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對話鄉村文化保護者:困惑與期待同行

2015/12/1 11:30:08 點擊數: 【字體:

對話鄉村文化保護者:困惑與期待同行

河南郝堂村村民郝長榮一家四口在自家的四合院,他家經營了一間“食堂”(即飯店,當地這樣稱呼)。(姬東 攝)

    □□本報記者 李婧

    熊培云在《一個村莊里的中國》中說,每個村莊里都有一個中國,有一個被時代影響又被時代忽略的國度,一個在大歷史中氣若游絲的小局部。每一個村莊基本上就是中國的縮影,而他感慨“每個人的家鄉都在淪陷”,當他懷著鄉愁游學歸來,再次回到村莊時,發現他夢中的精神家園近乎無存。作為一位文化學者,熊培云感到一種無力,他在書中寫道:“我已經將生命交付給我的文字。這方面我真的是有負父老鄉親了。如果我做官或者經商,對于他們的命運會有貨真價實、立竿見影的改變。”

    熊培云的感慨其實是每一位關心鄉村建設的人都曾體會過的,而他的無力感也是文化工作者常常遭遇的困惑,在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活的急迫現實面前,鄉村傳統文化的保護該如何進行?又該如何將這些寶貴的鄉村遺產活化,讓其能回歸鄉民的日常生活?

    記者對話鄉村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者中的兩代人,他們中一位是北京綠十字與中國鄉建院聯合發起人、中國·農道聯盟秘書長孫君,另一位是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住建部傳統村落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羅德胤,前者是有著17年鄉村建設經驗的先驅者,后者是一位“70后”青年學者,與這兩代鄉村傳統文化保護工作者的對話,從他們的經驗和困惑中也許能得到些許啟示。

    把農村建設得更像“農村”

    “鄉村建得漂亮太容易了,但要想完成鄉村自治,要想讓年輕人回來,這就非常難了。”

    孫君近兩年所做的鄉村建設中,最為外界所熟知的是河南省信陽市平橋區郝堂村,這是一個豫南山區的典型村莊,人口2200人,村域面積20平方公里,以茶葉和板栗種植為主。和很多村莊一樣,郝堂村此前幾近空心。年輕人大多拖家帶口離開村莊,只留下空巢老人,土地撂荒嚴重,村里垃圾滿地,環境惡劣。

    2009年,孫君所在的北京綠十字與平橋區政府簽訂合同,開始介入郝堂村的鄉村建設,現在郝堂村的面貌有了很大改觀,很多年輕人開始回村,回來的年輕人達到80%到90%。

    說起在郝堂村的經驗,孫君強調將權利還給村“兩委”, 所有的項目在建設實施中都是以村“兩委”為主體。“我一直認為能找到一個好的村兩委,這個村基本就成功一大半。我們承擔的角色叫幫忙不添亂,在郝堂村建設中,基本上是按照兩委的想法和需求,用專家、政府和社會力量,漸漸幫助他們。”孫君說。

    幫忙不添亂體現在產業上,就是不要胡亂貿然地改變鄉村原本的產業結構,而是以“先生活后生產”這個概念來恢復其常態農業。“他們原來種田還是種田,不要輕易地調整他們的產業。他們原來居住在一起還是居住在一起,有一個村民的熟人社會和道德體系,做他們熟悉的工作。”孫君說。

    而在湖北省隨州市廣水市勝關鎮桃源村,孫君仍然重視村莊內生組織建設,他與政府協商,從村民手上把老房子收回來進行維修——這些老房子大多處在倒塌、荒廢狀態。然后,將這部分資產歸村集體所有,全力扶持發展村莊集體經濟。“因為中國很多農村的村委會和村集體經濟完全癱瘓,沒有財權、人權、地權。這樣的村莊要維護傳統村落幾乎不可能,村委會基本喪失了自治,但城市的法治系統又不可能延伸到鄉村。這就是現實困境。一個村,外來人只能幫忙,送一程,最終一定要學會自己走路,桃源村正面臨著學步階段。”孫君說。

    經過基礎設施的改善、古村落的修復、環境的整理、示范戶建設、資源分類、原種農業修復、土壤改良,還有村民和村干部的教育,現在桃源村開始走向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在保證常規農業狀態下,適度地推動一部分鄉村的民俗旅游。

    孫君主張不能過度發展鄉村旅游,不能改變農民原有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也不能把大的企業引入到村莊。“應全力以赴保證一個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以農民常規農業為產業和崗位的、一種符合農村發展常態下的模式。因為我們不想把傳統村落變成一個旅游地,一個原住民離開、大企業過來的地方,變成農民把土地出租出去的模式。從短期來說他們有收益,但從長遠來說留下大量的不穩定因素。這是古村落保護中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孫君說。

    旅游是發展鄉村的唯一路徑嗎?

