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文化遺產 >> 文遺賞析 >> 瀏覽商丘

木蘭故事·中國形象·他者言說(三)

2013/4/12 9:54:49 點擊數: 【字體:


    誠然,人們贊美女中豪杰、崇拜英雄主義無可厚非,可是,在任何造神的運動中,對象一旦被涂上濃厚的神性色彩就難免要沖淡、減弱固有的人性本身。既然性別問題缺席,木蘭故事中剩下來可供大肆渲染的,就只有那壯烈威武的英雄故事。況且,在群體意識凌駕于個體生命之上的傳統中,在男性氣質總被視為優于女性氣質的社會中,慣例是崇拜英雄卻不惜將其“單面化”推向遠離人間煙火的境界,似乎沾染了后者連“hero”這字眼也不純了。須知,漢語中“英雄”的生物屬性是“雄”而非“雌”;英文中,兼含“英雄”和“主角”二義的“hero”的性別歸屬,也是在社會文化領域處處居主占先的男性。中西方文化史上,作為具有普同意義之總稱的、被傳統觀念視為“創造歷史”主體的“英雄”或“hero”這字眼兒,在性別歸屬上都是作為“一等公民”的男性。由于這種片面化理解英雄的思維定勢,由于“女扮男”題材固有的局限性,在東方文學史上,自古以來根據木蘭從軍故事編碼的眾多作品,在刻畫木蘭藝術形象時總是不約而同地傾向“宏大敘事”,多從她身上所體現出的群體道德如愛國思想忠孝觀念,以及她的英雄魄力陽剛之氣來歌頌她贊美她,卻少有人把她放還到作為個體的人的位置,尤其是一個活生生的女性位置上去揣摩其隱微婉曲的內心世界和復雜多樣的情感沖突。對此人物角色自身應有的“女性特質”,長期以來都有意無意地回避、淡化、遺忘著;即或偶有涉及,也往往失之膚淺。

  傳統木蘭故事中隱含的上述問題,在“女權主義”呼聲看漲的當今西方世界,會不會被影視界的洋編導們注意到呢?或者說,老美拍攝此片,會不會觸動“性別”、“女權”這根現代西方社會頗為敏感的神經呢?對此,我們暫且不下斷語。不過,當人們津津有味地觀賞了這部動畫巨片之后,有一點想必是得到大家認同的:盡管該影片并未在性別視角上刻意為之,但為了強化女主角的人情味,為了激發當代人的審美情趣以獲得更廣泛的心理共鳴,也包括為了追求更好的觀賞效果以及營銷利益,其在人物處理和事件敷演上動了不少腦筋,也取得了某些未必不值得認可的效果。也就是說,西方編導對此東方題材并未照單全收,他們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比如,從主要情節看,該影片的前半部基本是東方原有的木蘭替父從軍故事,后半部則根據西方編導的發揮來講述木蘭暴露女兒身后經歷種種磨難以及最后立功受封;東方故事中木蘭為國立功是在“女扮男裝”下完成的,西方影片中木蘭為國立功主要是在現出女兒身之后。又如,華夏百姓所熟悉的木蘭是個喜歡傳統女紅的乖乖女,《木蘭辭》開篇“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即道明此;到了西式動畫片中,木蘭卻被描繪成一個模樣夸張的可愛女孩兒,她頑皮淘氣,甚至還屢屢闖禍,有了好些搞笑的情節。再如,東方故事中的木蘭是在戰爭結束之后才“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裝。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向軍中同伴亮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之底牌的,而美式影片在展開敘事的過程中,卻早早就向觀眾揭了女主角的性別謎底,讓那個英俊的少年將軍尚(Shang)早早就發現負傷的木蘭是個妙齡少女,為了求婚,他在片終竟然一直追到木蘭家中去了……

  異國他邦的編導圍繞木蘭的女兒身份大做文章,制造出諸多西洋式笑料來強化影片觀賞性,卻無意中使被東方傳統意念神化得高不可攀的木蘭姑娘回到了人間。作為東方故事的西方解讀,作為神化題材的世俗演繹,如今這頗有人情味的改編使觀眾覺得親切,更容易接受認同。何況,就其根本而言,影片在塑造木蘭作為巾幗英雄形象這點上,仍然是尊重故事原型而基本定位不變,只不過多了些人的活潑氣息,多了些平民化視角中的人文關懷。也許,只有讀懂了作為具有七情六欲的人的木蘭,才能真正認識作為英雄的木蘭。就這樣,一個板著面孔以教化為主的東方題材在娛樂化的西式包裝中獲得了巨大成功,身著古裝的木蘭姑娘一夜之間成為了馳譽全球的國際知名人物,這的確是跨文化傳播中饒有意味并值得我們深思的現象。沒有“高、大、全”式緊箍咒的耳提面命,享有更多創作自由(改編也是一種創作)的洋編導將木蘭女處理成了一個既食人間煙火又頑皮可愛的女孩,以種種世俗氣息濃厚的搞笑情節取樂大眾。也就是說,西方電影編導對木蘭形象的“重新建構”,與其說是重在對“陽剛之氣”的渲染,勿寧說是對其作為活生生的人的本性和生活氣息的還原與強化。

  一個古代東方女子,憑什么扣動現代異國觀眾的心弦?坦白地說,由于該巾幗英雄的莊嚴神圣形象在東方民間信仰中定格已久,初看這部以兒童化視角定位、摻入諸多異國情調的笑料、甚至連女主角形象也被大大地漫畫化了的影片,吾土觀眾是很容易產生鬧劇式的不嚴肅感覺的,以為好萊塢那些老外是在故意拿我們歷史上的女英雄“開涮”以搞笑取樂。對西方影片這種異于東方常規的文本處理,我們究竟該作何評價呢?也許,除了上述,異國拍此影片多多少少也跟當今學術界屢屢討論的西方人的“東方主義”情結有關。充滿文化優越感的西方人對待東方世界向來是懷著某種“獵奇”心態的,就像穆斯林世界的婦女一樣,后者在前者心目中總是被罩上一層不可捉摸的神秘面紗,成為前者“窺看”不夠的對象。在空氣里充溢著飽和的商業化分子的大洋彼岸,賺錢精明的影視制作人偏偏就選中了這樣一個性別錯位式“女扮男”的古代東方傳奇,并且為之涂抹上濃濃的“戲說”色彩,恐怕不能說絕對沒有投合西方觀眾以“窺視”東方為樂的意圖,對之我們不應忽視也不必諱言。

  (D)

  對中國人文化身份的認識,歸根結底,也就是對中國文化形象和文化特質的認識。有關中國文化特征問題的探討,向來途徑多多,也說法多多,各有其優劣,反正是“條條道路同羅馬”。其實,從性別視角檢討歷史可知,僅僅認為“把中國文化女性化”純粹是滿懷東方主義情結的西方人的獨家發明,恐怕也不全是事實。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北京文藝網 2010-09-08 作者: 李祥林
0
相關信息 沒有記錄!
著名人物 沒有記錄!
精彩展示 沒有記錄!
評論區
友情鏈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