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有了自己的文化,就有了生命和靈魂。
城市的文化不僅是精神財富和歷史記憶,更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是一座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文化,孕育于歷史,也常常被悠悠歲月沖刷掩藏。打撈塵封的時光,讓歷史說話,讓文化“活起來”。
這不僅是現實的需要,人民的呼喚,更是當下的責任。
今天起,大河報推出“文化三門峽”專欄,深度挖掘三門峽的文化魅力,激發文化正能量,讓文化成為城市轉型發展的重大引擎,讓文化自信成為每個三門峽人的“幸福密碼”。
首篇文章,大河報聯合三門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推出“早期中國”專版,敬請網友讀者關注指正。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房琳任歡通訊員黃云啟黃洋文圖
核心提示丨大河湯湯,演繹華夏。黃河之畔,魅力三門峽,以深厚的文化,詮釋著民族根魂。考古濫觴仰韶村、華夏之花廟底溝、十里長街北陽平、漫漫絲路石壕道……眾多價值巨大、影響力深遠的文化遺存,深刻印證著三門峽的悠久歷史和深厚人文,也彰顯著三門峽這片土地在華夏歷史文明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曾明確論斷:“最早的中國是從三門峽走出的。”
開啟“早期中國”大門
三門峽澠池縣仰韶村,位于韶山腳下,三面環水,平靜安寧。
5月中旬,走在仰韶村,300余畝熏衣草開得正盛,道路兩側的土塬層層分布,隨處可見大小不等的灰坑。仔細辨認,你會發現其中夾雜著破碎的陶片和石器,觸摸著這些殘存遺物,濃郁的歷史滄桑感撲面而來。
1921年的一次考古發現,讓這個普通村莊成為中外史學界、考古學界向往的古文明“圣地”。
經考古發掘,仰韶村出土了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等文物。據考證,該遺址含有仰韶和龍山兩個考古學文化、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地層疊壓關系。按照用發現地來命名的考古慣例,“仰韶文化”一詞因此誕生。它宣布了“中國無石器時代文化”論調的徹底破產,揭開了中國新石器考古學研究的第一頁,奠定了“中華文明淵源”的基礎。
“‘仰韶文化’上下數千年,縱橫幾千里,是中國分布最廣、影響最大的考古學文化。在研究華夏文明起源的進程和發展中具有無與倫比的歷史和科學價值。”澠池縣文廣新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賀曉鵬告訴記者。
升起華夏文明曙光
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的命名地,即廟底溝遺址。
它東有火燒羊溝,西瀕廟底溝,北臨青龍澗水,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期。
“廟底溝遺址分為兩期。下部文化層為仰韶文化遺存,命名為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上部文化層屬仰韶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性質的遺存,命名為廟底溝二期文化,它承襲仰韶文化發展,又發展為龍山文化。”翻看著遺址發掘現場的照片,三門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廟底溝遺址的發現,把仰韶和龍山兩個時期的文化完整地承接起來,有力地駁斥了西方學者的“中華文化西來說”,有力地證明了中華文明的傳承有序和源遠流長。廟底溝文化以其絢麗多姿的彩陶花紋為旗幟,尤其是有精美花紋“華夏之花”的彩陶出土,奠定了廟底溝遺址中國藝術之源的地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長、著名考古學家劉慶柱先生曾說過:“在多元一體,‘滿天星斗’的中華文明中,以三門峽廟底溝遺址命名的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是‘滿天星斗’中最為耀眼的恒星……”
誕生早期中國“首都”
黃帝,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初夏時節,記者一行來到荊山黃帝鑄鼎原景區,拾階而上,三尊大銅鼎赫然而立,雄渾壯觀,默默訴說著黃帝在此鑄鼎的偉功。環顧四周,松柏挺拔,大殿巍峨,莊嚴肅穆,氣勢恢宏。
據靈寶文物部門工作人員介紹,位于黃帝鑄鼎原及其周圍的北陽平遺址群為黃帝文化的發展提供了詳實的實物例證。
北陽平遺址群中面積最大的遺址——北陽平遺址,南北長近5公里,東西寬300至500米,被稱為五千年前的“十里長街”。
西坡遺址也是北陽平遺址群的重要遺址之一,2005年該遺址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首選遺址。經八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這里出土了大量陶器、骨器、石器、玉器等隨葬品。其中,占地516平方米帶回廊的特大型宮殿遺址,在全國屬首次發現。據《史記》載:“黃帝采首山之銅鑄鼎荊山下”,靈寶境內的鑄鼎原遺址即為所述“荊山”。鼎為國之重器,黃帝選擇在靈寶鑄鼎原鑄鼎,具有相當巨大的國家象征意義。
結合當地黃帝陵、軒轅臺、夸父山、鑄鼎原、鼎湖、荊山等地名典故,三門峽當地文物部門專家初步斷定:靈寶北陽平遺址群是黃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核心,是早期中國人的“首都”。
見證絲路文化交流
走在三門峽神秘的土地上,隨便抓一把泥土,就能攥出歷史的陳跡,嗅出遠古文化的氣息。崤函古道亦是如此……
崤函古道全長200多公里,是先秦以來至民國時期穿越崤函地區的一條交通要道,也是絲綢之路重要干線路段之一。
陜州區硤石鄉車壕村,青翠的林木間,一條灰白色的道路蜿蜒,這便是現存的崤函古道石壕段遺址。據介紹,因周圍山勢較高,這里幾乎是東西“二京”的唯一通道。千年來的車轍碾壓、牲畜踢踏,走近古道,坑洼的路面令人觸目驚心。
崤函古道石壕段是絲綢之路上至今保留的唯一“道路”,原汁原味地再現了古代交通、商貿情狀。2014年,絲綢之路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崤函古道石壕段遺跡是絲綢之路中國段22處遺產點一。
著名考古學家安家瑤教授實地查看崤函古道石壕段遺跡時曾說:“這才是‘絲綢之路’原汁原味‘路’的痕跡,是一處絕無僅有的‘路’的實物標本!”
保護展示先祖饋贈
為了更好地保護、研究、開發和利用遺址,2014年,三門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梅良川提出“一軸線三支點”打造“早期中國”文明長廊戰略布局的設想,隨后被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城市整體發展規劃。
其主要內容是:沿“絲綢之路”由東向西,從義馬到靈寶,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澠池仰韶村遺址、市區廟底溝遺址、靈寶北陽平遺址群為重要支撐點,以世界文化遺產崤函古道石壕段遺跡為軸線打造“早期中國”文明長廊。
如何打造“早期中國”文明長廊?梅良川表示,三門峽市文化部門將以大遺址保護利用為抓手,以建設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承接中華文明探源基地和中原文明起源工程為具體工作措施,推進三門峽的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建設。
同時,將積極推動史前仰韶文化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淬煉“華之根、夏之源”特色文化遺產品牌,打造豫晉陜黃河金三角經濟協作區乃至中華文明的核心文化坐標,把三門峽建設成“華夏之源、藝術之都、浪漫小城、休閑勝地”。
鏈接
何為“早期中國”?
“早期中國”一詞,是考古學在探究中國歷史社會發展方面的一個專用術語,泛指中國歷史開始走向文明以至產生最初的國家的重要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