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睿是東晉開國皇帝,卻也是一個比較平庸的主兒。他能在江東開辟一片根據地,將司馬氏政權延續下去,全靠鐵哥們兒王導的傾力輔佐。不過,世家大族與皇室共同執政的局面也由此形成,東晉前后104年有11位皇帝,基本沒能擺脫這個模式。
1 低調司馬睿,稱帝在建鄴
公元318年4月,司馬睿在建鄴(今江蘇南京)迎來了登基的日子。眾目睽睽之下,他做了一件驚世駭俗的事情,就是拉著王導的手,讓他跟自己同坐御床,接受百官朝拜。
在司馬睿看來,自己這個皇帝寶座,應該也有王導的一半。他想以此表達對鐵哥們兒的感激之情,但王導堅決推辭:“若太陽下同萬物,蒼生何以仰照!”
這一年,司馬睿和王導都是43歲。他們年輕時在洛陽結下的深厚情誼,終于在江東開花結果。司馬睿尤其感慨:這么多年,王導始終追隨自己,若非他一路出謀劃策,自己別說當皇帝了,恐怕連立足之地都沒有!
確實,王導是瑯琊(今山東臨沂一帶)人,出自世家大族瑯琊王氏,他風度翩翩,學識過人。司馬睿雖是司馬懿的曾孫,15歲就嗣位瑯琊王,但沒什么雄才大略。他勝在一向行為恭謹,為人低調。關于這一點,也有人說,這是因為他自知“來路不正”,不敢招搖。
原來,曹魏時流行的讖(chèn)書《玄石圖》中,有“牛繼馬后”的讖語。當時司馬懿大權在握,他擔心將來司馬氏的天下會被牛氏奪去,就用鴆酒毒死了手下猛將牛金。可他怎么也想不到,到他的孫子瑯琊恭王司馬靚時,還是在姓牛的人身上栽了跟頭:司馬靚的王妃夏侯光姬與王府一名牛姓小吏私通,于公元276年在洛陽生下了司馬睿。
這個猛料雖載于正史,但正史也有可能被人改寫。因此,司馬睿究竟姓“牛”還是姓“馬”,歷來就有爭議。但無論如何,西晉滅亡后,他將司馬氏政權延續了下去,這一點是毫無疑問的。
后人對司馬睿的評價,多認為其“恭儉之德雖充,雄武之量不足”。事實上,他能到江東開辟一片根據地,全憑王導的魄力和眼光。
八王之亂后期,司馬睿得到東海王司馬越的器重。當時,瑯琊王氏與司馬越關系密切,王導與司馬睿私交也很好。他感覺天下即將大亂,便勸司馬睿離開洛陽,到封國去積蓄力量。也是在他的勸說下,公元307年,司馬越同意司馬睿移師江東。
王導隨司馬睿到了建鄴,開始苦心經營這個地方。公元317年3月,得到晉愍帝司馬鄴出降的消息后,司馬睿始稱晉王,東晉建立。次年4月,司馬鄴的死訊傳來,司馬睿才在群臣的擁戴下登了基,史稱晉元帝。為避司馬鄴的諱,建鄴改名建康。
2 君臣名分定,王導立大功
剛到江東時,司馬睿心里很沒底兒,因為這里原來是東吳的地盤。雖然西晉滅吳幾十年了,但吳地叛亂不斷,吳人對這個“空降”過來的統治者并不買賬。無奈之下,他常常借酒澆愁,向人訴說心里的苦悶:“寄居在他人的國土上,心里真慚愧啊!”
當時由于戰亂,中原士族紛紛避難江東。他們也常懷故國之思,風和日麗時就相邀到城南的新亭喝酒,然后相對而泣:“這里的風景跟中原沒什么不同,可江山卻不一樣了!”
王導見狀很頭疼。他勸司馬睿戒酒,打起精神治理國家,并對中原士族說:“諸位應當合力報效朝廷,早日收復中原,何必像亡國奴那樣相對哭泣!”
