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城縣大仵(wu)鄉的民間舞蹈至今已有350多年的歷史了。除鬼會屬柘城縣大仵鄉人自創外,龍燈舞、獅子舞、竹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間就已經名揚四海。今年,柘城大仵民間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大仵民間舞蹈的歷史起源
據傳,早在1641年,柘城大仵有一王姓富紳,早年為藥商,他在外埠見有龍燈舞、獅子舞、旱船等民間舞蹈十分熱鬧、好看,心中就萌發了“引進”的念頭。王紳士50歲以后棄商歸家,為了擺闊,決定在60大壽時好好熱鬧熱鬧。于是在他慶祝60大壽時,便從外地請來了龍燈舞、獅子舞、竹馬等舞蹈藝人,一連演出三天三夜。其演員之眾、聲勢之大、影響之廣、觀眾之多前所未有,王紳士得意至極,好不風光,高興得徹夜難眠。隨后他又生出想法:我66慶壽、80慶壽,時間長著呢,何不把他們多留些日子,讓大仵的人跟他們學會,有事不就方便多了。自此,以上民間舞蹈就在柘城大仵“落了戶、扎了根”。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中的鬼會是大仵人自己獨創的民間舞蹈。清朝初年,吳三桂引清兵入關,遭到國人的反對和唾罵,大仵人為了表達他們對奸賊的憎惡(當時是不能直白反對吳三桂的,只能采取影射進行諷刺),多次加工、創編舞蹈,表面上以痛斥南宋害死民族英雄岳飛的奸臣秦檜,而實質上是諷刺、羞辱奸賊吳三桂罪惡行徑的。因此,大仵集也成了客商云集的豫東名鎮。解放初期,這個村的民舞節目還曾到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參加匯演并獲了大獎呢!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在經歷了明末清初的引進和創編之后,形成了民國末年的成熟興盛期,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是過渡期,上個世紀90年代進入活躍期以來,又有了新的發展。1995年,柘城縣大仵鄉北街村成立“大仵鄉北街村民間舞蹈藝術團”。2005年在大仵鄉北街小學體育課中增加了民間舞蹈的教學內容。
柘城縣大仵鄉北街村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民間舞蹈村”,全村275戶人家幾乎家家都有這一行當的演員,隨便找出一個都會玩一手。村里自發組織了民間舞蹈藝術表演團,現有正式演員180多人。每年的元宵節到來之際,方圓幾十里的百姓都爭先恐后地來看熱鬧。
大仵民間舞蹈的表演方式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分為兩類七種,兩類分別是:不帶說唱舞蹈和說唱舞蹈。不帶說唱舞蹈有五種:龍燈舞、獅子舞、竹馬、高蹺、鬼會。帶說唱舞蹈有兩種:小車和旱船。這七種舞蹈全部由打擊樂伴奏。
其中龍燈舞、獅子舞、高蹺、旱船我們都不陌生。龍燈舞主要表現火龍和青龍相互搏斗、戲耍(戲珠)的各動作及生動場面。
獅子舞是人們豐收之后喜慶之際,用獅子來表達歡愉的心情。表演時兩頭威猛雄壯的大獅子和一頭憨態可掬的小獅子,通過滾繡球、盤花對立、跳桌子、啃癢、踩步、咬花、打滾、喘息、發情、大吃活人等一系列引人入勝的滑稽動作來吸引觀眾。
竹馬是模仿真馬大小,以竹紕子做骨架,外面裱糊上彩紙條,挎在表演者胯間,在持彩傘人的指揮下,幾匹馬表演喜慶和吉祥的場面。
鬼會又稱“拉秦檜”,是大仵北街民舞藝人于明末清初時獨創。此舞陣容強大,表演者需要24人以上,主要內容是奸臣秦檜害死民族英雄岳飛,天怒人怨,玉帝動怒,令閻王到人間查訪,閻王派三曹判官帶領小鬼小判、牛頭馬面捉拿秦檜夫妻的靈魂歸案。因反映的都是陰間的故事,所以叫“鬼會”。
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可單獨表演,也可共同出場,全套民舞共同演出需要180多人,其粗獷豪放的恢宏氣勢與一走三退、嬉戲滑稽的歡樂場面兼而有之。
大仵民間舞蹈的傳承
改革開放后,為了讓祖輩們一代代傳承下來的民間舞蹈藝術發揚光大,重振雄風,從小在民間舞蹈世家長大的退休工人王國明與轉業軍人、老支書邵振山及村民吳振江,李付林,趙紅軍等人一道,于1995年冬天發起并成立了“大仵鄉北街村民間舞蹈藝術團”。
為了籌集活動經費,添置服裝道具,兩位老人跑細了腿,操碎了心。辦團之初,王國明毅然拿出自己的退休金,賣掉自家的麥子,騰出自家的院子作訓練場地,動員自己的閨女、兒媳、老伴無償為團里縫服裝,制道具,為演員們燒茶做飯,并帶頭參加舞蹈表演。兩位老人一次次向鄉黨委、鄉政府領導訴說心愿,請求支援。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原鄉黨委書記魯崇閣、原鄉長李建設對該村恢復成立民舞藝術團熱情支持,慷慨捐助,并在鄉財力十分困難的情況下撥款1500元,協調貸款1000元。鄉親們不甘落后你三十、我五十地爭相集資入股,許多人家自覺沖破封建思想的束縛,父母送閨女、婆婆送兒媳參加表演活動,男女演員呼呼啦啦發展到近200人。下午一收工,大伙就拿著饃來到排演場,舞獅子,扭秧歌,打腰鼓,玩竹馬,跑旱船,演鬼會,耍鋼叉……人們蹦啊,跳啊,唱啊,樂啊,一直鬧騰到大半夜,玩得開心極啦!
