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的漿面條也如此,有人不屑一顧,有人愛之如命。外地人初嘗,往往覺得那味道酸酸的、怪怪的;老城人卻認為,漿面條的酸是天下最妙的開胃靈丹,三天不吃就想得難受,正如張飛兩天不喝酒,嘴里就會淡出鳥來一樣。
漿面條不像水席,洛陽水席湯湯水水幾十道菜,顯得很排場,店面一般開在臨街。漿面條太家常,賣漿面條的通常躲在老城的旮旯兒里,只有本地人才說得清楚哪個店的最地道、最香。
西關黃梅路東邊有一條小巷,里面藏著一家賣漿面條的,每到中午便食客盈門。這家店開了許多年,常客點餐,總是一碗漿面條,加上一碟青椒圈兒、一盤炸饃片,花10元左右就能吃飽。
下館子吃漿面條的,要么是太餓,要么是太饞,要么是太忙。不然,老洛陽人寧可在家慢慢做、細細品嘗。
老城有許多漿坊,專賣用綠豆磨的漿。(如圖)用綠豆漿做的漿面條,是最香的。我在漿坊里遇到一個姓梅的中年女子,她娘家是老城的。她記得自己小時候,常有小販用板車拉著大木桶,沿街叫賣綠豆漿,幾分錢一大瓢。老城人端著大鍋小鍋排隊買漿,回家后燒水兌漿,等漿水冒泡起沫,徐徐攪動,下面條,撒鹽,放蔥、姜、芹菜葉等。吃時澆上一勺紅辣椒,淋點兒香油,佐以煮熟的黃豆、切成細段的腌芹菜梗,那滋味真是絕了!
梅女士數年前搬到了西工區健康西路,但她仍經常回老城買漿,帶回新家做漿面條。她女兒吃漿面條時,淑女風范盡失,能吃個鍋底朝天。
漿坊老板說,他家好幾代人都賣漿。漿面條起源于何時,他也說不清。相傳西漢末年,劉秀躲王莽追殺,逃進洛陽一農戶家,本想討飯吃,奈何這家太窮,只有一把干面條、一瓢已經發酸的綠豆漿水。主人心善,用這點兒原料給劉秀做了一碗漿面條。劉秀如見了山珍海味,狼吞虎咽吃了個精光。后來,他在洛陽當了皇帝,仍對落難時吃的漿面條念念不忘,專門叫御廚做給他吃。
老城人愿意相信這傳說是真的,因為它不僅解釋了漿面條的來歷,還道盡了人間的冷暖。吃漿面條,不正是因為它讓人肚暖心更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