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評析:這塊匾屬于“例贈”匾,清制封典朝廷按照定例授予官爵:授給本人者為例授;因推恩而授給本人曾祖父母、祖父母、父母及妻之存者為例封其歿者為例贈。雕刻時間為光緒三十二年巧月榖旦,也就是公元1906年農歷七月,距今已有上百年歷史。從匾額內容來看,匾額主人岳老太太與清末洛陽書畫名家林東郊有著密切聯系。
好匾屋中藏
在偃師市寺里碑村陳先生的家中,深藏著一塊百年老匾。看到本報“匾額背后的故事”欄目后,陳先生也忍不住把自己的藏品拿出來“曬一曬”。
昨日,我們驅車來到陳先生家中。爬上屋頂,來到一個打掃得干干凈凈的小閣樓,一塊略顯古舊的匾額映入我們眼簾。這塊匾額因為年代久遠,字體和匾額原來的漆色大部分已經脫落,但依然可以辨別為藍底,字體鑲金,顯出原來匾主人的家世淵源和曾經的輝煌。
陳先生說,這塊匾額原本是同村一個岳姓人家的,但40多年前就賣給別人了。幾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又看到了這塊匾額,就花了3000元購得此匾,保存至今。
如果僅僅看匾額上的文字,已經很難看出獻匾人和受匾人之間的關系,但這塊匾就是從寺里碑村出去的,轉了一圈又回到村里,村里的老人年輕時都看到過這塊匾,因此對這塊匾的來歷都能說得清楚明白。
寺里碑村90%以上的村民都姓岳,據傳是岳飛的后人。今年63歲的岳文說,匾額主人“岳老太太”是岳飛第二十六代傳人岳至淓的妻子,姓武,具體名字已經無從考證了。“岳老太太”去世后第三年,她的外孫林東郊和其余二十一人一起給她家送了這塊匾。
這些獻匾人人名前有“光祿寺署正”、“候補知縣”、“翰林院檢討”、“候補典史”、“典籍”等詞語,這些人都是什么身份呢?
原來,“光祿寺”是明清兩代掌管朝廷祭享、筵席等的機構,“光祿寺署正”在清朝是從六品的官員,相當于國家接待辦主任,但在當時是一個比較清閑的京官。“候補知縣”顧名思義是知縣的候補人員。“翰林院”掌修國史,唐宋均曾設置。“翰林院檢討”比“翰林院編修”低一級,從七品,常以三甲進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館者擔任。“典史”是清朝最小的官,比從九品還低,主要負責緝捕和監獄,說白了,就是派出所所長和監獄獄長。而清朝設置“典籍”,主管章奏文移,國子監置典籍主管書籍碑版。
這些人官職雖然都不高,但在當時都是有一定社會地位的人,其中還包括“翰林院檢討”林東郊。那么,這些人為什么要給這么一個老太太送匾呢?這位老太太和她所在的家族又憑什么能讓這么多文人來獻匾呢?
家族勢力強
岳文為我們找來了家中保存的岳氏家譜。
根據家譜記載,寺里碑村的岳氏族人是明代從山西洪洞縣遷徙而來。岳文說,明末李自成攻打洛陽時,殺了很多人,寺里碑村的岳氏族人也被斬殺殆盡,只有一個名叫岳居安的人躲在枯井里,餓了就偷偷爬出井,用井邊一棵柿子樹掉下來的柿子充饑,這樣熬了快一個月,才逃過一劫。
李自成離開洛陽后,又有一個到外地做生意的岳家人回到寺里碑村,還有一個已經出家的和尚被岳居安勸說還俗,這三人成了寺里碑村岳家“中興”的始祖,其中岳居安有八個兒子,其他兩人各有四個兒子,這就有了后來的北八門、南四門和東四門。
北八門的第八支傳到第二十三代,逐漸興盛起來。第二十三代岳惟炳,已經做了州同,相當于現在的副市長。岳惟炳的孫子彪文,官至布政司理文,就相當于現在民政廳的科員,他的堂兄憲文,做了順德衛千總,相當于團長了。兩人發達后,并沒有忘記最小的兄弟輝文,他們為輝文捐了一個官,沒想到輝文的官越做越大,遠遠超過了兩位兄長,官至云南“東川府正堂”、“署理迤東兵備道”。
“兵備道”始設于明代,清朝沿用之。它是按察分司,為省與府二級間之溝通;它同時也是一種軍事制度,為維持地方治安的利器。迤東兵備道的意思就是迤東當地的最高軍政機構領導。已經是四品以上的大員了。
這時,北八門的這一支到了鼎盛時期。輝文的四個子侄至源、至津、至瀛、至淮,分別官至州同、縣丞、廣東惠州府同知、山西同知。這一支家里的院墻,至今在村里還有存留。
這位姓武的老太太嫁給了岳彪文的兒子岳至淓,生了一子二女,大女兒嫁給了林東郊的父親,小女兒嫁入鞏義“康百萬”家,這樣的望族,自然在當地受到尊崇,也難怪有那么多官員前來獻匾了。
然而,“君子之澤,五世而斬”,清朝滅亡后,這一支岳氏后人,家道日漸敗落。岳文說,他年輕的時候,還看到這塊匾額掛在這支后人的家中,到了1960年前后,其后人將家中的木制古物多數變賣了。
村人還記林東郊
在獻匾的二十二人中,最為洛陽人熟知的要數洛陽老城人林東郊了。盤點洛陽近代史,林東郊是一個繞不過去的人物。他作為清末洛陽人最高學歷的代表,不但道德文章享譽中州,而且詩書丹青稱絕洛陽,是那個時代洛陽的文化徽章。
林東郊,字霽園,洛陽老城人,清光緒戊戌科進士,翰林院學士,1906年官派赴日本考察政治,1911年授廣西桂林府知府時,正值辛亥革命爆發,未赴任,居洛陽,著書立說,服務桑梓,1937年病逝。
林東郊書畫雙絕,是當時洛陽的文化徽章,老城人尊其為“洛陽翰林”、“大學士”。清朝自康熙起明文規定:不是翰林出身的人,不能成為皇帝的師傅(老師),掌文詞翰墨的南書房行走和作為皇子師傅的上書房行走這兩個重要角色,必須由翰林擔任。并且,只有翰林才能稱“太史公”,所以老城人也稱林東郊為“太史公”。
可就是這么樣的人物,到了寺里碑村,對所有的村民也得客客氣氣,因為林東郊是這里的“外甥”。
岳文還記得村里老人給他講的故事,說林東郊小的時候,常跟著母親回到村里玩,遇到林東郊淘氣不聽話,村里無論誰都能一瞪眼:“我是你舅呢!”
按照時間推算,林東郊給外婆送這塊匾的時候,已經是“翰林院檢討”了。想來,此時已經沒有人再會對他瞪眼、自稱是他的舅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