    “旅游是一個撬動性的工具或途徑,它可以用來帶動很多事,如農產品加工、農事體驗、親子教育等。”

    對于如何發展鄉村旅游,也是鄉村建設現在面臨的一個兩難問題,尤其近兩年全國都在如火如荼地發展鄉村旅游,但商業化的介入又很容易傷害到鄉村文化遺產。

    對于這個問題,羅德胤認為,在現階段,發展旅游其實是鄉村文化遺產保護和活化的一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在傳統村落保護中,政府一定是起主要的引導作用,但僅靠政府的投入,還是有大量的缺口,因為我國鄉村嚴重凋敝的現實已經長期存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變。在這種情況下,不讓商業化進場,也不現實,關鍵是要規范,技術上要保守,要遵守遺產保護的嚴格規則,策劃上的創意很重要,這個規律國內正在探索。”羅德胤說。

    所以,羅德胤認為,目前不是阻止鄉村旅游,而是如何改進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要讓鄉村遺產回歸到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只有當鄉村遺產成為其生活的一部分,村民自然會重新喚起對鄉村傳統文化的熱愛。

    “你不能對村民說要如何保護鄉村文化遺產,那樣太居高臨下了,而且換位思考,任何人都有追求更好生活條件的權利,不能將遺產保護的理念硬塞給村民。”羅德胤說,只有通過具體細微的工作來潛移默化。

    比如,在湖南省會同縣高椅村,羅德胤和孫君做了一個實驗,為村莊的留守兒童建一個鄉村童書館。高椅村是一個保存完整的古村落,明代洪武年間始建,距今約600年左右,是著名的文保村,被列入全國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省歷史文化名村,整個村寨共有590多戶2200多人。他們與高椅村村委會達成一致,村委會拿出一棟古宅作為童書館的空間,羅德胤募集了大量的兒童繪本等少兒讀物,讓村子里的孩子也能看到城市兒童的優質讀物,這個童書館很受孩子們喜歡,甚至還有縣城的家長帶孩子來這里過周末。“當孩子們從小在老房子里讀書,他們長大后自然就會保護鄉村遺產,這是一個細水長流的過程。”羅德胤說。

    孫君也很強調鄉村教育對遺產保護的作用,在高椅村,他一直強調要保留鄉村小學,小學和幼兒園的建設對未來農村發展的可持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人的問題是最根本問題

    兩位學者對鄉村教育的重視其實都指向了一個終極問題,即人的問題,因為人的流失,鄉村才會凋敝,而人才的嚴重缺乏,也是鄉村建設面臨的困難之一。

    鄉村建設也好,古村落和古建筑的維護也好,都離不開具體的施工單位,誰來做鄉村建設的施工主體?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如果按照城市的招投標規則,最后招來的工程隊可能還會層層轉包,最終維修古村落的人可能是根本不懂古建規則。

    對此,孫君表示,古村落維修本來費用就少,這種方法看上去合法,實際上不合理,對古村落的維修傷害很大。“我們一般和政府談,直接邀標,減掉一些沒有必要的假的過程,這也是對古村落保護的一個方法。”

    在高椅村,孫君找的是農民施工隊和本地的能工巧匠,因為他們沒有見過歐洲建筑,所以他們一出手就是傳統的。而城市的建筑單位符合法律,有公司資質,能招投標,但做出來的東西不具有鄉愁感,只有中國農民,他們能把村莊建的像村莊。

    高椅村就采用了設計院和本土農民設計師相結合的方法。“建筑修繕改造工程交給本地建造師,他們看過我們的圖紙后可以提出想法和修改意見。建設過程中仍然遵循幫忙不添亂的原則,順著原來的村脈和農理小心翼翼地修復。”孫君說。

    鄉村修復后,如何進行后期可持續的產業發展是保持維護成果的關鍵,只有能持續地造血,年輕人回來后也有事業可以發展,鄉村才能真正地激活。而與現代市場的對接、宣傳推廣、品牌維護,這都不是農民擅長的工作,怎么解決這一問題?

    羅德胤表示,要解決這些問題離不開互聯網的介入, 互聯網會對鄉村復興的意義極其重要。“互聯網讓宣傳推廣變得扁平化,成本低,這對鄉村很重要,自媒體口口相傳的口碑傳播非常適合鄉村品牌的推廣。很多返鄉的年輕人適合做這方面的工作,此外,縣級政府也可以在這方面多做一些工作。”羅德胤說。

    孫君認為,這一問題是目前鄉村建設中較重要的方向性問題,對于電商進入鄉村,孫君認為是好事,但有一個前提,就是電商應是有助于村委會的村民自治體系的完善,應使農民產品賣得越多,土地修復更好、農民的誠信機制更完善、農民的集體經濟更強大、農民的組織化程度更高。

    “讓農民完善自己的正常生活和生產方式,在這個基礎上,再談科技、鄉建、電商等都是可取的。本末不能倒置,農民不種田,會有好產品嗎?這是一個基本常識。鄉村讓農民種好田,讓村莊有年輕人,讓鳥飛回來,讓民俗回來,這就是鄉村的未來。”孫君說。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中國文化報
0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