要說北街村的民舞節目,那可真叫豐富多彩,令人叫絕。獅子舞、龍燈舞、竹馬、旱船、小車、鬼會、高蹺、鋼叉、秧歌、腰鼓等表演形式,應有盡有。既有興味無窮的《水漫金山》、《金剛斬秦檜》、《唐僧取經》、《八仙過!、《大鬧河間府》等傳統節目,也有表現時代生活的《豐收樂》、《辣椒贊》等現代節目。他們在吸收傳統文化精華的同時,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注重形式上的藝術創新和內容主題的革新。在表演內容上,他們以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主題,盡情鞭撻封建社會中陷害忠良、賣國求榮的奸臣賊子,嘲笑諷刺那些丑惡落后的社會現象,熱情歌頌明禮誠信、愛國守法、勤儉自強、團結友愛的高尚品質及改革開放后人民群眾的幸福新生活。在表演形式上,大膽突破傳統程式,賦予新的表現手法。如在《金剛斬秦檜》中,他們擯棄了過去因果報應、鬼神迷信的封建糟粕,在斬秦檜的路上,通過過溝翻嶺淋漓盡致地表演,讓其吃盡苦頭、出盡洋相,使其驚恐萬狀、丑態百出,用喜劇化手法,突出了愛國主義這一永恒的精神主題。在旱船表演《辣椒贊》中,巧妙借用現代歌曲“妹妹你坐船頭”的優美旋律,改過去旱船表演只舞不唱為邊舞邊唱,亦詼亦諧,亦逗亦趣。以熱烈歡快的情調,唱出了“辣椒喜獲大豐收,裝滿船兒快點走,辣椒城里去銷售,嘩啦啦的票子裝滿兜”的喜悅心情,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果。
春風化雨滿眼新,民舞花開樂萬民。大仵北街村民舞藝術團以紅紅火火的民舞活動,豐富和活躍著柘城農民的文化生活,帶動了優秀民間傳統文化的復興與發展,這朵艷麗的古老文明之花,悄然綻放在時代的鄉村沃土之上。10年來,該團多次在本縣慶祝建國五十周年、群眾文化匯演、縣三級干部大會、慶雙節等重大活動中大展風采,屢獲大獎。民舞團所到之處,人山人海,觀者如潮,無不拍手叫好。大仵鄉北街村也因此聲名鵲起,成為全縣聞名的精神文明建設示范村和交通安全村。
說起這些,王國明老人自豪地說:“創辦北街村民舞藝術團,俺一不圖名,二不圖利,只圖讓鄉親們快活,讓民舞藝術這個寶貝疙瘩不失傳。雖說自己年紀這么大了,但只要一擂起咚咚大鼓,指揮起表演隊伍,就腰不酸、腿不疼了,啥病也沒了,渾身的精氣神就來了。”問他民舞團的今后發展,老人的雙眼里充滿了希望的神情。他說:“現在黨和政府號召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繼承發揚優秀民族文化,我還要乘借東風,進一步提高演出水平,多排演一些新節目,打響大仵鄉民舞這塊文化品牌。”
現在的大仵鄉北街村的民舞節目,真可謂豐富多彩,令人叫絕。獅子舞、龍燈舞、竹馬、旱船、小車、鬼會、高蹺、鋼叉、秧歌、腰鼓等表演形式應有盡有,既有《水漫金山》、《金剛斬秦檜》、《唐僧取經》、《八仙過!、《大鬧河間府》等傳統節目,也有《豐收樂》、《辣椒贊》等現代節目。
大仵民間舞蹈現狀
據柘城縣文化館館長楊建華介紹,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區域性,道具造型夸張而不失真實,不但民俗民族特點突出,而且藝術特色也很鮮明,幾百年來,深深根植于社會生活中,一直伴隨著人們的繁衍生息傳承發展。然而隨著老藝人的離去,年輕人外出打工增多,民舞隊伍逐年縮小,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少有年輕人接續,已處于瀕危狀態。如今年齡最大的藝術指導教練王國祥,都85歲高齡啦!團長王國明也已77歲。
柘城縣文化系統工作人員于去年開始對柘城大仵民間舞蹈進行考察,走訪了為數不多的老藝人,留下了珍貴的口頭資料,并經過整理,以文字、畫面的形式留下來存入了檔案。他們組織人員進行研究性演出,收集并整理有關資料、服裝、道具,保存了這些民間舞蹈的寶貴資料。
為保護柘城大仵民間舞蹈,柘城縣制定了“十年保護計劃”,擬建立“大仵鄉民間舞蹈文化生態保護村”,并對七種民間舞蹈180多名民舞表演者中的60名主要表演骨干實行重點保護;在大仵鄉實驗中學和北街村小學體育課中,增添民間舞蹈這一教學內容,不斷培養新的民間舞蹈藝術人才,將會從根本上解決柘城大仵民間舞蹈傳承難這一實際問題。
Dawu Folk Dance
Dawu Folk Dance has a history of over 350 years. Besides the Ghost meeting, which was created by local people, long lamp dance, lion dance, and other programs had earned a good reputation in as early as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t has been listed into the first Hen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cord.
Dawu Folk Dance is imported and created in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prevails at the e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xperiences a transition between 1949 and 1976. Nowadays, it enters into a new development period.
Beijie Village in Dawu is a famous dance village, for almost every family has members devote themselves to dance playing. Dawu Folk D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2 genres with 7 smaller kinds: dance without singing dra
ma and dance with singing drama. These 7 kinds of dance are all played accompanying with percussion music. This dance has thick local flavor and regional quality, whose exaggerate but reality stage property endows it outstand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 artistic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