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非遺瑰寶之“小工大匠”系列“青銅器修復”——百年傳承扛起父輩的旗幟

2015/10/13 16:21:19 點擊數: 【字體:

非遺瑰寶之“小工大匠”系列“青銅器修復”——百年傳承扛起父輩的旗幟

王琛與學生秦志芳對重環紋簠進行焊接修復

非遺瑰寶之“小工大匠”系列“青銅器修復”——百年傳承扛起父輩的旗幟

學生戚軍超對博物院新征集的彩繪陶器上的附著物及土質進行剝離
 

    引子

    在河南博物院,收藏、陳列著各類文物13萬余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與國家二級文物5000余件,當我們近距離觀賞它們時,無不被深深震撼。

    但是,你知道嗎?很多文物剛出土時并不像我們今天看到的這樣古樸而驚艷,由于年代久遠和風化腐蝕,甚至人為破壞,輕則變形、斷裂,重則支離破碎。要將這些文物修復得如古如舊,獲得重生,就需要非常高超的修復技術。河南博物院技師、資深修復專家王琛,就是讓破碎文物“重生”的“圣手”。

    作為文物的“美容師”和“外科手術醫生”,王琛有一手祖傳的青銅修復技藝,36年來,經他手修復的各類文物有兩千余件,包括“王子午鼎”、蓮鶴方壺、婦好墓出土的“婦好方尊”等國家級的珍貴文物。

    王琛從父親王長青那里繼承了傳統的文物修復技法,同時經過36年的磨礪與拓展,現可修復各類文物,如金銀器、鐵器、錫器、琺瑯器、陶瓷、三彩、壁畫、玉石、骨器、竹器、木漆器、玻璃器等。如今,王琛的青銅器修復技藝,已被列入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單。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這門傳承上百年的技藝能后繼有人。

    修復技藝傳承數代

    9月11日下午,河南博物院文保中心傳統技術研究室。

    王琛像往常一樣穿上白大褂,戴上手套,和學生秦志芳一起對一件“重環紋簠”青銅器進行整形焊接修復。

    研究室很簡潔,兩張試驗臺,上面擺放著20多個形狀各異的玻璃瓶,用來盛放各類化學試劑、礦石色、廣告粉等,一旁有兩個水池,研究室的地板踩上去軟軟的,“這種地板是用特殊材料鋪的,可以起到防漏電作用。”王琛說,文物修復工作是一項艱巨的工作,除了需要有雕塑、繪畫、色彩運用等各種專業技能,還需要有超強的耐心、高度的責任心和堅強的毅力。同時,文物修復更多的是需要一份熱愛,這門技藝之所以能傳承上百年,一代又一代人不變的是對文物的那份感情。

    19世紀末,一位老師傅離開紫禁城,在北京前門外開了一家“萬龍合”古銅局,以修復青銅器和金銀器為業。這位老師傅姓于,名字已經無法知曉,他有個綽號:“歪嘴于”。

    于師傅曾在宮廷內務府造辦處當差,人稱宮廷“八大怪”之一。“所謂‘八大怪’,指的是這八個人各有一門獨門手藝,于師傅的特長就是青銅器、金銀器等文物的修復。”王琛介紹說,“萬龍合”在老北京城聲名鵲起,靠的就是過硬的技藝,“這技藝就是在皇宮內練出來的,服務皇帝嘛,不像伺候達官貴人,修不好頂多賠點銀子,皇帝要是覺得有瑕疵,那可就殺頭了,所以技藝是響當當的、過得硬的。”

    由于于師傅沒有子嗣,就收一個叫張泰恩的人為徒,將一身修復技藝傳授于他。張泰恩也沒有辜負師傅厚望,后來開創了民間“青銅四大派”之一的北京“古銅張”派,成為當時老北京城青銅修復的頂尖人物。

    張泰恩的徒弟叫王德山,王德山在師傅技藝的基礎上拓展出了銅佛制作。民國時期,老北京青銅器、金銀器修復及銅佛制作作為一個行業,分為南北兩大號,北號是榮字號,南號就是王德山創立的“恒興德”恒字號。

