巖壁上的造像景觀
閱讀提示|在洛陽市宜陽縣城東虎頭山中一處巖壁上,隱藏著依山開鑿的石窟。民間傳說,這是開鑿洛陽龍門石窟工匠的“實習基地”,合格后才能參與龍門石窟的建造。昨日,大河報記者前往虎頭寺石窟所在地進行實地探訪。
記者邵洋洋陳龍通訊員張珂文圖
探尋 790尊千年佛像隱藏在深山巖壁
宜陽縣城往東12公里,有一座狀如虎頭的山脈,名為虎頭山,虎頭寺石窟就隱藏于此山之中。昨日,大河報記者從山腳下村落里出發,沿著細碎石子鋪就的山路,從村落旁登山。至半山腰,窺得此山氣勢如虎,但卻沒有見到石窟的影蹤,一行人繼而折返。
經詢問才知,石窟位于上山岔路口的另一側。從山腳另一側登山前往,一會便到,石窟就位于不高處的巖壁中。站在狹窄的水泥石階上,可見虎頭寺石窟從東北漸向西南,呈弧形分布,全長約30米。最東邊的石窟入口處,有石碑2通,其中一個碑額上刻著蟠龍的形象,石碑中間鑿有一小龕,龕內刻有一佛兩弟子和兩菩薩,小龕下部隱隱約約可以看出有雕刻字跡,但由于風雨侵蝕,碑上的字跡已模糊不清,不能辨認。另一通碑身則為未經琢磨的巖面。
沿著水泥石階往上即可進入石窟內,石窟頂高大約2.5米,進深和寬大約都在3米左右。內刻釋迦、阿難、迦葉、菩薩、力士像7尊,佛像多涂朱色,受損嚴重。
石窟南有一峭壁高約10米,崖壁上刻佛像774尊。在眾像之間雕刻有一(壁)佛龕,龕內刻佛像3尊,佛龕左側另有小龕4個。根據文物勘察的結果顯示,該石窟總共有大小佛像790余尊,不少佛像的頭部均被盜割。在佛龕下刻有銘文1篇,大多字跡已難以辨認,但仍可隱約看出,銘文隱約可見“大魏正光六年”等字樣。據民國七年版《宜陽縣志》記載,此石窟開鑿年代為魏天平四年,即為537年。
有專家表示,對此石窟的開鑿年代,記述雖多有差異,但前后相差并不大。不爭的事實是,石窟內造像距今已有千余年,對于研究那段遠古時期的歷史意義重大。
傳言為龍門石窟的“實習基地”
坊間有觀點認為,虎頭寺石窟實為工匠們在開鑿龍門石窟之前,進行實驗性開鑿的地方,即為龍門石窟工匠們的“實習基地”。這是真的嗎?蔥蔥蘢蘢樹木掩映下的虎頭寺石窟,究竟還有著怎樣的故事?
宜陽縣文管所副所長李明飛告訴記者,此觀點多為民間傳說,目前還未有確鑿的歷史資料可以佐證此觀點。從目前的資料和研究來看,在造像年代上,虎頭寺石窟與龍門石窟均開鑿于北魏時期,此外,造像的手法也極為相似,同時,兩處石窟中佛像面部均較為豐滿,服飾的線條也很流暢。
“這可能更多的是民間一種良好愿景。”李明飛說,都希望像虎頭寺石窟能名聲在外。
在虎頭山下,苗村居民世世代代生活于此。如今,隱蔽的虎頭寺也引來諸多信徒朝拜許愿。對于這種變化,在這個地方出生、成家的馬女士感受明顯。
在她的記憶里,虎頭寺石窟多為村里小孩玩樂的地方,不知從什么時候,正月初一和十五,村里人都會到佛像前焚香叩拜。“不僅有我們本地人,現在還經常有不少外地人開著車來拜佛的。”
保護1986年成省重點文保單位
據李明飛介紹,上個世紀70年代,虎頭寺石窟開始進入文管專家的視野,1986年,它成為第二批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來,河南省及洛陽市政府開始對此進行立碑保護。
“虎頭寺石窟是縣文管所另一位副所長的劃片保護區域,他也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前往查看。”李明飛表示,為了更好地保護這些古跡,宜陽縣文物保護部門已根據文物所在區域進行劃片保護,每個登記在冊的文物都有專人定期巡視看護。
“此前,我們剛申報了一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虎頭寺石窟暫時還未列入。不排除下一批次將虎頭寺石窟申報成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可能性。”李明飛(原標題:千年虎頭寺石窟:傳為龍門石窟工匠實習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