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洛陽 >> 走進洛陽 >> 印象洛陽 >> 瀏覽洛陽

河洛春秋 河洛教育史話——魏晉南北朝時期

2013/12/2 15:57:03 點擊數: 【字體:

河洛春秋 河洛教育史話——魏晉南北朝時期

著名學者、大書法家鐘繇,身兼數職,任勞任怨,常常把博士們集中起來,對學術問題展開辯論,使東漢太學流傳下來的學術研究之風得以延續。 李玉明 繪
 
  自漢末大亂,到隋代統一,歷時近400年,史稱魏晉南北朝時期。其間軍閥混戰,戰爭頻繁,朝代更替,紛紛亂亂。

  這一時期,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折損,也出現前所未有的景觀:先是魏晉玄學名士風流,繼而儒、道、佛三者并舉,互相貶損又互相借鑒,接著天文、數學、醫藥都融了進來。

  這一時期,從地域上看,南朝教育不如北朝,這與曹魏、西晉、北魏在洛陽建都有關——故此篇只述曹魏、西晉、北魏之教育,其他朝代略去不談。

  一提到魏晉時期,專家學者便搖頭:這一時期氣候反常,一切都是怪怪的,好比六月里飄雪花,灰暗的天空令人壓抑。

  但一提到北魏王朝,歷史學家又不住地點頭,稱贊北魏孝文帝漢化時“一腳油門踩到底”的勇氣。這位皇帝,一上臺便唱響了漢化教育的“梨園春”,擂響了那個時代的“擂臺緊急風”。

  曹魏干的第一件事是恢復高等教育。朝廷征用能工巧匠,集中到如今偃師市佃莊鄉太學村北,在東漢太學遺址上重起校舍,復以“太學”冠名

  曹魏在洛陽建都時,洛陽是名副其實的爛攤子,這令新上任的魏文帝曹丕非常窩火。他本以為像東漢太學這樣的清靜之地,可能會躲過刀兵而幸存下來,于是帶著文武百官前來察看。

  但眼前的景象讓他震驚:原來規模宏大的東漢太學,現已是斷壁殘垣,只剩下幾塊蔡邕書寫的《熹平石經》,寥落地矗在太學門口。當地百姓向他匯報:這都是董卓那小子干的!他不但火燒了洛陽宮殿,還掘開邙山大墓,把太學也變成一片廢墟!

  魏文帝心頭一沉:曹魏立國,任務好重!不但要恢復經濟,還要為教育療傷,把戰爭掐斷了的教育脈線補上。

  于是,曹魏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恢復高等教育。文帝黃初五年(公元224年),朝廷征用能工巧匠,集中到如今偃師市佃莊鄉太學村北,在東漢太學遺址上重起校舍,復以“太學”冠名。

  有了校舍還不夠,還得招聘教師。但經過戰亂,教師并不好找。

  當年東漢太學的教師,必須由博士來擔任,錄用程序嚴格,要經過朝廷征選或地方舉薦。因此,東漢太學的教師,看上去都一把年紀,朝廷規定不滿50歲不能當博士。可現在輪到曹魏王朝來挑教師,還哪敢這樣牛氣?所以就放低了門檻,基本上能勝任太學教學工作的,也就進來了。但即使這樣,大知識分子還是不愿來任教,為什么呢?因為當時朝廷經濟困難,教師薪水不高,那些符合條件的博士們,都懶得來太學講學。

  魏文帝感到心寒!剛當皇帝的他,熱心教育,一腔的六月烈日激情,遇到的卻是六月飛雪:太學師資嚴重不足,怎么辦?只好讓教師們兼課,一個人干幾個人的活兒。當時有一位博士,名教樂洋,學富五車,精通典籍,堪稱一代儒學大師。他一個人教授“五經”,白天連著上課,晚上還要解答學生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經常拿根小木棍在地上畫來畫去,旁征博引,誨人不倦。

  著名學者、大書法家鐘繇,也身兼數職,任勞任怨,常常把博士們集中起來,對學術問題展開辯論,使東漢太學流傳下來的學術研究之風得以延續。這樣運行了一段時間,才使戰亂后的高等教育有了一點起色。

  魏文帝深知:當朝教育處于低谷,不下工夫將舉步維艱,所以他非常關心太學。太學所用的教材,都要經過他御覽。他把各地大儒集中到洛陽,撰寫匯編經傳一千多篇,名曰《皇覽》,作為太學教材;并效仿東漢,把教材刻在石碑上,立在太學講堂西側,共刻碑28塊,史稱《正始石經》,由當時名士嵇康書寫。這些石經歷經戰亂,至今尚余殘片,洛陽博物館保存著一部分。

  曹魏時期的太學生,數量上無法和東漢相比。東漢太學生最多時3萬多人,而曹魏初期只有幾百名太學生,到了魏元帝景元年間,才增加到幾千人。但要邁進太學門檻,也不是那么容易,要一級一級地考試。

  初入太學的學生,叫“門人”。學習兩年后,經考試能通1經者,稱“弟子”,才算是正式的太學生。再學習兩年,經考試能通2經者,為“文學掌故”。再學習兩年后,經考試能通3經者,選其中優秀者為“太子舍人”。然后再學習兩年,經考試能通4經者,為“郎中”。郎中還要再學兩年,經考試能通5經者,提升為“高第”,才可作為備選官員,等待朝廷錄用。

  曹魏的教育就是這樣,無讓人眼睛一亮的東西,只能看到一個魏文帝在那里撅著屁股猛干,企圖以自己的敬業和勤奮,換來景色殊麗的春天。但曹魏的教育,依然是六月飛雪,令人心寒。

  西晉時洛陽太學只有博士19人,高級“教授”就像大熊貓一樣稀有。另一所貴族大學“國子學”,也只有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

  曹魏之后是西晉。

  西晉的政權,是從曹魏手中硬生生奪過來的,本想會遭到百姓的反抗,沒想到民眾很安生,沒有清算司馬氏集團,而是趕緊面朝黃土背朝天種莊稼去了。

  戰亂久矣,人心思安!