    王德山在京城名頭很響,想拜在他的門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長青,字松山,1914年出生。1925年到1929年在私塾上學,之后便在北平(現北京市)古董店當學徒,入“恒興德”號后拜王德山為師,學習青銅器、金銀器、玉石、銅佛的制作及鎏金鎏銀。王琛回憶說,“那個時候當學徒相當不容易,店里除了管吃管住外,沒有其他收入,基本都是白干,只有逢年過節回家的時候師傅發一塊大洋。學習了好幾年,‘出師’了,待遇就好多了,一個月的薪水是8塊大洋——要知道,那個時候一塊大洋能買兩袋洋白面粉!”

    出師后的王長青,除了在“恒興德”號里修復青銅器及銅佛制作,還跟隨師傅王德山為北平、上海等地的古董商們修復青銅器、金銀器等文物。

    子承父業后繼有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那個百廢待興的年代,河南的文物系統保護工作剛剛起步,1952年河南省博物館(現河南博物院,當時省會在開封)正式成立文物修復室,急需專業修復人員,王長青經人推薦到河南省博物館專職做文物修復工作。

    王長青在單位不僅負責各類文物的修復,還負責文物的復制、仿制、碑碣石刻傳拓及囊匣、套盒的制作,同時還兼任陳展模型、自然標本的剝制等工作。

    在王琛的回憶中,小時候很少見父親過禮拜天,有時在家用過晚飯,父親就去修復室,加班修復急需上展線的各類文物。“其實說加班也不準確,因為在我父親看來,只要有修復的工作任務,就應該按時完成。”王琛說,有一年夏天,父親吃完飯就去工作室了,“當時我剛記事,就想去看看父親是怎樣工作的。當時我們家住在博物館家屬院,離他工作的修復室沒多遠。到了之后就隔著窗戶往里面看——那個時候天熱,也沒有空調什么的,只有一個臺扇——父親正在那兒聚精會神地忙著手頭的活兒。因為當時的修復工作是青銅器,需要大焊,要將火烙鐵放在爐火上燒熱,溫度很高,只有這樣火烙鐵才能掛上錫,使焊接后的器物堅固持久,父親只能偶爾出來透個氣、涼快一下,干文物修復這行確實不容易。”

    窺看被父親發現后,但凡有時間,晚上父親就帶王琛去修復室。

    可能是看到兒子對自己的工作蠻有興趣,王長青開始有意培養王琛。王老先生深知文物修復要能坐得住,手眼要勤快且有悟性,沒有深厚的感情是干不長的。“在我小時候,父親常給我講老北平的歷史、文物的歷史還有修復行業的趣事兒,使我對文物修復產生了興趣,然后再開始手把手教一些技藝。”王琛說,從十一二歲起,他就開始學一些簡單的入門技術。

    幾把小銼刀,幾件新銅片,得非常認真細致地銼制出焊口,進行焊接;幾根毛筆,一塊殘片,得非常清晰地在紙上把殘片上的紋飾描繪下來……少年王琛正是貪玩年紀,不愿意待在家里搞這種修修補補的耐心活兒,“有時在繪制紋飾時,如有繪畫不夠精準的地方,也會被老爺子罵”。在父親的嚴厲和諄諄教導下,最終王琛還是放棄了其他,專心致志跟父親學青銅器修復這門技藝。

    “我父親這一代人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有了這門技藝就對文物有著非常非常濃厚的感情。以前他給一些古董商人、達官顯貴修復文物,當然也是在保護文物,但那畢竟是為了養家糊口,有金錢交易在里面。”王琛說,進入博物館后,父親的文物修復更純粹的是為國家、為子孫后代服務,也更希望能為國家和社會多做些貢獻。

    “為了不讓這門技藝失傳,能讓更多的文物得到修復,這是他一直鼓勵我承擔起這門技術傳承的原因。”如今的王琛已經扛起了父輩的旗幟,支撐他在這個行業一直做下去的原因,是和父親同樣的對文物的熱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 慶陽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