一筆勾銷”,即出于此。
范仲淹教子節儉
范仲淹不但自己節儉奉公,居官清廉,對子女要求也甚為嚴格。他任參政知事后,可謂位高權顯,薪高祿厚,他召子孫兒女及家人于庭堂,當范仲淹看到滿堂兒孫一個個衣著樸素,袖藏經卷時,心里很高興。告誡子孫說:“貧賤時,無以為生,還得供養父母。吾之夫人親自添薪做飯。當今吾已為官,享受厚祿,但吾常憂恨者,汝輩不知節儉,貪享富貴。”子孫們個個點頭稱是。
范仲淹的次子范純仁結婚,范仲淹主張一切從簡。有的說其媳婦將飾以錦羅帷幔,范仲淹大不高興,立即傳訓其子說:“羅綺非帷幔之物,吾家素清儉,安能以羅綺為幔壞吾家法,若將帷幔帶入家門,吾將當眾焚之于庭。”最后,范仲淹媳婦不得不樸素、清簡地結婚成親。范仲淹嚴教子女樸素儉約,對其子孫影響頗深。其子純仁曾深有體會地說:“惟儉可以養廉,唯恕可以養德。”其品德頗受后人推崇!
范仲淹四次遭貶
宋代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不畏權貴,不怕丟烏紗帽,不怕削職被貶,表現了剛正不阿、威武不屈的精神。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范仲淹由副相晏殊舉薦為秘書閣校理。范仲淹入朝后,關心朝政,敢于直諫。當時劉太后垂簾干預政事,文武大臣屈于劉太后的威勢,不敢異議。范仲淹對這一現象很不滿意,就上奏章,請太后“還政仁宗。”晏殊知道后很恐懼,指責范仲淹這樣作很危險,將禍及舉薦者。范仲淹并不為此作罷,他修書給晏殊,再次申述自己的理由。不久,范仲淹因觸怒太后,被貶往河中府(今山西蒲州鎮)任通判。
劉太后死后,范仲淹又被召回京師,任右司諫。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淮南、京東等地災情嚴重。范仲淹奏請朝廷,被派往災區救濟災民。回京時,特意將饑民吃的一種名叫“烏昧草”的野草帶回,呈獻給仁宗,請他傳示六宮貴戚,以戒他們的揮霍奢侈之風。又呈《救弊十事》的奏章,論述朝政弊病。他雖然直言不諱,諫議朝廷改革弊病,但也獲罪于部分權貴。當年,他被宰相呂夷簡排擠,出知睦州。這是第二次被趕出京。
以后,范仲淹又徙知蘇州,因治水有功,再召還京,拜為尚書禮部員外郎、天章閣待制。范仲淹一入京,呂夷簡即警告他:“汝既非言官之職,不得妄議軍國大政”,但范仲淹并不畏懼,他表示:“寧可舍官棄命,不能姑息奸惡。”后他被權知開封府,開封府為京都之所,皇親國戚,官僚大族,錯節其間,奸官滑吏橫行不法。范仲淹一到任,對那些仗勢為惡,掠奪財富,魚肉人民者,一一具列其罪,疏奏朝廷嚴懲。但他也十分明白自己的處境,在上疏前,給兒子留下遺言說:“吾上疏,言斥君側小人,必得罪以死。吾既死,汝輩勿復仕宦,但于墳側教授為業。”范仲淹為百姓申張正義,為民除害,視死如歸。景衤右三年(公元1036年),他把京官晉升的情況繪成百官圖呈獻給宋仁宗,指出哪些人是按規定升遷的,那些是宰相以私人關系提拔的。宰相呂夷簡得知后,無比憤怒,指斥范仲淹“越職言事,薦用朋黨,離間君臣。”宋仁宗聽信讒言,又將范仲淹罷知饒州(今江西波陽)。
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52歲的范仲淹復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他任職軍隊后,立即趕至前線,巡視邊防,制定戰略方針,修筑城寨,訓練士卒,西夏王元昊,九次進攻均被打敗。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宋夏約和,仁宗召回范仲淹,拜參政知事。范仲淹一上任,就開始實行“慶歷新政”,改革朝政。新政的改革觸動了一大批守舊的大官僚利益,一時誣謗之聲四起。范仲淹、歐陽修、富弼被指斥為朋黨。這時的宋仁宗對改革也退縮了。慶歷五年,范仲淹再罷參政知事,出貶鄧州(今河南鄧縣)。
范仲淹一生不屈不撓與權貴之輩作斗爭,始終以天下為己任,深得百姓擁戴,“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嘆息。”
歷史上,許多剛直敢言之臣,往往仕途多舛,他們不以自己的利益為重,以致不惜丟官罷職,甚至殺頭,實在是歷史的一面鏡子。
責任編輯:C009文章來源:中國法院網(201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