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窯一片
北宋徽宗時期,鈞瓷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它以古樸端莊的造型,嚴密冷峻的裝飾,清化幽玄的窯變,五彩斑斕,光彩奪目,爭芳斗艷,獨樹一幟。一經出世,便以其高潔澄明、清新潑辣的美感,純潔灑脫的文人氣質,備受達官貴人的喜愛。徽宗下令設立了專門為皇宮燒制珍品的“官窯”,并把鈞瓷列入皇室的“御用珍品”,規定民間不得使用。史料記載,皇室每年要從官窯中精選三十六件珍品,對于剩余的產品要全部打爛,分別深埋于五個大坑之中,防止有人把打爛的瓷器碎片重新恢復。而負責此項工作的是朝廷的四品大員。由此足見宋徽宗對鈞瓷的鐘愛。也正是因為此,便有了“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窯一片”、“雅堂無鈞,不可夸富”之說。
窯變紅斑宛若“心”字
這個宋鈞瓷雞心罐,因主體造型為雞心鼓狀而得名,罐高9.2厘米,腹徑10.3厘米,口徑5.6厘米,足徑4.1厘米。兩塊窯變紅斑內泛出孔雀綠斑點,其中一塊紅斑宛若“心”字。器口薄并內收,口沿微微內斜,器身挺秀,足部內斂,底上有弦紋,底及足涂芝麻醬色護胎釉。胎薄釉厚,釉質浮濁瑩潤,下如堆脂,口沿釉薄,胎質堅固,細膩縝密,敲擊其聲鏗鏘圓潤悅耳。
三套五帝錢換回一個雞心罐
這件雞心罐,是南陽藏家劉志杰偶然得之。2007年,藏友小陳托劉志杰購買三套五帝錢。五帝錢是指清朝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嘉慶五個時期的銅錢,民間傳說五帝錢可以擋煞、避邪、旺財。正巧,劉志杰家有各年號清代銅錢30多斤。于是,小陳便在劉志杰家找出了三套五帝錢。劉志杰不愿用錢來衡量與小陳之間的交情。在收藏界,收藏者如遇到情趣相投的收藏者,交流經驗的同時,也會通過交換藏品豐富自己的收藏。小陳便把從鄉下便宜收來的一個瓷罐子送給了劉志杰,當作回報。劉志杰一看,喜出望外地說:“這件小罐子是一件不錯的宋鈞瓷器,價值超過三套五帝錢,你還是收著吧。”而小陳說,“我對瓷器不感興趣,不管它價值多少,你要真喜歡,就給你了。”一番推讓之后,劉志杰又給小陳一些錢,這個物件算是留了下來。我們也有了在“秋拍會”藏品展上一睹芳容的機會。
鈞瓷,始于唐,盛于宋,為宋、元、明、清四朝寶瓷。《陶雅》中有“宋鈞之紫,汗漫全體,暈成一片”及“內青外紫”的記載。古人曾用“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對,窯變無雙”、“千鈞萬變,意境無窮”等詞語形容鈞瓷窯變色彩的豐富靈活、微妙神奇。
在9月30日2013·“北辰正方杯”南陽首屆民間收藏與藝術品秋拍競買會上,有一個鈞瓷小罐子造型簡潔,古樸大氣,天藍色釉面上的一塊紅斑宛若“心”字,受到不少人的喜愛。□本報記者 陳菲菲【原標題:這件鈞瓷罐上有個“心”】