  這樣一來,洛陽太學便從曹魏手中,平穩地移交到西晉手中。但西晉統治者大都是軍事家,哪有魏文帝那樣重視教育,只是過問了一下太學,就下了道命令:沿用曹魏辦學體制,該怎么整還怎么整。

  這簡直是敷衍了事。可嘆曹魏六月雪,到了西晉五更寒!不但如此,西晉統治者還雪上加霜,大搞特權,把自己的子弟從太學生中分離出來,在洛陽又興辦了一所“國子學”。

  所謂“國子學”,說白了就是貴族子弟學校。惠帝元康元年(公元291年),朝廷下命令,規定:五品以上官員的子弟,可以入國子學;六品以下官員的子弟,可以入太學。

  這一時期,豪門士族如龍蛇,興風作浪呼風喚雨,經濟上他們占有大量土地,政治上處于統治地位,教育上也要享受特權。他們創立了“九品中正選舉制”。這個制度的核心,就是根據門第高低來選拔士子做官。這直接造成賢愚不分,形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可悲局面。

  長期這樣惹人反感,洛陽老百姓不滿意了:好端端一所名校,看讓你們弄成啥了!晉武帝坐不住了,他要整頓這所學校了!

  泰始八年(公元272年),在校的太學生共有7000余人,其中許多學生的功課不及格。晉武帝下詔:進行一次統考,凡能順利通過考試的,留下;凡考試不能過關的,立即遣返原籍。

  好家伙,這次來真的了!那些學習不好的太學生,干脆不參加考試了,馬上卷鋪蓋走人,匆匆離開洛陽。晉武帝還下令:凡大臣子弟,符合接受高等教育的,一律送至太學,就班學習,補充生源。一番整合后,太學里只剩下3000名學生。到了咸寧四年(公元278年),增至1萬余人,漸漸恢復生機。

  東漢時太學生畢業后才可做官,但西晉朝廷急于裝點門面,太學生還沒有畢業,就可以封官了。趙王司馬倫廢了惠帝之后,自己做皇帝,把16歲以上的太學生都封以官職,一時間太學生上課,不是“正縣級”,就是“副縣級”,坐了滿滿一教室,讓老師都覺得好笑。

  西晉時洛陽太學里的老師,只有博士19人,高級“教授”像大熊貓一樣稀有。另一所貴族大學“國子學”,也只有國子祭酒、博士各一人,高級教授更是鳳毛麟角,滿打滿算湊合助教15人,真不知道那課是怎么上的?

  西晉教育如此蕭條,而北魏教育卻是另一番景象。

  遷都洛陽后,孝文帝一心漢化。這個時期,北魏最大的教育,是教育貴族適應新形勢,接受新變化,學習中原文化

  北魏是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都城原在平城(山西大同),到了魏孝文帝執政時,為便于學習中原先進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硬是把都城搬到了洛陽。

  遷都洛陽后,孝文帝一心一意漢化,但守舊的鮮卑貴族有抵觸情緒,他就展開說服教育工作。

  孝文帝搞漢化,手段很辣,擂的是催命鑼鼓“緊急風”,唱的是一出一出折子戲:第一,他教育并禁止鮮卑貴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漢族衣服。第二,他教育并禁止鮮卑貴族講鮮卑語,一律改說漢語。第三,他強制鮮卑復姓改為漢姓,禁止鮮卑族同姓通婚,提倡鮮卑貴族同漢家世族通婚。第四,他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使漢化教育和郡國學校制度結合起來。

  所謂郡國學校制度,就是在地方上開辦各級教育機構,這是北魏的首創。由于在高等教育中推行漢化受限,所以北魏不僅設立了國子學和太學,孝文帝還強化了獻文帝設置的州郡學,完善了郡國學校教育制度。這樣一來,無論大小郡,都有了自己的學校,教育普及面擴大,效果很好。

  北魏遷都洛陽后,拼命地吃漢化猛藥,這對從北方草原上走來的鮮卑貴族來說,等于讓他們迅速“美國化”,許多東西一時難以接受。僅就當時強迫他們學漢語一項,就讓那些貴族牢騷滿腹了。

  如今想想也能理解:別說鮮卑貴族了,就是現在的英語,實事求是地說,也不見得所有的學生都有學的必要。其實語言只是一種交際工具而已,不能指望那些鮮卑貴族一旦學會漢語,就理解了中原文化。

  但北魏教育這樣一搞,就是比同時代的南朝發達。北魏還在中央官學中設了律學、算學,這是一個重大改革;同時還設置了醫學,配備了相應的太醫博士和助教。所有這些,都直接啟迪了隋唐教育的發展。

  總之魏晉南北朝教育,是在承接秦漢教育的基礎上,又有了諸多的更新和調整,呈現出那個時代的特色:先是魏晉玄學,繼而儒、道、佛三者并舉,互相貶損又互相借鑒,接著天文、數學、醫藥也都融了進來——繼漢開唐,艱難成長,是這樣一個過渡階段。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晚報(2008-09-26)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