王導是個實干家,正是在他的多方張羅下,人心和局勢才穩定下來。
比如,吳人最初不服司馬睿,王導就找來在吳地很有威望的堂兄王敦,讓他和自己一起“演戲”。在三月三日上巳節時,人們紛紛到郊外享受春光,司馬睿也擺出全副儀仗出來了,后面還跟著畢恭畢敬的王導、王敦等人。吳人一看,大吃一驚,忙在路邊施禮拜迎,司馬睿就這樣有了權威。
緊接著,王導又提出:“顧榮、賀循是吳地名士,只要能召他們前來做官,其他人就好辦了。”司馬睿深以為然,派王導親自去辦此事。二人果然應召,從此江東士族大多歸附,君臣名分定了下來,司馬睿終于在江東站穩了腳跟。
不過,當時中原士族與江東士族互相瞧不起。中原士族在一起都說洛陽話,且不與吳人通婚,用這種方式排擠對方。而江東士族自尊心很強,對中原士族也很輕視。王導無奈,只好放下臉面,自己想辦法跟江東士族修好。比如見吳人的時候,他就說吳語,哪怕因此受到中原士族的嘲笑。王導還想和江東士族陸玩家聯姻,結果被拒。陸玩輕蔑地說,他不能開這個先例。
終其一生,王導都在調和各方的矛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司馬睿任他為相主持朝綱,而大將軍王敦則掌管軍事。他們一內一外,替司馬睿打理江山,人稱“王與馬,共天下”。
3 元帝憂憤死王敦叛亂被平
晉元帝司馬睿曾說,王導就是他的蕭何。但登基不久,他就對大權旁落感到不爽了,開始培植劉隗、刁協等心腹,疏遠、壓制王導和王敦二人。
王導性格寬厚平和,對此不說什么,王敦卻不干了。他比王導大10歲,本是晉武帝司馬炎的女婿,“素有重名”,且以剛烈著稱,從來不受窩囊氣。這次,他先是上書為王導打抱不平,接著又陳述歷代皇帝猜疑忠臣、信任小人的后果,本想以此打動司馬睿,結果卻使司馬睿對他更為忌憚了。
公元322年年初,王敦以誅佞臣劉隗為名,發兵殺奔石頭城(位于建康城西)。司馬睿大怒,親自披甲迎戰,結果一敗涂地。無奈之下,他換上朝服對王敦說:“你如果想當皇帝,可以早點跟我說。我把皇位讓給你,還當我的瑯琊王去,何必讓百姓跟著受苦呢?”
這番話并沒有改善兩人的關系。王敦沒明說要當皇帝,卻稱太子司馬紹不孝,要將其廢掉,只是由于朝中大臣極力反對才沒有成功。隨后,王敦退兵武昌,繼續遙控朝政。
那段時間,王導的日子極不好過。因王敦反叛,他受到牽連,每天都要率族中子弟等待朝廷定罪。劉隗建議盡誅王家人,好在司馬睿知道王導素來忠直,不僅沒有治罪,還讓王導將來繼續輔佐太子。
到了年底,在王敦的威逼之下,司馬睿憂憤而死,終年47歲。次日,25歲的太子司馬紹繼位,就是晉明帝。
晉明帝司馬紹的長相比較奇特。他的母親是一名鮮卑族女子,因此他也有一半鮮卑血統,胡須是黃色的。另外,他的性格也像俠客,總有出人意料的舉動。公元324年夏,得知大將軍王敦即將舉兵進攻建康,他就一人一騎跑出數百里查探情況。當時王敦已病,正在營中午睡,聽到軍士匯報情況,他雖知“此必黃須鮮卑奴來也”,急忙派人前去追殺,但沒能追上。
在王導等人的支持下,司馬紹下令討伐王敦。在這個過程中,59歲的王敦病死了,后來這場叛亂得以平定。然而,由于開國皇帝司馬睿沒有帶好頭兒,皇室與世家大族共同執政的模式,幾乎貫穿整個東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