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日前,由海南省文體廳社會文化處組織專家調研組赴三沙進行非遺普查的調查報告正式出爐。據悉,總計普查到南海包括深海、淺海捕撈技術,南海更路簿等13項非遺線索,凸顯了當地的海洋特色。
2014年初,海南省文化主管部門啟動了三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調研組赴三沙多島嶼開展了細致的調查,尤其對西沙群島海域進行了重點普查。同時,為完善相關資料,省文體廳還組織專家根據活躍在三沙市的漁民籍貫情況,到文昌、瓊海及萬寧等地區走訪調查熟知三沙市情況的漁民,基本摸清和掌握了三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分布情況和傳統技藝以及民風民俗的存續狀況等。
據悉,此次也是海南省首次組織對三沙市進行的非遺普查。據海南省文體廳社會文化處有關負責人介紹,如深海捕撈技術抓魚采用的特殊魚箭、淺海捕撈技術中的撿螺等非遺線索乍聽起來與普通漁民日常生產勞作無異,但卻不乏地方特色。這些非遺線索在經過深入研究和完善后都可作為市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起來,有的甚至可以申報省級以上的非遺名錄。
調查報告還顯示,從資源現狀分析,三沙地區的很多習俗都涉及海洋文化,當地漁民的生活習慣與瓊海、文昌等沿海市縣的漁民相似。(杜 穎 劉實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